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老金投資必須要嚴守準則
投資的前提是產權明晰,養老金入市應當首先理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性質。遵循投資準則,養老金將獲得長期穩健的收益,并在股市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日前發布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允許基本養老金進行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對于基本養老金而言無疑是件好事,同時能夠倒逼相關機構提高養老金收益率。
如果轉換角度思考,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仔細研究。
個人賬戶不實
我國基本養老金制度尚處于定型期,目前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模式。然而,在由現收現付向新模式轉軌的過程中,由于改革之后的職工的一部分繳費需要存下來計入個人賬戶,就產生了改革時已經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無從支付的問題。加上眾多歷史原因,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不足以支付當期退休者的養老金。于是,就存在長期借用個人賬戶資金填補統籌缺口的情況,導致個人賬戶處于“空賬”運行的狀態。而基本養老金實際上仍然處于現收現付的狀態。
現收現付制具有代際轉移、以支定收的特點,因此很難應付老齡化的問題。而完全基金積累制是以收定支,個人退休養老金完全由自己工作期間的積累和投資收益決定,但因周期長而產生了保值增值的問題。
國家確實試圖解決個人賬戶空賬問題。2001年中央政府決定由遼寧省實施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此后擴大到了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市。不過現實的效果并不明顯。2014年,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雖然達到25310億元,但征繳收入只有20434億元,低于21755億元的支出規模。當年通過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3548億元,扣除收支缺口后的結存額度仍不足以彌補當年個人空賬的缺口。
2005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中指出“做實個人賬戶,積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只有做實個人賬戶,實現與社會統籌賬戶分離,積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才可能通過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逐步實現養老金的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然而,《辦法》第二條,只是明確“本辦法所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包括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基金”,并未區分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日前關于個人賬戶資金的性質尚未有明確界定。
由于我國養老基金統籌層次比較低,真正實現省級統籌的寥寥無幾,將資金歸集到省級乃至中央統籌會面臨很大阻力,可能涉及地區間、省域間、中央和地方間的利益分配,有一定難度,集中投資尚需時日,將考驗高層領導的決策勇氣和執行能力。
目前出于個人養老金賬戶沒有做實、個人投資能力相對較差以及尚未發揮規模優勢等原因的考慮,養老金個人賬戶的'投資決策由地方養老金管理機構集中決策,參與養老金計劃的參保人并沒有選擇的機會,這樣的安排較為普遍,在養老金入市的初期似乎也可以接受。不過,這樣實際上是投資決策權和風險承擔者相分離,個人賬戶擁有人沒有相應的決策權。目前,政府雖然會彌補損失,但可能導致要么加大政府財政負擔,要么選擇投資風險較低的資產而只能獲得較低的投資回報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考慮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個人選擇能力或理財師等專業人員的輔助參與水平,逐步將養老金投資決策權向個人決策過渡。這樣有利于根據不同年齡人群根據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同,進一步分散風險,并盡可能提高投資收益率,例如生命周期基金,同時也可以減輕政府的責任。
不同于401K
事實上,養老金入市在國外早有先例,美國的 401K計劃就是典型而知名的代表。這一計劃取名自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國內稅收法》第401條第K項,也稱為“現金或遞延安排”(CODA)計劃。按該計劃,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賬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養老金賬戶,企業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可繳可不繳,不能超過員工存入的數額)往這一賬戶存入相應資金。與此同時,企業向員工提供三到四種不同的證券組合投資計劃。員工可任選進行投資。投資收益完全歸屬員工401K賬戶,投資風險也由員工自己承擔。員工退休后能夠領取多少養老金既取決于繳費額的高低,也取決于投資收益的狀況。員工退休時,可以選擇一次性領取、分期領取和轉為存款等方式使用。
