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專家稱舊有的養老問題思維方式行不通了
2016年有專家稱舊有的養老問題思維方式行不通了,這是為什么呢?具體請瀏覽以下內容。
2016年到來,養老金話題又變得火熱起來。養老金的調整與否,不管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還是對于即將退休的工作者來說,都是事關自己利益的事。養老是個非常大的問題,尤其對我們國家來講,還沒有成為發達國家,老齡化問題就先來了。在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既要發展又要解決好養老問題,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不能因為養老耽誤了發展,也不能只考慮發展而遺忘了養老。
國際上很多養老模式都可以學習借鑒,但很難照搬,最終只能靠我們摸索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模式,這就是混合型;旌闲宛B老保障體系反映的是一種結構性改革,這個結構性改革涉及到個人、家庭、企業、市場、政府。過去我們忽略了商業養老保險,這是一種市場機制。以前人們覺得養老更多地靠政府機制,今后可能要更多發揮市場作用。
從歷史角度來看,最早是家庭養老,然后變成市場養老,到市場去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再后來發展到國家建立養老制度,政府財政拿錢,補貼養老金。現在看來,單純強調個人、家庭、企業、市場或政府任何一個方面的責任,都已經不現實了。各方應承擔相應責任,形成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我認為這是一種發展趨勢。傳統上人們經常講楚河漢界、涇渭分明,這種分析框架在現代已經行不通了。
討論混合型養老保障體系,首先是思維方式的一種變革。思維方式不變,就沒辦法建起真正的養老模式,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風險時代,個人、家庭、企業、市場以及政府,面臨的風險在不斷擴大。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怎么去應對養老風險?
過去認為養老完全是個人、家庭的事,所以政府不管。后來認為這種風險是一種公共風險,政府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于是出現北歐國家福利保障模式,F在發現這種更多由政府承擔養老責任的模式也有問題。所以,開始更多考慮市場的作用。公共風險完全要政府去承擔,當政府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就要建立一種新機制,去化解這種公共風險。比如建立社會保險,在當時,社會養老保險就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通過建立這種機制相應降低整個公共風險,F在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我認為實際也是降低公共風險的有效辦法。
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是單靠政府扛養老風險已經扛不下去的情況下,必須要走的一條路。我們別無選擇,不然就會出現嚴重的養老危機。日本就是前車之鑒。日本的財政里,1/3的支出用于養老,稅收收不抵支,只好借錢,債務在世界上最高。對此,日本人也很擔憂。因為債務高臺一旦崩潰,就意味著整個國家面臨災難。
所以,我認為公共財政對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有一個戰略規劃,具體要承擔多大責任,應進行整體衡量。對于個體來說,很多人都希望政府承擔的責任越多越好,最好不要實行社會保險模式,也不用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而是像北歐國家那樣,從搖籃到墳墓,國家統統包起來。但這是不現實的,尤其在一個發展中的.13億人口大國更做不到。這就要讓市場化解這種風險,讓個人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涉及財政風險、整個經濟運行的風險,還有整個社會面臨的公共風險,家庭、個人的風險。在這些風險之間怎么權衡?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當前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結構性改革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風險就有可能轉化,轉化過程中放大、疊加,后果很可怕。
因此,現在簡單講是讓政府承擔更多責任,還是讓企業、家庭、個人承擔更多責任,泛泛而談沒有什么意義。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風險的權衡,整個社會風險的權衡,個體風險和公共風險、財政風險、經濟風險、養老風險怎么權衡,最佳的度在哪里?不同條件下,是不一樣的。
【2016專家稱舊有的養老問題思維方式行不通了】相關文章:
創業者不該有的貧窮思維09-21
養老保險領取計算方式09-02
注冊會計師審計思維方式11-26
面試的問題及答題思維02-20
農村養老保險的計算方式11-01
八個提升職場思維的方式11-02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計算方式07-12
退休了怎么領取養老金10-15
養老保險目前存在問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