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實踐報告
實踐意義:
1、到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協助當地學校開展培訓,幫助當地優化教育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2、參與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能動作用,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平時所學知識與需要這些知識的人進行分享,不僅有益于貧困地區的學生,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
2、在與貧困小學的學生授課學習的交流中,讓大學生體會到山區孩子對于知識的渴望,對于改變他們命運的契機的渴望,同時將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其更加奮發向上。
3、通過本次支教活動的宣傳,發動社會上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士共同投入到支助貧困生學習的事業中。
4、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里更好地得到鍛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僅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是對心靈上的淬煉。
5、在深入當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留守兒童能夠得到關懷,同時也關注當地學生的心理的發展,傳達我校對當地學生的愛心。
實踐要求:
1、每位實踐團成員要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宣揚“三下鄉”志愿服務精神。
2、支教成員提前備好課,每天的教案要及時上交
3、全體組員在活動中不能單獨行動,必需服從集體統一安排,注意個人安全,在活動過程中要時刻與其他組員保持聯系。
4、全體組員要認真參與本次活動,按時按質完成調查任務,真正達到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目的。
5、要發揚當代大學生刻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存在懶惰思想,要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參與本組的各項實踐活動。
6、由于天氣酷熱且干燥,為免組員身體不適,我們建議也會在出發前提醒組員自帶太陽帽或傘,以及因應個人身體狀況的必需品。
二、實踐內容
(一)支農
目的:分擔農民勞動負擔,傳播先進農業思想,使農民能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
支農內容:下地與農民一起勞動,分擔勞動負擔。挖掘當地可以形成產業的特色農產品,鼓勵發展第三產業。講解關于現代農業生產的知識,傳播先進的思想觀念。
(二)支教
目的:鞏固當地中小學生文化知識及科普知識,引導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樂觀積極的態度,樹立遠大理想
(三)關愛留守兒童
目的: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留守兒童帶去歡笑,讓他們感受人生的美好與精彩,讓他們可以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期待。,及時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確保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四)問卷調查
目的:調查目前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了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了解農村居民所需。
(五)宣傳河南城建學院
目的:提高河南城建學院知名度
三、實踐結果
(一)在焦點村龍門口小學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與校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二)大力宣傳本次三下鄉活動,預期發表新聞稿15篇,微博30條,微信“青年城建”訂閱號投稿2期,
(三)項目實施照片數量20張、項目活動視頻1份、論文2篇、調查報告1份、活動實紀1篇
(四)捐贈物品及合計資金若干
四、實踐總結
(1)對支教的看法:
從被選進入支教隊,開始為這項活動在網上查找資料開始,就能看見不少對大學生支教質疑的聲音。有人問“我們這群塔尖上閃耀的麥芒在短短一兩周里,能給鄉村的孩子們帶去什么?”有人評論“大學生短期支教是一場鄉村假期旅行運動”……對于這一切的.評論,結合我們這次的實際實踐,我有自己的觀點看法。
短時間的支教的確是有一定的不足:支教隊員多數以大一、大二的學生為主,社會實踐經驗尚淺,且采用的是邊教邊備課形式,沒有科學嚴謹的課程規劃;就初次支教的隊員而言,無法適應從一個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站在講臺上會突然難以開口、不知道教什么,面對頑皮的孩子控制不了課堂紀律;此次支教上課,我們帶去電腦、投影儀,用上了多媒體手段,而我們走后當地學校和老師不一定有;我們走后,又有下一批來自其他學校的支教隊伍前來,我們一走,他們一來,孩子們心理落差會很大……
但評價一件事,不能只從其消極的一面去思考。畢竟每個支教者給孩子們帶去的一定是正能量。時間即使短暫,孩子們依然會感受到我們傳遞過去的那份快樂與希望,從課堂上那份眼神中我能看到他們對新事物的探求與渴望。That’s all we need! 我們能力有限,但仍能全心全意,做到最好!而對于孩子們心理方面的關注,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團隊十幾個人,前后團隊間需要有一定的交流分工協作,且整個社會對于支教體制也需要有規范控制。
(2)收獲友情:
七天時間非常短暫,因為我們下一批還有來自其他學校的志愿者們來此支教。臨別前一晚,實踐團的隊長問我們:如果讓大家在這里再呆一個星期,大家愿意嗎?“愿意!”這是大家唯一的答案!
七天的相處,支教隊一行11人,開始大都是陌生的,如今雖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每天我們在群里都會像在支教期間一樣聊到深夜。因為我們一同經歷過常人不曾經歷的事情。我們一起談心到凌晨;一起啃饅頭、喝稀粥;一起在鄉間漫步歌唱;男生們沖上一次涼水澡,一條腿上就能被蚊子咬二三十個包;女生們上一堂手工課,前一天晚上基本就不會合眼;上廁所是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在田間搭建的簡易廁所方便;村里的自來水早上9點至下午5點是不供應的……這一切看似艱苦,實則已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值得去分享,成為我們人生的一寶貴的財富,為我們所回味。
(3)更深的思考:
從龍門口小學支教回來后的一兩天,我不知怎么的感覺開始不適應城市的生活。
當我們打開電腦、拿出手機,進入所謂“社交網絡”的媒體同時便關上了自己的大門。科技與快節奏充斥著我們生活的繁華的城市,孩子們被父母老師強迫著去學各種各樣的“愛好”;地鐵公交上人們用手機代替面與面的的交流。在這城市中生活條件是非常好,但需要煩心的事也隨之增多。
回想這群農村的孩子們,上課時眼神充滿著渴望,下課玩耍笑得是那樣的天真,即使到了放學也從沒想過要回家,騎著自行車載著他們的小伙伴跟隨者我們這些小老師們回住處,詢問明天上什么課。即使在打籃球、踢足球時跌倒手上擦破,也能笑著站起來抹去眼角的淚珠繼續奔走打鬧。晚上9點,村里家家戶戶大都熄燈休息,一片安詳寧靜。在這里上課我們為孩子創造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快樂著。
【三下鄉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01-16
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06-05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15篇)07-29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15篇06-21
關于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01-30
【精】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01-07
【熱】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01-07
有關三下鄉的社會實踐報告12-07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集錦15篇09-09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5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