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趨嚴峻,其外因是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內因是畢業生自身對就業期望過高。調查表明,昆明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普遍較高,與實際就業情況相去較遠,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經濟條件、傳統觀念和高校課程設置的影響以及缺乏對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的客觀認識。
關鍵詞: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影響因素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達到了630萬人。龐大的就業人群,加上金融危機的后程影響,使得2011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不甚樂觀。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許多研究者都對高校畢業生現狀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就業期望值高,但信心不足[1];薪金要求高,卻不愿吃苦;功利性強,脫離市場就業實際;缺乏創新精神,不愿承擔風險;等等。筆者認為,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外因是整體就業形勢的嚴峻,內因是畢業生自身對就業期望過高。就業期望,是個體對某種職業的渴求和向往,是個體本身的一種興趣、態度和信念,是價值觀的外化和世界觀的折射。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就業期望,對他們的擇業具有重大的指導與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日漸重視,幼兒教師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開始日益規范,越來越多的高校也將學前教育作為一個特色專業開設。2010年政府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要明確政府職責,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在這一系列精神的指導下,全國各地幼兒園和其他幼教機構快速發展,急需大批的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充實到一線教學崗位上,尤其是廣大的鄉鎮和農村幼教機構,更需要專業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這給從事幼兒教師教育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作為幼兒教師的預備性群體,其就業期望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學前教育的興趣、個人對事業的追求以及投身于學前教育工作的熱情,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前教育的質量。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幼兒園及其相關用人單位的實際就業條件相去甚遠,這導致了部分畢業生放棄幼兒教育事業而轉向在與其專業無關的其他單位就業,或畢業多年后仍未找到理想工作而待業在家。因此,怎樣使就業期望相近于實際就業,從而提高學前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學前教育畢業生就業期望的調查,并與實際就業進行比照,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以期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和畢業生擇業提供參考。
一、調查方法和內容
(一)調查方法和對象
1.問卷法本調查隨機抽取150名來自云南師范大學、昆明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三所學校的學前專業本科及專科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40份,回收率為93.3%,其中有效問卷138份;調查生源涉及滇籍95人,省外43人。
2.訪談法
就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和學生就業情況對上述三所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部分教學及管理人員進行訪談。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編制了《學前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一)和(二)兩份問卷。其中,“(一)”是針對學生的調查,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的調查,包括性別、綜合素質及家庭情況等,共涉及6個項目;第二部分為就業期望的調查,涉及家庭的期望、學生自身內在的價值期望以及外部的價值期望等,共包含6個項目,其中2項采用李克特(Likter)5點計分方式,得分越低,表明重要性越強:很重要1分,重要2分,一般3分,不太重要4分,不重要5分;第三部分是對影響就業期望因素的調查,其中包括當前就業形勢、幼教事業的發展、性別差異以及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等,共有10個項目。《學前教育畢業生就業期望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二)》是針對教師的調查,內容涉及課程的設置、就業指導課的開設、培養模式、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方向和用人單位的反饋等。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基本情況
被調查畢業生中,女生所占比例達到92.8%,遠遠高于男生的比例。調查中,將近82%的同學認為其家庭經濟處于一般或以上水平,有將近95.7%的畢業生認為自身的綜合素質一般或較強,而有52.8%的同學關注和比較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
(二)就業期望
