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3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有哪些?
在生活中,制度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3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有哪些?,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有哪些?
重點
1、“統賬結合”模式更新
個人賬戶基金積累,統籌賬戶現收現付,是當前“統賬結合”模式的核心。由于諸多歷史問題,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成為飽受各方爭議之處。自2001年起,“做實個人賬戶”試點艱難運行,至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非兩點:地方財政做實賬戶的支出壓力大,做實之后的管理壓力更大。在如此巨大的管理規模下,要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同時追求不低于GDP增速和工資增速的投資收益,需要強大的投資能力作為支撐。
因此,實施名義個人賬戶(NDC)或是下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重要方向。名義個人賬戶運行的核心是個人繳納部分只記賬,資金進入統籌。在發放時則根據個人記賬的繳納水平實施差異化標準,多繳多得。在這種模式下,財政收支匹配,管理壓力得到極大緩解。同時,個人賬戶激勵約束機制將進一步強化,繳費者和管理者的目標一致,更加有利于養老保險的收繳。
2、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出臺
延遲退休可以有效延長繳費時間,延緩養老金領取時間,相應降低撫養比,是緩解養老保險兌付壓力的有效手段。美、德、英、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均采用了延遲退休制度,因此稱其為國際慣例并不為過。國際上通行的延遲退休往往是附帶獎勵制度的彈性退休制度,即越晚退休,得到的養老金比例相應提高。弱化行政強制,增加鼓勵性因素,將是順利推行延遲退休的捷徑。
在2016年的二十國集團勞工就業部長會議上,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不僅確定了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即將出臺,還指出了該政策的三個設計實施原則:第一,小步慢走、逐步到位,經過若干年時間逐步達到最終延遲退休年齡的界限;第二,區分對待,分步實施,針對不同退休年齡群體區別對待;第三,事先預告、做好公示,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
十八大以來,養老保險核心政策密集出臺,彰顯了最高層改善民生的決心。預計改革趨勢在十九大期間不僅延續,還將加快步伐。在供給側改革和經濟“L”型筑底雙期疊加的局面下,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穩定將是未來幾年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大刀闊斧的頂層設計和周密嚴謹的細則實施缺一不可。因此,改革措施從提出到真正落地實施并非一蹴而就。2017將是個開始,更多細則預計會陸續出臺。
3、養老保險從縣市級、省級統籌向全國統籌邁進
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養老保險普遍采用統籌到國家層級的形式。就國內而言,國內地區收支失衡和個人異地繳納社保的問題都可通過提高統籌層級得到緩解。在人社部貫徹2016年全國兩會精神會議上,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明確表示:“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堅持全民覆蓋、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可以說,由國家統籌養老保險是全面建立公平合理的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一環。在頂層設計上率先對提高統籌層級做出規劃,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題中之意。
在制度設計上,提高統籌層級仍將面臨兩大難點。首先,在各地收入水平不一、繳費率不盡相同的情況下,要在機制上同時確保收入不減少和保障水平全國統一,防止“低繳納、高領取”的養老金跨區域套利情況發生。這就需要大量的細節設計。第二,改革之后各地養老保險收支的“職”、“責”分離,防范道德風險,確保基層收支不打折扣。在加強管理之外,還需要一套過渡機制,使各地適應新的管理方式。
焦點
1 基本養老保險如何繳費?
單位按本單位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之和的20%、個人按本人工資收入的8%繳費。基本養老保險費2014年10月1日起開始繳納。《實施辦法》明確,個人月繳費工資基數按本人上年度月均工資核定,單位繳費基數為本單位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之和。新設立單位和參保單位新增的工作人員按照本人起薪當月的月工資核定。
繳費工資基數進行上下限設置。個人工資超過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資收入中的基本工資、國家統一津貼補貼、規范后的津貼補貼(如地區附加津貼,不含節日補貼)、年終一次性獎金。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前兩項跟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一樣,再外加績效工資,不含節日補貼。其他項目如計生補貼等暫不納入個人繳費基數。
2 改革后如何計發養老金?
改革前退休“老人”按國家、省規定的原待遇標準發放基本養老金。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加發過渡性養老金。
由于改革前“中人”的工作年限沒個人繳費,其退休時的個人賬戶儲存額中沒有體現這段時間的勞動貢獻,因此將這段時間確定為“視同繳費年限”,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等因素發給過渡性養老金。此次改革設定10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辦法對比,保低限高。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養老保險達法定退休年齡的,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累計需滿15年,才能享受基本養老金。不足15年且未轉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可書面申請終止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一次性領取個人賬戶儲存額。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類型
1、儲金型養老保險。儲金型養老保險制度在一批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實行,以新加坡、智利等國家為代表,強調自我保障的原則,實行完全積累的基金模式,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個人養老保險賬戶或“公積金”賬戶。
2、國家型養老保險。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曾經在大多數計劃經濟國家實行,以前蘇聯、東歐國家為代表。按照“國家統包”的原則,由用人單位繳費,國家統一組織實施,工人參與管理,待遇標準統一,保障水平較高。
3、傳統型養老保險。傳統型養老保險以美、德、法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貫徹“選擇性”原則,即并不覆蓋全體國民,而是選擇一部分社會成員參加,強調待遇與工資收入及繳費(稅)相關聯,因此也可稱為“收入關聯型養老保險”。
4、福利型養老保險。福利型養老保險以英、澳、加、日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為代表,貫徹“普惠制”原則,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全體國民,強調國民皆有年金,因此稱為“福利型”或“普惠制”養老保險。
5、混合型養老保險。原來實行福利型養老保險的國家,如今大多已經或正在向一種混合型制度轉軌。即福利型養老保險與“收入關聯型養老保險”同時并存,共同構成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英國與加拿大就是這種。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重點有哪些?】相關文章:
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06-08
中國最適合創業的城市有哪些?03-26
中國職業規劃師報考有哪些條件02-19
青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辦法解讀02-16
關于中國護士節祝福語有哪些03-03
中國春節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02-17
經典的祝福詞語有哪些?07-02
懷舊的說說有哪些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