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雙倍工資及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時間:2021-04-26 11:19:53 薪資行情 我要投稿

雙倍工資及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篇一: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及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及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山東魯衡律師事務所 紀榕榕

  【案情簡介】

  王女士于2008年4月1日入職某公司從事出納工作,公司一直未與王女士簽訂勞動合同,王女士因擔心自己提出簽訂合同會讓公司不快,可能影響與公司的關系,因此也保持沉默。王女士月薪約4000元。王女士在公司的工作量比較大,且與公司經理之間因為工作原因產生了一些矛盾,公司經理有時候也在工作上刁難王女士,王女士也逐漸萌生

  退意。2009年7月,王女士以不能勝任公司工作為由向公司書面提出辭職。

  王女士于2009年8月1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期間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60000元。 審理結果:勞動爭議仲裁委于2009年11月出具裁決書,僅支持了王女士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間的雙倍工資差額32000元。王女士有些納悶,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從入職第二個月就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自己在公司工作了16個月,減去第1個月,應該支持15個月,怎么就判了11個月呢?

  【律師說法】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1、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最多支持多少個月?2、請求雙倍工資的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首先,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最多支持多少個月?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同時《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7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當立即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雙倍工資的起算是從入職第2個月開始的,這一點王女士的理解完全沒有錯。那么雙倍工資最多支持多長時間呢,是否一直支持到勞動者離職?《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7條已經給了明確的答案“并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于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在勞動者入職滿1年時,已經視為雙方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雙方只需要辦理一個補訂合同的手續而已。

  因此,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最多支持11個月。

  其次,請求雙倍工資的訴訟時效如何認定?

  我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27條第4款規定,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勞動爭議的訴訟時效為1年,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對于拖欠勞動報酬的,適用特殊時效,即該1年起算點是從勞動者離職之日起計算。

  勞動者請求支付雙倍工資差額時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雙倍工資的訴訟時效如何計算?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省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2011年11月30日魯高法〔2011〕297號) 八、關于勞動爭議糾紛案件 (二)關于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情形下雙倍工資的支付問題明確了“二倍工資不屬于勞動報酬的范疇,具有懲罰性賠償金的性

  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未簽訂勞動合同雙倍工資的責任可視為同一合同項下約定的具有整體性和關聯性的定期給付之債,仲裁時效期間從最后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

  所以本案中雙倍工資請求的訴訟時效應從2009年4月1日計算,未超過一年的訴訟時效,仲裁委員會支持了11個月的雙倍工資。

  篇二:如何計算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的期間及訴訟時效

  如何計算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的期間及訴訟時效

  作者:王東 時間:2011-02-28 查看(446) 評論(0)

  【案情】

  王某自 2005年4月24日受聘于某職校任教師。王某在該校工作期間,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校方也未給王某繳納社會保險。 2009年8月29日,王某與校方的法定代表人因工作原因發生矛盾,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委員會于 2010年1月28日作出裁決書,認定王某在該校工作期間的月平均工資為2000元。裁決書認為,王某于 2005年4月24日至 2009年8月29日在某職校工作,工作年限為4年4個月,雙方事實勞動關系受法律保護,某職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于 2008年1月1日實施后未與被告簽訂勞動合同,在此后的期間應當向王某支付2倍的工資,裁決某職校支付未與王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即11個月×2000元=22000元。職校不服,認為雙倍工資的計算和訴訟時效存在問題,遂向法院起訴。

  那么針對用人單位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的計算期間和訴訟時效問題,筆者在平時的案件辦理中也總結了一些對該方面問題的觀點和意見,現通過此案例提出,以供大家探討。 問題一:未簽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計算期間?