1.對薪金水平的期望調查結果顯示(詳見下圖1):大部分畢業學生所期望的薪金水平主要集中于2 000~3 000元之間,人數超過60%,其次是1 000~2 000元,而4 000元以上和1 000元以下的人數則相對較少。但在現實中,昆明地區絕大多數公辦和民辦幼兒園對剛就業的畢業生所開出的工資在800~1 500元之間,這與大多數學生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2.對就業單位的期望
畢業生被調查者中,有65.2%的學生期望能在政府機構或事業單位工作(如公辦幼兒園等),18.1%的期望去國有企業或外資企業等較為穩定和高薪的單位工作,只有不到13.8%的畢業生愿意在民辦幼兒園工作,或自主創業,或成為自由職業者。而在家庭方面,有67.4%的家庭對子女的就業期望過高3.對就業地區的期望由于本次調查的對象中滇籍學生占了將近70%,期望就業的地區相對集中于象昆明這樣的城市,外省學生則更愿意到北京、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工作,而愿意到經濟較為落后或相對偏遠的鄉鎮或農村幼兒園工作的學生所占比重非常少(見圖2)。
4.對聲望地位及工作穩定感的期望從下表1中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聲望地位和穩定感等各項因素中,最受重視的因素是提供住房和養老保險等,其次分別是工作的穩定性和薪金水平。
5.對就業外在價值的期望
此項調查結果見下表2。表2數據表明,在影響就業期望的外在價值中,最重要的則是人際關系。(三)對學前發展和就業形勢的認識1.對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認識在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多數畢業生認為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比較正常或快速,并認同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就業期望有著直接影響。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當前幼教事業發展動蕩(詳見圖3)。
2.對當前總體就業形勢的認識
調查表明,學前教育畢業生對當前就業總體趨向于認為形勢嚴峻、就業難(詳見圖4),但對就業總體持積極態度(詳見圖5)。
總之,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昆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比較高,對薪金的要求較高,大多想進事業單位且信心較足,但是對當前學前事業的發展現狀估計不足;雖然大多數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但是態度積極,也顯示出畢業生自信的特點。
(四)學前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高的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調查并結合就業實際,筆者認為,學前教育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經濟條件和觀念的影響
在本調查中,將近82%的同學認為其家庭經濟處于一般或以上水平,可見大部分畢業生的家庭經濟條件還是不錯的。這樣就決定了其在就業時對自己的薪金待遇的期待不會太低。調查中許多學生都認為一畢業就應該獲得2 000~3 000元的薪金,但現實情況卻是,學前教育師資的薪金待遇目前普遍偏低,尤其是在民辦幼兒園。此種情況下,很多家長就期望其子女能進事業單位工作。但事業單位的容納度畢竟有限,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幼兒教師在人們心目中仍處于較低的位置,所以,這就出現了一方面一部分學前專業的畢業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待業在家,而另一方面一些幼兒園則招不到教師的情況。
2.缺乏對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的客觀認識
調查顯示,盡管畢業生基本都關注就業問題,知道就業形勢嚴峻,但真正了解就業形勢而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的卻只占40%.改革開放以來,幼教事業迅速發展,但各地的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許多地方70%以上幼兒園為民辦,而公辦幼兒園又多年不增加編制,只臨時聘用教師,加上民辦幼兒園缺乏資金投入,寧可低工資聘用低學歷甚至非專業的教師來降低經營成本。這樣就造成幼兒教師待遇低且缺乏相應的保障。這也就使得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尷尬的局面:期望很高,但現實卻很殘酷。
3.高校學期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
通過對三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筆者發現,其課程設置也對學生的就業期望產生一定的影響。
(1)藝術技能課程與理論教學的不平衡在課程設置上,有的高校偏重于理論課教學,有的高校側重藝術技能的培訓,實際上這兩者都存在著與幼兒園的教學實踐脫節的現象。在實際過程中,過于偏重理論教學,或過于偏重藝術技能訓練,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成本,而且還會因此造成學生對其就業期望過高的結果。
(2)缺少與專業相結合的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課程由于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不夠重視,或就業指導與所學專業結合不夠緊密,許多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缺乏對學前教育的社會需求和發展趨勢的了解。面對學前教育發展的許多機遇和挑戰,很多學生卻視而不見,甚至盲目推崇追求其他行業。有的高校每個學期只組織學生見習兩到三次,每次見習時間僅為半天,主要以觀摩教學活動為主。因此,學生對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及教師對幼兒一生發展的影響作用缺乏深入的認識和深切的體會,對本專業沒有建立起堅定的信念和執著追求的,而是只看到這份工作的瑣碎和辛勞,沒有把它看成是一份神圣和偉大的事業。
(3)忽視對學生專業信仰的塑造
教育信仰是人們對教育活動在個體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及其實現方式的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教育行為的根本準則。教育活動在個體和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性是整個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整個教育活動所努力去追求去實現的東西。
