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1
寒假里,為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里面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____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小鎮(zhèn)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征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說,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吹竭@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边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說。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2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說《阿Q正傳》,讀完后我對中國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阿Q正傳》講述了阿Q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在生活中采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最終由中興走向末路的過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重點描述的內容,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像阿Q這樣不愿承認自己落后與被奴隸的事實而深醉于自己虛偽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敗的憤怒,以此來尋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只會讓阿Q甘于被奴隸,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把它具體的表現在了《優(yōu)勝記略》和《續(xù)優(yōu)勝記略》中。比如阿Q被別人打了,他卻說是“兒子打老子”;他自己并不是趙家的人,卻在趙太爺的兒子進秀才時對別人說自己與趙太爺是本家;他打不過比他強壯的人,就去欺負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諸如這些事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過越糟,接著因為趙家搶劫事件被審,后就被軍隊拉到街上游行,最后在一聲槍響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代表了在舊中國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樣被奴隸、被壓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而自暴自棄、自欺欺人的社會風氣。他們并不真正的為改變自己沒落的生活狀態(tài)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虛擬的精神世界里尋求滿足,魯迅先生也借這篇小說希望喚醒沉睡的民眾拯救這個畸形的社會,同時指出了辛亥革命沒有真正改變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來,那時的中國無疑是落后而屈辱的,無數像阿Q這樣被壓迫的人民只能在虛擬的精神世界中尋找滿足,但也有許多像魯迅先生這樣的英雄們未曾放棄,一直在努力,努力尋找可以改變中國沒落景象的方法,并為此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為有他們,今天的中國才能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那時的中國魂,我認為就是像魯迅先生這樣擁有“政治遠見”“斗爭精神”“犧牲精神”的民族英雄們永不放棄、敢于犧牲的品質。
看完《阿Q正傳》,我想起了近來一部讓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國強大的中國魂的電影《戰(zhàn)狼2》,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情節(jié)無不讓我感受到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比如那些叛軍肆意屠殺非洲民眾,卻不敢殺中國人,就是因為中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他們奪取政權要取得中國的允許;在中國同胞卷入到非洲國家的內戰(zhàn)中時,總有一群袖章上繡著五星紅旗的維和官兵保護著中國群眾的安全,中國也第一時間派出了軍艦接中國公民回國;當中國人的車經過交戰(zhàn)區(qū)時,看到了中國國旗立即停止交戰(zhàn),護送中國車隊離開交戰(zhàn)區(qū)。這部電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于一個強大而和平的國家是一個多么幸運的事,也讓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國的中國魂就是熱愛和平、團結統一。
中國魂是一個國家的最本質的特征,它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我的國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3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里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fā)。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柜臺,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柜說,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里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里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tài)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jié),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致,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
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并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4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著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fā)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后,越發(fā)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fā)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說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回避現實的立場和態(tài)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fā)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tài)。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5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記述了流浪雇農阿Q的故事。
小說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遇到家鄉(xiāng)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被人打了,他便想象是被自己“兒子”打了,覺得世界沒了倫理;進城回來后,他一面譏笑鄉(xiāng)下人見識短,一面又鄙薄城里人的習慣“可笑”……他以上的種種做法,僅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作者通過“精神勝利法”揭示了當時中國國民的普遍特征,批判了這種自我麻醉、逃避現實的病態(tài)心理。
阿Q向往革命卻不明不白地被槍斃的結局,表達了作者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總結:不徹底,即只推翻了封建王朝而并未引發(fā)底層人民思想上的覺悟。
《阿Q正傳》用夸張、怪誕的手法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并通過阿Q這個典型形象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意在“喚醒舊中國的無數麻木的中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6
《阿Q正傳》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寫的,其中插圖更是好玩,插圖由豐子愷繪,《阿Q正傳》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憐、看不起人等特點融于他一身。他好玩:當別人打他時,別人捏著他的黃辮子往墻上撞,雖然在形式上輸了,但他心里想的卻是“兒子打老子,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說兒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帳說:“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陣子,阿Q又說:“我是豸蟲,別打了,我是豸蟲!”“是豸蟲也不行!”他可憐:他被誤認為是盜賊被殺了時我覺得他很可憐。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來的虱子沒有王胡多,咬起來沒有王胡的響,就不服氣,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過他。
這篇小說反應當時社會的人太愚昧無知,沒有覺醒,不能起來革命。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7
阿Q雖說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農民一樣,不能脫俗,喜歡欺侮婦女,認為“女人是禍水”,盡管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傳宗接代。因為調戲趙家的吳媽而找不到工作,餓得他除了褲子都賣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經常被人欺負。有一回,他被別人欺負了,看見一個小尼姑,就拿她來出氣,說了一些很粗魯的話,別人都鼓掌。他以為是別人為他喝彩,實際上是別人在譏笑他的無知與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特點。
魯迅先生是借阿Q這個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舊中國病態(tài)社會人們的病苦,和對舊社會的批判。像阿Q這樣的人物現在還有,也許你就是。20__年奧運會馬上開幕了,我們應該三省吾身,杜絕阿Q現象,為奧運,為中國樹立新風!
【阿Q正傳閱讀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阿Q正傳閱讀心得11-26
讀《阿Q正傳》有感05-22
讀阿Q正傳有感04-30
讀《阿Q正傳有感09-08
讀阿q正傳有感06-07
讀《阿q正傳》有感01-25
《阿Q正傳》經典生活語錄04-21
《阿Q正傳》讀書心得體會02-20
《阿Q正傳》讀書筆記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