  對此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王某應該獲得二倍工資,但計算期間應以11個月為上限。

  第二種觀點認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某職校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應視為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須再承擔支付二倍工資的法律義務。

  第三種觀點認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的規定,某職校超過一年仍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當按實際未簽合同時間支付二倍工資一直到勞動合同簽訂之日或勞動關系解除之日。針對上述觀點,筆者同意第一種,即計算期間應以11個月為上限,這也是大多數仲裁機構或法院認定的計算期間。理由是:《勞動合同法》自 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部法律明確要求用人單位有用工行為即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不簽訂的,第八十二條規定了兩款不同的法律責任:第一款“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第二款“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

  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當立即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這表明超過一年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11個月的兩倍工資;滿一年后,視為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兩種法律后果同時適用。但支付兩倍工資的時間不是一直支付至實際訂立合同時止,而是到法律擬定的事實即“視為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止,換句話說即最多支付11個月的二倍工資。因此,某職校未與王某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狀態自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后至2009年8月雖然已經超過一年,但某職校只需支付11個月的二倍工資給王某。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第二款針對的是該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三項情形,即“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有上述三種情形的,如果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形。第十四條第三款也規定了“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

  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設立支付二倍工資的懲罰性法律責任,其立法目的是為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是為了規范勞動關系,從而杜絕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因此,第二種觀點將導致用人單位只要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時間超過一年,就可以視為已經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反而使支付二倍工資的法律義務歸于消滅,該種意見不合邏輯,明顯不合立法本意。第三種觀點是嫁接《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第二款的適用對象,也不符合立法本意。

  問題二:關于雙倍工資的訴訟時效問題如何計算?

  針對此問題,筆者了解到目前司法實務中也存在兩種情形: 第一種:逐月計算時效,即 2008年2月1日至 3月1日的雙倍工資須在一年時效期間內,即 2009年3月1日前有權向用人單位要求,超過這一時間即過訴訟時效。目前,筆者所實際經歷的案件中,北京市朝陽區勞動仲裁委及朝陽區人民法院做過此種裁決和判決,也就是說按前述案例,08年8月以前的雙倍工資無法索要。

  第二種:整體計算時效,即只要在 2009年12月31日之前就有權要求11個月雙倍工資,超過這一時間即過訴訟時效。據筆者了解,北京市豐臺區勞動仲裁委依此做過裁決,將11個月雙倍工資予以全部支持。

  盡管每個仲裁機構或法院對此處理不盡相同,但筆者認為第二種做法更合法合理。理由是:

  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首先,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雙倍工資分段計算訴訟時效的`做法。如果將11個月的期間分段逐月計算,那么勞動者就需要最遲在 08年12月31日之后的三個月內必須提起勞動仲裁,否則就難以全面維護自身權益。由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相比本身就處于弱勢地位,其次勞動者作為普通大眾,根本無法知曉還存在分段計算訴訟的情況,一般也僅知道勞動仲裁時效為一年。而《勞動合同法》設立用人單位支付二倍工資屬于懲罰性法律責任,其立法目的是為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是為了更好的規范勞動關系。如果采用這種逐月計算訴訟時效的方式,那么隨著時間的逐月推移,就會使得用人單位支付二倍工資的法律義務逐月歸于消滅,該種情形明顯不符合立法本意,同時,也不利于勞動者的實際操作,損害勞動者的實體權益。這種逐月計算訴訟時效的計算方法是對法律進行的不合理的推理。

  而第二種做法,則有明確法律依據。用人單位一年內未簽勞動合同,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行為一直在持續,該侵權行為期滿之日法律上有明確規定,即為 08年12月31日。那么從這一時間起一年內,勞動者根據法律規定,可以隨時提起勞動仲裁,依法

  篇三:勞動合同追訴期

  篇一:勞動合同訴訟時效

  楊某于2007年3月2日進入上海某印務有限公司從事印刷工作,公司沒有與楊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也沒有為其繳納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雙方口頭約定,楊某每月工資為3000元/月。2010年4月13日,由于楊某工作懈怠未能按量完成工作任務,公司領導對其提出了批評,楊某一怒之下離開了公司,之后也未到公司上班。

