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外語非通用語種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翻譯能力培論文
論文摘要: 通過對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翻譯課教學,在教學中增加文化因素,使教學切實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服務。
論文關鍵詞: 非通用語種專業 跨文化交際 翻譯教學 教學改革
外語學科非通用語種專業,是指相對于英語專業教學而言的日語、俄語、德語、法語等專業。隨著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交流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對英語以外的非通用語種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非通用語種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近三年來,國內很多高校在原有的英語系的基礎上增加了日語、俄語、德語、法語等小語種專業并組建了外語學院,已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的高校則擴大了招生量。就河南省情況來看,除了原有的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的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外,河南省不少專科升本科的院校也都開設了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非通用語種專業的畢業生近5年來增加了將近3倍,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才市場的需求。畢業生數量的增加,給我省非通用語種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新的變化。這一變化就要求我們及時把握就業動向,認識當前形勢,及時調整專業發展策略,以培養更多更好、適合社會需要的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
一、當前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
2008年3月和6月,我們課題組分別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始和收尾兩個時間段,在相關高校非通用語種專業教師和學生管理部門的協助下,對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南陽師范學院、升達學院、新鄉學院、南陽理工學院9所高校的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其中,“3月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3份,有效回收率為97.67%。“6月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為95.67%。“3月調查”調查學校9所(男生13.2%,女生86.8%),“6月調查”樣本210份,調查學校9所(男生12.9%,女生87.1%)。問卷內容涉及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渠道、就業指導、畢業去向等各個方面。我們認為,這兩次調查的結果,較為客觀地反映了2008年河南高校非通用語種畢業生就業的真實狀況。
1.就業結果。
不少畢業生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就業形勢較好。“6月調查”表明,2008年河南高校有73.21%的非通用語種專業大學畢業生已經找到工作單位(包括“自己創業”),對找到的工作“很滿意”的占11.34%,“滿意”的占24.17%,“不滿意”的占14.91%,“很難說”的占49.58%;有26.79%的畢業生尚未就業,其中包括“考研”與“出國深造”。3—6月兩次調查對比顯示,當初有一部分準備考研、出國、自己創業的學生遭遇了失敗,進而轉向了就業。值得注意的是,有11.1%的大學畢業生暫時不想就業,他們或者準備考研,或者準備留在大城市“打工”。這是一個尚處于變化中的不穩定的群體,值得有關部門關注。
2.就業傾向。
重發展,親實惠,工資收入期望較高。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中表現出“重發展、親實惠”的趨向,能否發揮特長、是否有發展機會成為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調查顯示,畢業生擇業時考慮的因素依次是:能否發揮特長(51.44%)、經濟收入(29.68%)、工作環境(19.04%)、社會聲譽(9.1%)、工作地點(7.61%)和父母在一起(0.51%)。對于就業單位的條件,大學畢業生所看中的依次是:發展機會(57.91%)、工資收入(26.27%)、深造機會(19.13%)、住房條件(6.51%)、出國機會(7.19%)、交通便利(0.6%)。
對于工作后月工資收入的最低要求,大學生的選擇依次是:1500—2500元(40.8%)、800—1500元(31.4%)、2500元以上(26.5%)、500—800元(1.3%)。其工資收入的期望值遠高于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據麥可思(MyCOS)公司的調查,“河南省2007屆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底線與實際薪資:本科薪資底線1456元,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091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資2259元。”從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當年收入的平均值來看,工資收入達到了2500元以上。從調查數據來看,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多在經濟發達城市的外資就業,工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3.擇業地點多集中在大城市。
據新浪網2008年對中國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中國2007屆大學畢業生省際流動頻繁,從流動比例上來看,廣東、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畢業生凈流入比例分別為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過其他省/市,其中廣東的人才凈流入率更是遙遙領先”。對于就業“首選就業地”這一問題,有74%的非通用語種專業大學生選擇了上海,選擇北京、廣東、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比重不大,基本上都低于5%。可見,大學生擇業地點趨于集中,絕大多數學生把上海作為首選就業地。
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這些大城市能夠提供較多的施展個人才能的就業機會。這些地方不斷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優厚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所以這些地方一直是學生求職的第一選擇。
二、高校非通用語種專業翻譯人才培養——以翻譯教學為例
