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800字
轉眼難忘的社會實踐生活就已結束了,這段時間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吧,就讓我們對對這次實踐活動做一次總結吧。你想知道實踐報告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1
一、實踐目的
社會工作專業是指社會(政府或社會團體)以物質精神和服務等方式對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結構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個人與群體提供幫助,使他們回復社會生活能力,協調社會互動關系,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福祉的專業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以深入社會,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成為本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次實踐的目的有:
1、了解兒童福利院的組織結構。
2、深入學齡兒童中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況。
3、鞏固理論知識,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增強了社會工作的興趣和熱情。
二、實踐單位介紹
xx兒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養了一些生理殘疾、孤兒等失依兒童,并采取家庭寄養等社會化的方式,接納了許多失依兒童,給予他們生活以及教育幫助。目前,其中兒童總數:170名。殘疾兒童:80名年齡段分別為:0—2歲,50名;8—17歲,35名;3—7歲,80多名,其中8—17歲為學齡兒童,3個高中生,十幾個初中生,其余的為小學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針對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批改作業,與他們聊天等,偶爾會接觸學前兒童,其余時間便是整理圖書。
三、實踐內容與個人體會
我原本是帶著疑惑與好奇來到兒童福利院的,因為我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償地進入這個“神秘”的地方。體檢,門衛的質問,登記,會議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開始工作時才遇見院里的孩子,這讓我不由得對傳說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為那些兒童會有我想像中怪異。
當是,我所經歷的,卻顛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員給我們一些簡單的要求,不要打聽他們的身世,為院里的工作保密。
他們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殘疾的孩子。有肢殘、侏儒、皮膚病、視聽障礙、發音不請,智力發育不全等原因,幼時被父母遺棄,或者失去監護的失依兒童,生命以這種形式出現,讓我們去了解這個非正常社會化的孩子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觸了是四五左右歲的學前兒童,學前兒童分為小中大班,較多的時間還是和學齡的兒童的接觸。
在十天的實踐中,我把他們的特點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1、他們大部分熱情而脆弱
學前的兒童有專門的幼兒老師,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專業訓練的老師帶領做活動,唱歌,跳舞,學詩等等,她們都是年輕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這個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她們,這是院方的明智之處。中午由老師帶領著就餐,其余時間由生活老師帶領,在寢室休息。遇到我們這些陌生人,他們卻一點也不怕生,就湊到你的身邊,熱情叫“阿姨”,我最為感動是,他們都及其希望他們的擁抱,哪怕是牽手,也可以讓他們開心。往往,他們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僅僅只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老師的稍微的批評,他們也會放在心里。其實,簡單地說,就是需要他人的關注,我們知道,福利院雖然編制人員眾多,甚至正式編制員工是孩子人數的一般,但是真正與孩子接觸的人,卻是極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卻是眾人的寶貝,一大堆人圍著他(她)。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的熱情來自于對他人關注的渴望。這也讓我認識到在兒童成長時期,來自父母等親人的肢體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學上講,那些與父母有健康肢體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體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順利、坦然。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許多痛苦,郁悶,委屈就可以釋懷。
2、他們是與別的兒童一樣,是天使,卻是有點憂傷的天使
他們不是想像中那種封閉的古怪的孩子,他們也充滿這陽光與朝氣,會依依呀呀學語,遇到一個陌生人會帶著好奇心來打量著,只是會讓人心酸得看到,他們會叫食堂的叔叔為“爸爸”,看見經常來看望他們是的好心人為“媽媽”。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輔導學齡兒童的家庭教育,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二年級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學校正常上學,中午有專門的員工給送飯,下午回來在院里的教室里復習功課,周六周日由專門的老師或者志愿者監督他們學習,還有專門的家教。他們和當年的.我們一樣,想盡快的完成作業,痛恨考試,責問是誰發明了諸如“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令人煩惱的學科。
