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度元宵手抄報資料和圖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歡度元宵手抄報資料精選
元宵節的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春節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又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同時元宵亦是一種食品,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節的禁忌:
1、孩子的哭哭啼啼會給家庭帶來霉氣,縱使發生什么事情,父母也盡量別讓孩子哭鬧。因傳言是天宮大帝的誕辰祭日、以喜慶為主。
2、工具或者其他設備的破損,則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會在此日避免大的機械動工運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
3、少去陰氣、晦氣比較重的地方,如上墳、荒涼的地方、醫院等地,此地多為陽氣不旺,尤其是身子不太好的人士、能少沾惹一些晦氣。
4、少帶金錢在身上,因小年之時若丟失財物、那么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口袋,一年則抓不住機遇。
5、此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6、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7、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說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8、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9、盡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與死亡緊緊聯系,大慶的日子見到這兩種顏色、會讓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0、避免臟話、據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11、不能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發、會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歡度元宵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歡度元宵手抄報資料和圖片08-09
歡度新春手抄報的資料09-28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08-11
元宵節手抄報的資料07-07
歡度春節的手抄報資料09-07
歡度春節手抄報的資料07-08
家鄉元宵節手抄報資料09-10
元宵節手抄報的內容資料10-02
元宵節手抄報圖片資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