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理知識競賽初賽培訓題庫
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知識競賽初賽培訓題庫,歡迎閱讀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研究人從出生到衰亡的整個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稱為廣義的發展心理學。
2.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兒童在形式運算階段能推論脫離現實的假想問題。
3.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給與我們的啟示是教育應走在發展前面。
4.24個月的嬰兒已具有穩定的延遲模仿能力。
5.嬰兒認知的發展中,感知覺是最先發展且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領域。
6.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嬰兒在母親離開時會哀傷,母親回來時表現欣喜。
7.艾里克森認為,進入成年中期,個體的發展課題是獲得創生感,避免停滯感。
8.認知理論認為嬰兒必先具有客體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戀
9.幻覺屬于注意障礙。
10.某咨詢者表現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缺乏興趣,但外觀上對人的態度變化還不明顯,我們稱為情緒低落。
11.心理治療的方法包括精神動力學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
12.神經衰弱者的表現容易疲勞、自我壓迫、睡眠障礙。
13. 按照研究問題的性質、內容,心理學屬于行為科學。
14.奧蘇伯爾認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類型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5.在個體發展過程中,衰退最早的心理機能是感覺和知覺。
16.注重人的獨特性,認為人是一種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個人發展潛能的心理學流派是人本主義。
17.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完整。
18.為了在學習中更好地加強記憶,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有關記憶的策略性知識。
19.心理學研究除了運用一般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外,還要運用個案法。
20.情緒的基本表現形式有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
21.智力的PASS模型的“PASS”指得是計劃—注意—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
22.個體始終不脫離生存的環境,并做適應性改變的能力叫做環境適應能力。
23.氣質是影響兒童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4.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所創立,是探索神經癥、焦慮個體內心的無意識動機和沖突的深層的、長期的治療方法。
25. 一個人能否進入催眠狀態,主要取決于什么受暗示性。
26.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出現的被稱為心理學第三勢力的心理學派別是人本主義學派。
27.人的夢境,一般出現在睡眠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階段。
28.德國生理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于19世紀后半葉創立了兒童心理學。兒童動作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是從上到下、由近及遠、由粗到細。
29.個體在估計事件后果時總認為負面后果只會出現在其他人身上,自己則不會有事,這種現象是理想化偏見。
30.對思維,情緒的控制程度進行調節的能力叫做自我調空能力。
31.影響個性形成的因素主要來自三方面:生物的'、社會的、個體的自我意識。
32.心境具有彌散性的特點。
33.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感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發展和人工智能。
34.潛意識與意識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沖突是心理健康狀態破壞的內在機制,這一理論來自精神分析學派。
35.外周神經系統由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組成。
36.遇事常欠思量,魯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剛愎自用的氣質類型是膽汁質。
37.行為主動性較差,缺乏生氣,行動遲緩的氣質類型是黏液質。
38.咨詢者對來訪者的無條件關注又稱為接納。
39.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
40.先對較小的知覺單元進行分析,然后再轉向較大的知覺單元,經過一系列連續階段的加工而達到對感覺刺激的解釋,這種加工方式屬于自下而上加工。
41.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42.在社會認知過程中,近期激活過的圖式更可能被使用,這叫做近因效應。
43.在社會知覺的偏差中,由獲得個體某一行為特征的突出印象,進而將此擴大成為他的整體行為特征的心理效應稱為暈輪效應。
44.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人格具有統合性、功能性、穩定性、獨特性等特性。
45.動機和興趣產生的基礎是需要。
46.強且不平衡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抑制型。
47.心理衛生的倡導者是比奈爾。
48.對心理健康狀態破壞的解釋,行為主義強調環境的不良作用。
49.馬斯洛是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50.衡量人際關系好壞的最主要指標是交往雙方的心理距離。
51.大學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為智力正常。
52.一切條件反射都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的。
53.依戀形成于嬰兒10—12個月,分離焦慮和怯生是其標志。
54.幼兒對撫養者有更多的積極情緒發生在依戀關系建立期。
55.研究心理學的原則:客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
56.理性-情緒療法是挑戰不合理的信念并且改變這種不合理的信念。
57.打電話能提高人的活力,令整體細胞都有良好的影響。
58.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實驗法、測量法。
59.人的心理活動中,意識是心理發展的最高層次。
60.心理過程的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61.基礎心理學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62.氣質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
63.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64.生物鐘是機體內部生理節律性的變化所引起的外部行為的節律性變。
65.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系統。
66.注意的種類:無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67.情緒情感的功能: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信號功能。
68.人的高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69.引導大學生合理的情緒疏泄,就是以建設性的態度關心理解其困境。
70.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持續性的情緒反應會影響生活效能甚而造成心身疾病。
7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預防為主。
72.動機斗爭的四種基本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雙重趨避式沖突。
73.意志的品質:意志的自覺性、意志的果斷性、意志的堅韌性、意志的自制力。
74.2003年團中央、全國學聯向中國大中學生發出倡議,把每年的5月25日(諧音“我愛我”)確定為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
75.人格特質理論——奧爾波特,卡特爾,艾森克的人格特質理論和人格五因素類型。
1)奧爾波特: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2)卡特爾: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因素分析法)
3)艾森克:神經質,精神質,外傾(因素分析法和經典實驗心理學方法)
4)人格五因素:神經質,外向性,經驗開放性,宜人性,責任性。
76.心理健康的含義: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77.怎樣克服挫折感?
(1)遇到挫折時要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確立合適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要考慮自己的優勢,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奮斗目標,全身心投人工作之中。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則須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
(3)要善于化壓力為動力。適當的壓力能有效調動機體的積極因素。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挫折和教訓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
78.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 羅杰斯 馬斯洛 反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論,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2)認知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并以信息加工的觀點,即從信息的獲得、轉換、簡約、加工、儲存和提取等的加工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
3)生理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感知等心理活動機制。
7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要(最優先的),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低層次的是基本需要,高層次的是成長性需要。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的越早,需要力量越強。
80.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會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變化。首先;情緒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它反映的是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其次;情緒和情感是主體的一種主觀感受,或者說是一種內心體驗。再次,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部表現看到他的變化,卻看不到他所進行的認知活動過程,因為情緒情感有其外在表現形式,即人的表情。
【2017心理知識競賽初賽培訓題庫】相關文章:
2017心理知識競賽初賽培訓題題庫04-16
稅法知識競賽初賽培訓試題06-22
2017安全月知識競賽培訓題庫06-21
2017年黨建知識競賽培訓題庫06-08
古詩詞知識競賽初賽培訓試題05-31
2017年全國稅法知識競賽培訓題庫06-21
2017安康杯安全知識競賽培訓題庫06-08
2017版環保知識競賽培訓試題庫05-28
2017護理知識競賽培訓試題題庫及答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