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立醫院薪酬改革三大焦點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高醫生收入是否會導致醫療費用上漲?破除“以藥養醫”如何保障提高醫生收入?醫生漲薪能否緩解兒科、產科、急診的“醫生荒”?針對上述焦點問題,“新華視點”記者采訪多位業內專家。
焦點一:提高醫生收入是否會導致醫療費用上漲?
根據《指導意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重慶、四川、陜西、青海、寧夏等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各選擇3個市(州、區),除西藏外的其他省份各選擇1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進行試點。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湖南、四川等地已經出臺相應的改革措施,提高診療費用,鼓勵多勞多得,一些醫院的醫生收入有所提高。
廣東省醫學會兒童危重病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其毅認為,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待遇不令人滿意,主要是其勞動強度和技術含量沒有得到合理的.尊重。現在的價格體系,掛號費仍然偏低,醫生技術勞動價值未能體現,將來要逐步過渡。
上海市發改委最近發布《關于調整本市部分醫療服務價格的通知》,自2月15日起適當調整門診診查費等部分醫療服務價格。記者從一些醫療機構獲悉,新的收費標準已經開始實行。例如,長征醫院將普通門診掛號費從每次18元提升為22元,副主任醫師專家門診掛號費從24元提升為30元,主任醫師從31元提升為38元。
提高醫生收入是否意味著醫療費用上漲?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在薪酬改革實踐中,并未增加患者的醫療自付支出。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市新都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平均工資較2012年增加13%;而該院的“藥占比”較2012年下降6.87%;抗菌藥物采購價格平均下降56%,共實現藥品讓利1527萬元;門診、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分別為131.17元、5557.89元,均低于成都市區級公立醫院平均水平。
一些地方將醫療費用調整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避免增加患者負擔。廣東于2017年上半年全面提高6歲以下兒童相關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加收幅度不超過30%。調整后的醫療費用按規定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焦點二:破除“以藥養醫”如何保障提高醫生收入?
《指導意見》明確,嚴禁向科室和醫務人員下達創收指標,醫務人員個人薪酬不得與藥品、衛生材料、檢查、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
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后,醫院的收入缺口將如何補償?記者在廣東等地采訪了解到,公立醫院因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合理收入,將按照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補償80%、財政專項補償10%、醫院自我消化10%的原則進行補償。
湖南省兒童醫院副院長李愛勤說,由于“藥改”涉及多方利益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堅持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才能避免“單兵突進、顧此失彼”的尷尬。
一些公立醫院反映,藥改后收入銳降,可能影響醫生待遇。李愛勤說,實施藥品“零差價”后,醫院藥品收入下降,部分醫院政府補貼未到位,需要拿錢出來“貼補”醫院藥品“零差價”后損失的收入,要提高醫生待遇有困難。
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向華建議,建立并完善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提高醫務人員待遇,規范醫務人員行為,提高公立醫院支出中薪酬支出所占比重,保障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
焦點三:改革能否緩解兒科、急診科、基層“醫生荒”?
《指導意見》要求,向群眾急需且專業人才短缺的專業傾斜,體現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價值,避免大鍋飯。
這項改革能否緩解不少醫院兒科、急救、麻醉、病理、產科等醫生短缺的難題?
據悉,當前,廣東全省兒科醫生缺口約為2000人,但廣東各大醫學院校每年培養出來的兒科研究生不足50人。一些業內人士介紹,在以藥養醫體制下,兒科是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兒童用藥劑量少,按照療程,10至15個孩子的用藥量,才相當于1個成人的用藥量。
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婦幼保健處處長韓梅告訴記者,基層兒科醫務人員待遇更低,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很多人寧愿去大醫院行政部門,也不愿意到基層承擔兒童醫療服務。
部分專家認為,兒科等醫生短缺問題需要從源頭設計上增加供給。四川省人民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劉文英認為,《指導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地加快兒科醫生的培養。此外,還亟待探索針對冷門科室醫生的培養,建立整套激勵機制,理順醫院兒科利益分配體系,保證人才短缺專業的醫生收入水平,才能讓更多人真正愿意投身兒科,從根本上破解兒科“醫生荒”。
【聚焦公立醫院薪酬改革三大焦點】相關文章: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情況調研報告12-15
《焦點訪談》觀后感05-06
關于離婚訴訟的爭議焦點有什么03-27
聚焦外企面試常見的經典英文試題03-30
廣東聚焦2017年養老金待遇調整03-24
職場薪酬規則09-09
家長聚焦中考3個指標志愿如何填11-26
薪酬福利包括哪些11-15
HR薪酬談判技巧01-14
與員工溝通薪酬問題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