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內容
在抗日戰爭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拼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后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一、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一個個19路軍沉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后,日軍準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涌向租界避難。最后,蔡延鍇軍長臨前線指揮……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臺兒莊”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余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
關鍵詞: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此后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績。
關鍵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關鍵詞: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六壯士
我國急需保護散落民間的抗戰遺跡,讓這些“山河記憶”永存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肖春飛 李亞紅 閆祥嶺)抗戰遺存是歷史的“山河記憶”。記者近日采訪看到,京郊大地有很多抗日遺存,見證著抗戰史實,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不屈的抗擊侵略故事。
抗戰史研究者呼吁,我國急需系統梳理、保護散落民間的抗戰遺跡,讓這些“山河記憶”永恒留存、歷久彌新。
抗戰遺存散落民間
距離“狼牙山五壯士”所在地不太遠的地方——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老帽山上,立著“六壯士永垂不朽”紀念碑,這是一個與“狼牙山五壯士”非常近似的故事:1943年春,日寇加緊對平西抗日根據地掃蕩。
為給群眾等轉移贏得更多時間,八路軍某部一個排奉命趕到老帽山下的小山頭阻擊敵人。在激烈的戰斗中,最后陣地上只剩下六名戰士,彈盡糧絕,被逼到懸崖邊,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
敵人走后,當地老百姓找到了烈士們的遺體,將他們安葬在老帽山上。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來自哪里,甚至沒有人知道他們多大年齡。北京市房山區文聯副主席、地方志專家張東升說,平西抗日根據地還有“雞蛋坨五勇士”等很多感人事跡,這些都是最好的愛國教材,應該保護好、用好。
北京市昌平區西環路亞東熟食店老板楊國慶從2006年開始實地收集、整理南口戰役戰場遺留物。他的一個收藏間里全是戰爭遺留物:子彈殼、帶彈孔的鋼盔、刺刀、身份牌……“這是日軍的防毒面具,是日軍施放毒氣的佐證,史料上記載了蔣介石給湯恩伯、何應欽的20多封電報,其中有四五封提到防毒的問題。” 楊國慶說。
南口戰役是繼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后抗日戰爭初期北京戰場的一次重要戰役,它遲滯了日本西進南下的計劃,破滅了日本軍國主義者3個月滅亡中國的夢囈。 2009年春,楊國慶等16人來到當年南口戰場的烽火臺,他們把300多斤重的石碑抬到山上,立了標志。碑文寫著“遲來的豐碑”“一名昌平兒女立”。楊國慶說,應該把這些遺存保護起來,讓后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
1938年2月蕭克將軍在現在的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組建了冀熱察挺進軍,活躍在冀熱察抗擊日寇。1939年10月,挺進軍司令部等進駐門頭溝齋堂鎮馬欄村。挺進軍司令部是當時平西抗日斗爭的軍事指揮中心。
如今,北京市門頭溝區“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是由農民發起舉辦的村級革命題材陳列館。該館位于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一所普通民居內。
讓更多人感知崢嶸歲月
通往老帽山“六壯士永垂不朽”紀念碑亭根本沒有路。在當地村民帶領下,記者爬上老帽山。這些年來老帽山的人并不多。即便是本地人,也很少上這座山。當地的年輕人即便知道有六壯士,也不了解他們的事跡。
由于“老帽山六壯士”都已犧牲,要詳盡了解他們的故事并不容易。一本名為《平西烽火》的書《憶十渡老帽山阻擊戰》一文中,大體還原了當時的戰爭情況。主管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北京市房山區民政局調研員楊玉祥、張東升等認為,抗日戰爭時期,像六壯士這樣的無名烈士故事還有很多,這些事跡有必要重新整理、解讀,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感知那段崢嶸歲月。
記者隨楊國慶來到當年南口戰場的一處烽火臺,看到這里被風化炮火損毀,四面墻體都是彈孔,還有子彈在里面嵌著。“這里應該好好保護起來。”楊國慶說。
馬欄村村主任李秀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村里花錢建“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就是想讓后人長久記住這段歷史。“不要說外地人,就是馬欄村本村的一些年輕人,也慢慢地不知道這段歷史了。”
每一個“紅色紀念碑”都有一段血淚并存的感人故事,像老帽山六壯士、南口戰役事跡這樣散落在民間的“紀念碑”還有很多,受冷落的原因也比較復雜,但無論如何,散落的烈士紀念碑已到了該重獲敬重的時候了。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抗戰紀念日手抄報內容07-20
2015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紀念抗戰07-24
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內容07-24
抗戰勝利紀念日詩歌07-20
抗戰勝利72周年手抄報內容07-27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手抄報內容07-25
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內容09-27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設計資料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