  2010年4月15日,楊某向公司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其2008年2月到2008年12月期間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33000元、違法解除的賠償金、補繳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間的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

  印務公司委托本律師全權代理此案,目前,本案已經二審終審。

  [案件分析]

  該案例主要涉及主張雙倍工資的時效問題。之前對雙倍工資的時效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已形成共識。本案例對于勞動者主張雙倍工資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主張雙倍工資存在一年的時效,自勞動者提起仲裁之日前溯十二個月。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實施后,少數用人單位仍然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到2010年度由于各種原因要離開公司時引起勞動爭議時才想起主張雙倍工資,但此時主張已過法律規定的一年時效。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之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即平常所說的“雙倍工資”。二審法院認為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的實質,是勞動者在正常勞動報酬之外依照該條的規定對于用人單位應簽卻未簽勞動合同的行為可取得的等同于正常勞動報酬數額的懲罰性賠償,并非勞動報酬,故適用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的一般性規定,而并不適用于有關勞動報酬時效的特殊規定。

  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之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者在用人單位應簽而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之日起,就應當知道用人單位違法,可以要求主張支付雙倍工資,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的時效應分別從用人單位每月應付而未付雙倍工資之次日起算,自勞動者申請仲裁之日前溯十二個月,屬于此一年時效之內的雙倍工資主張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超過一年時效者,則對超過時效月份的雙倍工資主張人民法院將不再支持。

  本案中,楊某主張的是2008年2月到2008年12月期間的雙倍工資。而楊某直到2010年4月15日才提起仲裁要求該雙倍工資,顯然已超過法律規定的一年時效的規定。所以終審法院最終也沒有支持其主張。

  二、只有單位作出違法解除的,才可以主張賠償金。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第八十七條的規定,只有用人單位作出違法解除行為的,勞動者提起仲裁時才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本案中,楊某認為是被公司“逼走”的,應當屬于違法解除行為,而公司卻認為并沒有作出解除行為,楊某在2010年4月13日走后再沒有回公司上班,系自行離職行為。既然楊某無法證明公司作出了違法解除的行為,要求賠償金自然就沒有法律依據。因此,最終并沒有支持其要求公司支付賠償金的請求。

  三、要求補繳社會保險往往只要求仲裁、訴訟的程序時效,而不關注實體時效。

  由于依法繳納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一項法定義務,出于對勞動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司法實踐中傾向于注重程序時效。也即只要在一年之內及時提出了要求補繳的,可以一直追溯之前連續都未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本案中,楊某要求補繳的是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間的綜合保險,而楊某是在2010年4月15日提起仲裁的,雖然程序時效沒有過,但2007年3月到2008年3月期間的綜合保險費顯然是超過實體時效,最終法院并沒有采納公司答辯中認為該部分主張已超過實體時效意見。

  [律師提醒]

  1、由于司法實踐中,對主張雙倍工資存在一年的時效,并且只能前溯十二個月,因此,主張雙倍工資應當及時,尤其是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已超過一年的情形,必須立即提起仲裁,否則拖延一天則少一天的雙倍工資差額。

  2、勞動者與公司領導發生爭執的,即便認為自身權益受到損害要求維權的,應當繼續履行勞動義務,再向有關部門主張自己的權利。否則可能造成曠工的事實,這樣就構成嚴重違紀,可能導致合同被解除,又得不到賠償金。

  3、而對于用人單位應當盡量規范管理,及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同時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篇二:勞動爭議中的追訴期問題

  勞動爭議中與追訴期相關問題

  一、工傷訴訟的追訴期為一年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的時效為一年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篇三:社會保險費繳納的追訴時效有多長