他們也很關注社會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記得,在一次聽寫漢字的過程中,我報出“杰”,然后組詞“杰出”、“俊杰”,他們還是等了一會兒,一個男孩問,是不是“周杰倫”的“杰”,這才發現,他們也是接觸社會的,對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們之間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樣開玩笑,聊天,講學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關系,他們多像兄弟姐妹班的關系,大一點的孩子照顧一二年級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只是,有時候,在學習過程中有不耐煩、不合作的傾向,會發呆,憂郁的面孔,讓人疼惜地想,他們也會有心事呀!有一天,一個孩子突然問我,“姐姐,為什么人會死?”我當時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會考慮這樣深奧而沒有答案的悲觀的問題,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慮了生與死的問題,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對有關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對她說了很多,記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實這句話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觀的意味。我該怎么給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講生死的問題呢?他們也有對我們的難言之隱、排斥性的冷漠,然而當他們真正把生活中的問題暴露在我們面前時,許多時候我們難以理解、難以正確分析。
3、院里的孤獨與夢想
因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員往往沒有能夠叫出他們各自的名字,特別是對于那些內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們成為無名氏,所以我見他們的第一天,在課程過后,我先告訴他們我的姓名,電話號碼,然后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夠記住他們了,我想這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們進一步接觸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種封閉式的管理,除了學校上課的時間,他們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門,偶爾有大孩子去打籃球,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他們在福利院,一般情況下是斷然不準出去的?我問過他們,他們說偶爾有機會帶他們出去玩。
我們發現他們的理想也是繽紛漂亮的,我問過他們以后想干什么,他們有想當老師的,翻譯家的等。有的孩子,學習很認真,我告訴他們學習之改變自己的很好的出路。當然青春期的叛逆與煩惱,來不及讓他們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十天時間很快結束了,我想,我來到福利院之前,是帶著好奇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自己一直是一個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寫這個實踐報告的時候,我還是如此。對他們的關照,也讓我重新審視了一下自身的成長過程,我曾經的煩惱,他們也會有,當然,也許回會有我所沒有經歷的苦難或者傷感,但我一直相信,他們,一定會健康地成長的,也會長大,談戀愛,上大學,找工作,成家立業,成為千萬普通人中間的一位。我相信的!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2
一、實踐目的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況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由于有些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老人,有的是子女常年出門在外,很少回家,老人們孤獨寂寞,行動不便,又無人照顧,即使住進了老人福利院,內心也感受不到很多溫暖,他們渴望得到家人和社會的更多的關懷。因此,通過實踐,希望可以呼吁社會關注這群被遺忘的人,關愛這些老人,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一聲問候,一個笑臉,一份愛心,讓我們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溫暖老人們的心窩,使他們愛的天空不再是灰色,而是充滿了歡言笑語。開展獻愛心活動,樹敬老之風,促社會文明,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
二、實踐過程
1、送出愛的禮,走進愛的心
一大早,陽光明媚,我和幾個同學就一起帶著愛心禮物來到了老人福利院,我們把小小的禮物送到他們手里,卻把大大的溫暖送到了他們心里。老人們都很感動,和藹可親的,有的還和我們談起心來!
有一位老爺爺是位退伍軍人,老伴很早就過世了,他告訴我們,他的兒女常年在外,自己一個人很孤獨,所以來敬老院找找朋友,找點安慰,讓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們談起了他參軍的情況時,很是感動,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隊,眼睛里流露出的是興奮與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夾雜著這么多年來的辛酸淚,一個人的寂寞生活讓他的面容更顯憔悴了!
