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圖片以及資料
長征精神的本質,就是讓勞苦大眾擺脫剝削和壓迫,求生存獲解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人發展,對長征精神時代價值的認識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下面是CN人才網給大家帶來的小學生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圖片以及資料,歡迎閱讀。
長征精神的形成
長征精神的形成絕非偶然。它而是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做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紅軍廣大官兵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磨礪而成的。
任何一支軍隊的精神特質,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長征精神所體現的理想、信念、情操、氣節、風格、作風等,就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體現和升華。中國工農紅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長征途中他們時時處處銘記國家民族的大義,牢記勞苦群眾的疾苦和訴求。紅軍長征正值中華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人自覺肩負起歷史責任,率先高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并把這種深厚凝重的民族大義轉化為紅軍指戰員不畏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英勇行動。長征精神所體現的這種為民族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民族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正是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折不撓、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現。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長征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在長征途中,尤其是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洞察中國革命實際,立足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著眼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就加強黨的建設、紅軍建設、根據地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見的重要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也為長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學指南。
長征精神是紅軍在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實踐過程中不斷磨礪和錘造出來的一種精神品質,它直接負載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記錄了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數字:在中央紅軍歷時1年的長征中,進行了300多次戰斗,幾乎每天一次遭遇戰;平均每天行軍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擊敗了數倍于己的國民黨中央軍的圍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正是在這種千錘百煉的革命實踐中,廣大紅軍指戰員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質、戰斗作風、團結精神、紀律觀念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進而凝聚成為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的內涵
長征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概括。
第一,理想科學、信念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內核。長征的勝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勝利,是無產階級革命理想的勝利。親身參與長征的楊成武將軍曾說過:“我們的指戰員英勇善戰,為了保衛黨中央肯于犧牲一切。許多紅軍戰士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英勇無畏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業。”事實的確如此。長征初期,由于黨內的“左”傾錯誤,根據地喪失殆盡,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挫折。長征開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領導紅軍的李德在戰略退卻中奉行逃跑主義,又造成湘江戰役的慘重失敗,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余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黨和紅軍并沒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們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忠誠于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揚斗志。在長征最困難的時候,紅軍官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正是憑著這種理想信念,紅軍迅速從初期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逐步走上勝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革命英雄主義是長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紅軍長征是在極為險惡的戰爭硝煙和自然環境下進行的,經歷和承受了中外歷史上罕見的艱難險阻。那時,“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根本不容許紅軍有立腳之地和喘息之機。部隊在敵占區轉移,人生地不熟,物資供應毫無保證,缺少糧食,彈藥匱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樹皮。轉戰途中,天當房、地作床,日曬雨淋,風餐露宿,野菜充饑,篝火御寒。幾乎每天都有遭遇戰,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獻出生命。即便如此,紅軍將士也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險峻、終年積雪的座座高山,跨過浪濤翻滾、暗流涌動的條條江河,穿越沼澤遍布、神秘莫測的茫茫草地,沖破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而且強健了體魄,磨礪了意志,鍛煉了作風,提高了戰斗力。
第三,獨立自主、唯實創新。長征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經典范例。紅軍之所以被迫進行長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拒絕并壓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亦步亦趨地跟著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共產國際的錯誤指示轉,無視中國革命的現實,無視自己的經驗和理論創造,完全喪失了獨立自主精神,從而也就完全喪失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自主權和能力。紅軍長征初期接連受挫的慘痛教訓警示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但中國革命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遵義會議邁出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決定性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反對右、反對“左”、堅持正確路線,基于中國國情和紅軍戰略轉移的實際,創造性地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和辦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放棄湘西,轉向貴州;舍棄川西,北上陜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智取婁山關,突破臘子口。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種戰略戰術的實施,每一次戰役戰斗勝利的取得,都是我們黨獨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碩果,使黨和紅軍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四,顧全大局、緊密團結。這是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為一次涉及全國各支紅軍部隊和各個根據地的大范圍戰略行動,全黨能否始終保持高度的團結統一,幾支紅軍能否完全置于黨中央的絕對領導之下,是直接關系到黨和紅軍命運和革命事業成敗的大問題。盡管各路紅軍出發的時間、地點、路線不同,但都能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服從大局,勇于犧牲奉獻,互相配合支持,使長征形成了一個形散神不散的整體,使敵人無法集中兵力于一個方向,根本實現不了各個擊破的圖謀。在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擁兵自重,反對中央北上方針,提出南下的錯誤主張,公然與黨中央對抗,妄圖分裂黨和紅軍。在這種危急關頭,紅軍官兵從革命事業的根本大局出發,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與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展開針鋒相對的堅決斗爭,最終避免了紅軍的分裂。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幫互助,把戰友當做親人,把部隊當做自己的家,凝結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革命集體。正是這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精神,使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
第五,為了群眾、依靠群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新型的人民軍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長征勝利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忠實踐行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處處關心和愛護人民,嚴格執行群眾紀律,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長征是一次圖生存的遠征,軍事上處于無后方無依托、非常險惡的境地,作戰環境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紅軍紀律極為嚴明,不侵占民宅,不違犯禁令,公平買賣,救死扶傷,并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用人民軍隊的嶄新形象,贏得了勞苦大眾的愛戴。在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嚴格遵守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群眾坦誠相見、交朋友。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為兄弟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由于紅軍所到之處真心誠意為群眾辦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廣大群眾把紅軍視為自己的子弟兵,為紅軍長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據統計,整個長征過程中,紅軍各部隊共籌集上萬噸糧食,補充約2萬人的兵員,沿途各族群眾幫助紅軍籌款籌糧,燒水送飯,傳遞消息,掩護傷員,以各種方式支援紅軍作戰,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根本保障。
【小學生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圖片以及資料】相關文章:
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圖片及素材07-23
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07-19
小學生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征文07-24
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手抄報精美圖片大全07-23
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心得體會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