  社會保險費繳納的追訴時效有多長

  這是一起關于社保費追訴時效的勞動爭議:張某是北京某公司成都辦事處的員工,1996年入職,與公司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由于我國社保政策各地不統一的原因,張某公司無法為其繳納1996年—2004年的社會保險費。2004年之后,該公司委托成都一家機構為張某繳納社會保險費,2007年3月張某離職。2009年4月,張某要求該公司為其補繳2004年之前的社保費用。在公司不同意補繳的情形下,該員工訴諸勞動爭議仲裁。而公司提出員工已經離職兩年以上,超過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所規定的一年的仲裁時效,因此要求仲裁委駁回員工的申訴請求。

  隨著勞動立法的加強,員工的維權熱點也由以前追討工資轉化為現在的補繳社保費。這幾年社保爭議的劇增,也證明了這一點。而社保的追訴,涉及到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盡管 《勞動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有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但是,應當繳納什么險種的保險費,應當如何繳納,只有各地地方政策中有相關規定。直至1999年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出臺,才統一規定了養老、醫療、失業

  三險的繳費方式,而各地落實三險的時間也不同,導致很多地方在2005年之前各用人單位社保的參保大多存在一定的不合法性。

  那么,面對這樣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社保費繳納的追訴時效到底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角度理解:社保費追繳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勞動保障監察,另一種是勞動爭議訴訟,不同的追繳途徑有不同的時效要求。

  首先,就勞動保障監察的途徑來說,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20條規定: “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在2年內未被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發現,也未被舉報、投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查處。前款規定的期限,自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從該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對違反勞動法規行為的追訴期為兩年;兩年之外的違法行為,除非該行為處于持續狀態,否則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沒有權利管理。

  本案中沒有繳納社保費的事實發生在2004年之前,其特殊性在于該公司在2004年之后其社保繳費都是合法的,而2004年之前的沒有繳費的違法行為是否可以理解為連續或者繼續?從漢語詞典來看,連續指的是 “一個接一個”;繼續指的是 “連下去;延長下去;不間斷”。因此,該公司社保繳費的方式第一不是連續的違法,第二也不是繼續的違法,因此,如果僅從《條例》的角度出發,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是沒有權利要求該公司補繳社保費的。更何況,該員工離職兩年后向勞動保障監察部門投訴,也應當超過了勞動保障監察追訴的時效。 其次,從勞動爭議訴訟的途徑看,依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的規定: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本案中,公司在2004年之前沒有為辦事處員工繳納社保費,員工是知曉的,那么其在2009年向勞動行政部門提出申訴也屬于超過仲裁時效。

  因此,如果嚴格按照現行的法律來談社保費繳納的追訴時效,就應當按照上述的理解來進行。但是,筆者認為社保繳費具有公法的性質,公法的法律關系在于公民或法人與國家機構之間的關系。公法關系的權利義務,屬于強制性的權利義務,當事人沒有權利放棄。在公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納社保費是雙方的義務,而勞動行政部門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追繳社保費用屬于法定的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社保繳費的追繳應當沒有時效限制。

【雙倍工資及訴訟時效如何認定】相關文章:

關于雙倍工資的規定12-02

如何認定單位克扣工資的行為?05-27

如何申請工傷認定11-27

夫妻共同財產如何認定06-26

住房公積金貸款呆賬如何認定?07-16

如何支付病假工資11-29

病假工資如何發放11-29

如何計算績效工資09-06

如何區分基本工資與全額工資09-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天门市| 白朗县| 德州市| 息烽县| 呈贡县| 马关县| 巴南区| 潮安县| 石屏县| 东莞市| 陕西省| 巴楚县| 靖州| 苗栗市| 荔波县| 乐山市| 冷水江市| 中阳县| 墨竹工卡县| 保德县| 芦山县| 南昌市| 嫩江县| 都兰县| 应城市| 武川县| 兴文县| 土默特右旗| 鄂州市| 平乡县| 湘潭县| 措美县| 新郑市| 台东市| 微山县| 客服| 贡嘎县| 康平县| 简阳市| 新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