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風的書籍盤點
傳統中國,歷朝歷代不缺乏家風門風的典范,“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現象并不少見。為延續家風輝煌,由此也留下了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流傳后世的經典著作,成為后人修身、齊家的指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家風的書籍盤點,歡迎閱讀。
1.《顏氏家訓》:中國家訓之祖
作者:[北齊]顏之推/著
簡介:《顏氏家訓》是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是作者關于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傳統中國的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彼按矣栔蟪,在嚴肅的道德傳承和尊長期待中,包含了濃郁、細致、深遠的人文關懷。
點評:對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有高度評價。他說:“顏之推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睔v史中的顏之推三經世變,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保持家業不墜,自有其獨到之處。他對立身處世的經驗之談,對后人也自有其借鑒意義。此外,《顏氏家訓》還反復強調讀書上進的重要性,認為為學貴在真知,不可自欺欺人。這在“反智主義”、“學術垃圾”泛濫的當今社會,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曾國藩家書》:“三不朽”人格的踐行范本
作者:[清]曾國藩/著
簡介:“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樂、習勞則神欽——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毕襁@樣一句說透一生的話,在《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比比皆是。該書匯編了曾國藩修身、治學、治家、為官、理財、交友、待人、養生等方面的百余篇代表作品,堪稱“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點評:古人將“立德、立言、立功”稱為“三不朽”。著名學者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里曾寫道,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二人:王陽明,曾國藩。知易行難,這兩人又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呢?王陽明的《傳習錄》從理論高度闡明了“知行合一”何以可能的問題,他的文治武功也讓后人感佩。但王陽明的“知”和“行”都不是常人所能知、所能為的,這使得他更像一個不可接近的光環。曾國藩則更像一個凡人,他的所有功德都是他克服凡人的缺點成為完人的結果——《曾國藩家書》就是他的經驗、心得之談。一般人按照他的經驗踐行,也能取得一番成就,真應了那句“人人皆可為堯舜”。故讀者讀來倍感親切。
尋常百姓家風樸實
名門望族、世家門第有深厚的家風,尋常的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風。“身正不怕影兒斜”“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舉頭三尺有神明”等等在百姓口中流傳的順口溜,本身就是最樸素的家風的體現。
1.《吾家小史》:書寫一個百年家族的精神支柱
作者:余秋雨/著
簡介:余秋雨曾自述:“余氏家譜我看到過很多,每次翻閱,都能從密密麻麻的長輩姓名間看到他們在接連不斷的災難間逃奔、掙扎、奮斗、苦熬的身影。這個清清朗朗地頂著一個‘人’字的姓氏,無法想象為什么自己的一部部家譜全都變成了災難史!弊鳛橛嗍霞易V中的一個小分支的《吾家小史》,余秋雨一家三代人在百年間也歷經苦難。
點評:《吾家小史》是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兩本“記憶文學”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該書是文化名人余秋雨迄今最完整的家族回憶錄,展示了他作為老百姓的家風。
2.《家世》:夾縫中的家風仍是教化之源
作者:余世存/著
簡介:《家世》從“家風家教之于當下”的視角撰寫了17個中國家族的傳奇經歷。每一家的家風家教自有特點,如:林同濟家要培養專門人才,以適應中國的現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偉大人才;聶云臺家有家庭會議……這些家族中既有顯赫大家,也有尋常百姓。讀《家世》最大的收獲,是能讓人聯想到自家、自身,以知道自己要傳承什么。
點評:“家風家教”的現狀很尷尬。一方面,在現代世界強大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面前,家庭教育幾乎是無足輕重的,使得現代人的品質大同小異,很少看出其背后的家族烙印;另一方面,我們從小被告之自己的.一言一行體現的是自家的家風家教,“有爹生沒娘養”是人們對沒有家教者最刻薄的表達。在這夾縫中,余世存仍認為家風是教化的根源。他在書中追問讀者:在中國社會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缺家教的嗎,你能總結出自己的家風家教嗎,你給社會或孩子提供了什么樣的言傳身教……
東、西方的家風互相融合
講家風門第當然不只是傳統東方國度的專利。西方也有很多類似的書籍,如《摩根家書》、《哈佛家訓》等體現了西方文明思想。晚清以來西風東進、國人紛紛留洋,使得傳統的教訓、家書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比如長輩在“教訓”子孫輩時體現了平等意識。
1.《傅雷家書》:父子間的藝術“合奏曲”
作者:傅敏/編
簡介:《傅雷家書》是根據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書中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書寫的186封書信,其中最長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傅家的家風,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以培養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
點評:《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子書。傅雷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2.《親愛的安德烈》:母子間的成長“進行曲”
作者:龍應臺/著
簡介: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
點評:繼承魯迅傳統,以批判國民精神、質問中國人為什么不憤怒而為世人所知的龍應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平和下來。因為她發現“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他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什么使他尷尬什么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睘榻鉀Q自己的無知,她和孩子展開了對話。母子倆對階級、藝術等大問題都有深入的討論,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近乎平等的相處態度。這部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家風的書籍盤點】相關文章:
關于家風家教的勵志書籍03-31
經典書籍02-20
書籍贈言04-17
書籍推薦02-19
經典書籍推薦02-19
管理書籍05-20
理財書籍02-19
哲學書籍02-19
好看的書籍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