有了教育信仰,學生就將會在面臨工資待遇低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和堅守自己的教師夢想和崗位。
反思高校的課程設置,越來越多的課程僅只是為了滿足學生就業時的需要,比如幼兒園園長喜好什么樣“人才”,高校就培養什么樣“人才”。但是許多能帶給學生對人性進行思考的文史哲類課程則被所謂的“有用”的技能課程取代了,其后果就是學生只是把教師當成一種謀生的職業而已,如果有機會獲得更高薪金的工作,當然就毫不猶豫地改行跳槽。
在所調查的三所高校中,其2009年和2010年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95.4%,但沒過多久就有32%的學生改行,還有近5%的學生處于待業或頻繁跳槽的不穩定狀態中。這不能不說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建議與對策
(一)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作為高校,應不僅僅停留在培養人才上,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社會現實背景下,更應使培養的人才能學以致用。
因此,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是引導畢業生合理定位自身的基礎和關鍵。從新生初入校門開始,學校就應不定期地邀請相關專家和一線幼兒教師,結合實際介紹本專業就業前景、就業范圍和就業要求。臨近畢業學年,則應加大力度,開設固定的就業指導課,全方位地進行就業指導,同時學校要做好畢業生和畢業生家長的宣傳工作,如張貼就業信息、寄送就業宣傳材料等,使畢業生和其家長切實了解就業實際情況,從形勢上合理、準確定位就業期望,以減輕就業壓力。除此之外,高校應盡可能地與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積極的聯系,提前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招聘會,實際了解就業情況,通過對就業情況的“熱身”,改善自身不足,積累就業經驗,合理定位自己的就業期望。
(二)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
實踐,是大學生形成技能的必經之路,更是對未來工作產生正確認識、體會和感受的機會。因此,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對畢業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學前教育專業來說,高校應提前開設實踐性課程,提倡和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幼兒園實踐活動,使其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比如:跟隨帶班教師一同管理幼兒、觀察幼兒,了解幼兒一日飲食及衛生保健工作,熟悉幼兒園各個教學及管理流程,等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增加自身競爭的優勢,同時,可使學生感受幼兒教師日常工作的平凡與艱辛,充分認識、體悟幼教職業。
在實踐性課程設置上,有些高校在最后一學期安排畢業生實習,有些高校的畢業生實習則安排在假期進行,這就導致了學生無法在一些公辦的、水平較高的幼兒園實習。因此,筆者建議,可將現行的集中式畢業實習拆開、分散到各個學習階段,這一方面就可以安排學生到公辦幼兒園實習,另一方面也便于結合具體的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相應內容的實習。
(三)適當改善、調整高校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
首先,應在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上做到相輔相成,改變與幼兒園的教學實踐脫節的狀況。其次,針對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學校應適當調整某些專業的課程設置,合理安排課時。一些較容易掌握的理論課,課時應適當縮短;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游戲教學、語言教學等,可以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利于邊學習邊實踐,學以致用。第三,在課程設置和實施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教育信仰的培養,合理增加那些能夠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樹立堅定職業信仰的文史哲類課程,并在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兒童的熱愛和對幼教事業的堅定信仰。第四,學校應結合幼兒園保教并重的現實,在專業課的設置上適當增加保育部分的理論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使學生掌握膳食營養、衛生保健、急救處理等多方面的保育知識。為配合學生就業的多樣性,學校還可以適當增設適應0~3歲幼兒教育的課程,例如營養配餐、親子游戲等選擇性課程。這些應用性強的課程可使部分畢業生不僅能適應幼兒園的工作,還能適應親子園、幼兒培訓機構等單位的工作。
綜上所述,影響學前教育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造成其就業期望過高也并非完全是畢業生自身之故。要使畢業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基本相符,需要包括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對于高校來說,還需要做大量的艱苦工作。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民族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及對策論文05-11
小學教育專業就業期望論文08-02
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前景03-07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01-28
關于部屬高校畢業生就業更重專業對口07-08
學前教育專業就業前景如何02-16
高校體育專業就業方向解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