2、拉著愛的手,唱著愛的歌
讓人難以忘懷的是80高齡的陳奶奶,老奶奶常年躺在床上,盡管行動不便,人老心不老,勤動手足腦;人老神不老,樂觀精神好;人老氣不老,煩愁被嚇跑;人老志不老,奉獻不能少;人老情不老,相伴樂陶陶;人老不服老,生活有目標;人老不擺老,學習永不驕;人老不怕老,困難嚇不倒… …伴著動人的歌聲,手著拉手,老奶奶露出了久違的笑,我們也笑了,笑得有點心疼,那一刻,真的很快樂。
3、進行深入調查
最后,我們找到了老人福利院的院長趙伯伯,聊起了老人福利院的近況。他告訴我們:“院里的老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還是有保障,也還算豐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貧乏了。老人們的內心其實也和孩子們一樣,他們更加害怕孤獨,更加渴望得到溫暖!有的老人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朗,但他們內心的那扇門卻把自己關了起來,最痛苦的.是,當想到親人時,只能自己獨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淚。”正如,有的老人拉著你的手,滔滔不絕地訴說著坎坷的經歷和家事,情到深處時,淚如雨下。落寞惆悵衰颯,似乎充斥著他們的整個生命。連容納幸福快樂的空間都擠不進去,鹿鳴思長草,愁人思故鄉。我想他們一定很思戀那個自己曾經住過大半輩子的家,因為在這里,幸福快樂并不是會蔓延到每一個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走出大門時,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淚。
三、實踐結果
通過這次的關愛老人活動,可以看出老人們其實很怕孤獨,一點點的關愛都可以讓他們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間的溫情,要多陪他們聊聊天,多關愛他們。當子女不在身邊的時候,老人們最需要的是一份溫暖的關懷和問候。
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議:
1、希望老人福利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動中心,給老人們配備活動室,閱覽室,保健室。老人可以到活動室里和別的伙伴們聊聊天,下下棋,活動室里還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撲克,麻將等娛樂用品。活動中心還可以經常舉辦一些老年人活動,如老年人暢談會,太極扇,太極拳比賽等等。
2、進一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美化公園,花園等公共場所,使得老人們除了在空閑時間可以去活動中心活動。
3、對于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老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法律知識,鼓勵老人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4、希望政府部門能定期給這些老人發放生活補貼和置辦生活用品,解決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提高貧困老人的生活補助,為老人安置娛樂設施,即使是一臺小小的電視機,也會使老人們身心愉悅,喜笑顏開的。
5、希望醫療機構組織能夠定期上門給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務,保障老人們得身體健康。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3
一、前言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民生、鍛煉能力的重要途徑。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福利院志愿服務活動,走進了這座承載著關愛與希望的特殊家園。以下是我對此次福利院社會實踐的詳細報告,以期分享所見、所聞、所感,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二、實踐過程概述
1. 實踐地點與時間:本次社會實踐于20xx年xx月xx日至x月x日在市福利院進行,為期一周。
2. 實踐內容:參與日常護理工作,包括陪伴孤寡老人聊天、協助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協助工作人員進行衛生清潔、組織小型娛樂活動等。
三、實踐觀察與體驗
1. 福利院環境:福利院設施齊全,環境整潔,設有生活區、學習區、娛樂區等功能區域,為居住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時也感受到,盡管硬件設施完善,但由于資源有限,部分設備略顯陳舊,有待進一步更新升級。
2. 居民狀況:福利院收養的主要是孤寡老人和孤兒。老人們大多因疾病或家庭變故導致無人照料,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有保障,但內心深處渴望親情陪伴與心靈慰藉。孤兒們則多展現出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貌,但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引導。
3. 工作人員付出: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專業的服務技能,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照顧。他們不僅負責日常起居,還關注每一位居民的心理健康,用愛心和耐心編織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四、反思與感悟
1. 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對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義務關注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福利院的工作使我深刻體會到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對孤寡老人和孤兒時,物質援助固然重要,但心靈的陪伴與理解更為關鍵。
2. 教育公平與資源分配:福利院兒童在教育資源獲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引發了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思考。如何打破地域、身份的壁壘,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優質、公平的教育機會,是我們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志愿服務的價值:參與福利院志愿服務,讓我親身體驗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悅。每一次與老人的.交談、每一次對孩子的輔導,都讓我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也促使我更加珍視自己所擁有的,感恩生活。
五、建議與展望
1. 建議社會各界加大對福利院的支持力度,不僅在物質層面提供援助,更要在精神層面給予關注,例如定期組織志愿者活動、開展心理咨詢等服務。
2. 倡議教育部門加大對福利院兒童的教育扶持,通過遠程教育、公益教師等方式,提升其受教育水平,為其未來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基礎。
3. 期待更多大學生積極參與此類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共同構建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
總結,這次福利院社會實踐是一次觸及心靈的旅程,它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也讓我意識到社會公正、教育公平、人文關懷等重大議題的重要性。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自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為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07-26
老人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09-01
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精]03-07
老人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9-11
福利院暑期社會實踐報告11-11
2016年福利院寒假社會實踐報告02-17
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01-13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兒童福利院)10-15
兒童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2017年暑假)10-19
福利院社會實踐心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