美國401K計劃資產中近60%的比例最終投向股票,投資渠道為股票基金、公司股票和平衡基金中的股票資產。該計劃常常被作為養老金入市的成功案例。
不過,401K計劃并非對應此次討論入市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而是類似于中國的企業年金。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就要說說美國的養老金體系。
美國的養老金體系由三大支柱組成:第一支柱是政府強制執行的社會保障計劃,即社保稅,覆蓋全國96%的就業人口,為其提供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第二支柱是由政府或者雇主出資,帶有福利色彩的養老金計劃。其中聯邦政府為約300萬文職人員和約300萬軍職人員提供各類養老金計劃;大約七成的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雇主給雇員提供各類養老金計劃;各州的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也設有各自的養老金計劃,覆蓋了50個州及地方政府,約有九成的地方政府提供養老金福利。第三支柱是個人自行管理的養老金賬戶,它是由個人自愿參與、聯邦政府提供稅收優惠而發起的補充養老金計劃。第二和第三支柱,一般被統稱為私人養老金體系。
401K計劃是第二支柱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1984~2012年之間資產規模從917億美元增加到3.5萬億美元,也使美國第二支柱在養老金體系中的比重從不到20%上升到了53%。
在美國,作為第一支柱的基礎養老金是禁止入市的,因為其主要體現社會共濟性原則,也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渠道。基本養老金由社會保障信托基金管理,根據法律規定,只被允許購買政府債券或穩健的專項基金,不得進行任何其他投資。
如果從這個角度比對,我國基本養老金當中的基礎養老金即企業繳納部分是否應當用于權益類投資,也值得商榷。
投資準則
無論如何,個人賬戶資金用于投資是題中應有之義。對于需要委托投資的基本養老金,應當遵守以下準則。
第一,產權明晰。如前所述,養老金個人賬戶并未被區分出來。我國目前用滾存結余養老金投資運營產生的收益,也沒有區分統籌基金收益和個人賬戶基金收益,而是將投資運營收益全額計入滾存結余基金。這意味著,養老金個人賬戶的投資經營與勞動者本人是沒有關系的。這一點牽連到了養老金的產權歸屬問題。所以,產權明晰之后,養老金的市場化投資管理與收益才能明確。
第二,投資多元。也就是俗稱的“不把雞蛋裝進一個籃子”,目的在于分散和防控風險。《辦法》基本規定養老基金限于境內投資,投資范圍包括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產品和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并允許參與投資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以及股權投資國有重點企業改制、上市,開啟了養老金投資多元化的時代,是一次有力的突破。
第三,長期穩健。對于養老金投資來說,安全是考慮的第一要素,長期穩健則是重要保證。不同于資本市場中的熱錢、快錢,養老金資金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入市的意圖不是短期的“炒股”獲利,而是獲得長期的穩定收益,從而保值增值。因此,在選擇投資機構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審核資質,加強監管,機構選定之后,最好不要只以當年業績為準進行考核,可以把考核周期設定為三年左右,預留熨平風險的空間,以推行穩健獲利的投資策略。
第四,捆綁利益。與私募基金按增量取費不同的是,養老金是按規模收取管理費。可見,養老金并不鼓勵以短期收益為目的的冒險行為,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取穩定收益。按照資金規模收取管理費,可以明確地用這一準則約束投資管理機構,并使后者從注重自身收益的角度出發進行審慎決策與操作。如此,委托機構與投資管理機構之間在利益鏈之外形成了文化鏈,能夠使機構珍惜信任、理性投資。
這又涉及了投資管理的兩種原則:一是數量限制原則,高風險資產配置30%的比例上限就屬于數量限制原則;二是審慎原則,相信所選擇的投資管理機構誠實、專業、忠誠、勤勉,會審慎對待所委托的資金運營工作,則為審慎原則。
對于專業化的市場投資機構,應當一定程度上采取審慎原則。首先需要確定投資目標,著重彌補養老金缺口還是提高投資收益,然后根據具體目標確定投資方案,接著進行監管和考核。正常情況下,應當相信機構的專業化水平,要做成熟、理性的投資人,注意避免雙軌制考核體系,即“大盤下跌時要求絕對收益,大盤上升時要求相對收益”。
入市,對于中國尚未成熟的養老金制度和資本市場都具有示范性的積極意義。跳出單純討論資金規模的框架,基于養老基金長期積累穩步增值的特征,將會在股市中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我國養老金投資必須要嚴守準則】相關文章:
創業投資理財:買房正當程序必知03-31
投資理財必知的二十二條定律03-06
今年北京養老金上調多少養老金03-16
養老金并軌后你能領取多少養老金03-15
要創業,必須要有膽量故事01-31
創業這是必須要學會的東西10-29
養老金調整消息03-21
你必須要知道的筆試經驗11-10
營銷人必須要掌握的幾個技能02-07
退休如何領取養老金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