相比英語專業教學和公共外語教學,非通用語種專業教學具有其特殊性,國內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不多,可借鑒的經驗也比較有限。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跨世紀的合格的非通用語種專業人才,就有必要在外語教學特別是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翻譯課是我省高校非通用語種專業高年級普遍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培養非通用語種外語人才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翻譯教學的得失成敗直接影響著非通用語種專業人才的素質。然而,長期以來,翻譯教學總是傾向于教師講技巧,學生做練習,完全把翻譯課當作一種技能課,而忽略了翻譯理論的傳授,結果導致學生難以舉一反三,甚至由于大量的練習而對翻譯課產生了厭學心理。
翻譯課應該是一門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教學。外語教學中應包含文化的內容,這早已得到了公認,因為語言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翻譯課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教學,雖然在外語教學中所占的時間比例不必太多,但這種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方法的優點卻不容忽視。
通過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獨立地做出翻譯策略的調整。例如漢語中的“龍”在德語中翻譯為“Drachen”,表面上看意義等值,但在中德文化中表示的意義卻大相徑庭。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圖騰,中國人稱為龍的傳人,古代皇帝都穿龍袍、繡龍旗,而在德國文化中,龍是一種兇殘的動物,是惡魔,在神話和童話中,勇士單槍匹馬屠龍救公主的故事屢見不鮮。在翻譯時,如果直接對應翻譯,會使讀者感到困惑。因此必須加以解釋或注釋。再如:德文中合成詞“Fachhochschule”按字面意思中文翻譯為“高等專科學校”。事實上德國的“Fachhochschule”一般年限為4至4年半,畢業文憑是被中國承認的學士,這與中國的高等專科學校完全不同。學生必須了解這一背景,在翻譯時將“Fachhochschule”一詞翻譯為與中國相對應的“應用技術大學”。
目前我國的翻譯教學比較注重講授翻譯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譯課基本上是翻譯技巧的傳授。我們認為,翻譯課僅僅傳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僅應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中外文化比較。
一般認為,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的形成與該民族的文化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翻譯中欲從根本上了解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形成的根源,必須了解該民族所獨有的文化。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系統性地學習中國和外國在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可采取選修課、講座或論壇的形式進行。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發展進程中的快慢、特征和該民族思維發展過程中的決定因素,從而抽象出中外文化和民族思維方式的異同。
2.中外語言對比。
語言的發展與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關。了解一種語言的起源與發展,必須從語言的歷史著手,從整體上把握語言的起源和演變。在翻譯教學中,由于課時所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采取課后閱讀、集中討論的方式進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出各語言的`特點,從宏觀上對漢語和外語這兩種語言的形成、發展、特點有所把握。其次,通過對漢語、外語兩種語言文字在語法范疇、句法、詞義、篇章結構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較,抽象出漢語、外語兩種語言因思維方式的異同而各自產生的特點。在翻譯教學中,應選取中外語言對比和翻譯的關系方面的書籍,通過課堂講解或指導學生閱讀、組織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獨立分析漢語、外語的語言結構特點,并在翻譯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譯方法和技巧以克服中外思維差異性所帶來的障礙。在翻譯技巧訓練中,教師應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來驗證這些差異性對翻譯的影響,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其不斷修正自身的思維,掌握翻譯的基本方法。應用翻譯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學習、模擬加實戰的綜合過程,需要打好詞匯與語法的扎實基礎,提高閱讀的質量,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養。
三、結語
通過對河南省高校外語非通用語種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非通用語種專業畢業生在就業結果、就業觀念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和全國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的高校增多,以及原有非通用語種院校的擴招有著很大的關系,這些對畢業生的就業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針對這一挑戰,為了達到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多合格的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的目的,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就有必要對傳統純粹的知識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本研究試圖通過具體的翻譯課教學改革,通過翻譯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改變以往教學中過分重視書本知識講授、忽視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弊端。
參考文獻:
[1]河南省2007屆大學本科生平均月薪2091元[Z].大河報,2008.12.8,第3版.
[2]新浪網.http://edu.sina.com.cn/zt/focus/jiuyebaogao/index. html.
[3]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束定方,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桑元薇.高校外語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化功能的作用[J].河南教育,2008,(12).
【關于外語非通用語種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翻譯能力培論文】相關文章:
小語種翻譯就業前景03-12
外語專業的就業形勢分析論文02-11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策略論文10-21
小語種專業的就業前景08-09
小語種專業就業前景分析04-07
專科小語種就業前景03-05
北大小語種就業前景03-01
小語種就業前景好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