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手抄報資料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秋天手抄報資料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對手抄報很是熟悉吧,手抄報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手抄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天手抄報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秋天手抄報資料
秋季(autumn,fall)是一年四季之第三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陰歷為7月立秋到9月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
氣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學標準是:炎熱過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度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低于10度時秋季結束。
詞語概念
白楊詞目:秋天
拼音qiū tiān
英語:autumn 〔英〕、fall〔美〕
詳細解釋
⒈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文學言治尚於 唐 虞 ,言義高於秋天,有華言矣,未見其實也。” 北周庾信《小園賦》:“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前蜀 尹鶚 《菩薩蠻》詞:“ 隴 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獨坐窺煙陌。”
⒉ 唐張諤《九月》詩:“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種佳游事也均。”胡適《嘗試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現在他們說我快要好了,那幽艷的秋天早已過去了。”
基本含義
從中國秋始日期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東北地區是中國東部秋始來得最早的地方。進入秋季,北方冷空氣不斷侵入,但勢力不是很強,常在中國北方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華西常有綿綿秋雨出現。
秋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華西秋雨、南方寒露風、霜凍及低溫冷害。總體來講,進入秋季,太陽高度角漸低,溫度漸降;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
秋的別名
高秋(秋高氣爽之意)
素秋白秋(五行思想中秋=金=白)
白帝(掌管秋天的神)
金秋(秋=金;豐收植物的顏色)
三秋(初秋、仲秋、晩秋的三個秋)
九秋(秋的九十天=三個月時間)
節氣
秋天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氣象
秋季的氣溫會逐漸下降,但是一般較冬季緩慢。由于干濕狀況的差異,不同地區會出現陰冷多雨,或干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深秋,由于晝夜溫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天文
秋季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后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南半球。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的角度漸漸變低,晝夜長短差距變小。在秋分時,晝、夜等長。 在秋季,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由遠漸近。從黃道平面看來,太陽位于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
唯美秋天圖片大全[3]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立秋時節,江淮一帶的天氣仍十分炎熱。
根據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秋的含義,實際上是莊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華南東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立秋后的華南,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去的意思。處暑即暑氣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處暑,炎熱的夏季就要過去,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雨量漸少。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各
秋天年的差異很大,有的年份,處暑期間天氣的炎熱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現了俗稱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江淮一帶地區有將處暑解釋為“處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時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時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適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制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所以提醒農民朋友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安排好田間農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采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御“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墑搶墑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后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種,后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獲,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里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臺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現表明地面最低溫度已達0℃以下,對農作物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中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沈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線;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中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云南省北緯2°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后的1月上旬了。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華北大豆收獲,尚未下地的晚麥宜選用春性品種趕快搶種,已出苗的要查苗補種。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油菜一般已進入二葉期,應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蟲。災區受洪水影響尚未種下去的遲油菜,可先用濕灰糞拌種,在室內催芽后播種,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晚稻成熟后抓緊收獲,以防雀害和落粒。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獲,要加強后期管理。
霜降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干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
【秋天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秋天手抄報資料精選07-29
國慶手抄報資料07-26
法制手抄報資料08-02
清明手抄報資料07-22
母愛手抄報資料08-18
書香手抄報資料07-29
化學手抄報資料精選07-28
愛牙日手抄報資料07-22
冬天的手抄報資料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