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能力是畢業生就業第一道檻
一方面是各類招聘會和人才市場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僅貴陽市人才市場今年上半年就提供了多達13萬個就業崗位,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到底就業崗位離大學生有多遠,大學生從學校走向職場,正面臨著哪些問題,就此記者走訪了貴陽市人才市場常務副主任劉潤生,請他分析解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何處。
主持人:一段時間以來,很多部門、單位以及各類人才市場提供就業崗位的報道見諸新聞媒體,不少細心的讀者發現,這些數據似乎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省就業的缺口,就您掌握的數據和信息來看,是這樣的嗎?您覺得目前這些部門提供的就業崗位的有效性有多少?
嘉賓:就政府所屬的經營性人才市場和各高校的人才市場,提供的實際崗位數和提供就業崗位的有效性,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前者比如省、市政府所屬的人才市場,進場招聘單位是要交納一定費用的,每個崗位和求職者去向是有據可查的,而且也是由電腦動態統計的。就我了解的`情況,有一些臨時組織的人才招聘會,確實存在一些單位以招聘為名搞宣傳。
從貴陽市人才市場截至6月30日電腦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僅貴陽市人才市場就提供了13.7萬個崗位,而今年全省有6.9萬高校畢業生,崗位數與求職者比接近2:1。但具體分析這些崗位來看,銷售代表、促銷員、業務員,保險銷售、服務、保安,技工、技師這類人才的需求量近9萬,占到65%。而所剩余崗位的需求對于制造業、生產型、科技型、管理型人才有4萬個,但至少有2萬個崗位是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不愿意干或者干不了等客觀原因,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
主持人:那么您覺得在促進就業方面,政府和社會還有哪些應盡之責?
嘉賓:發展經濟是政府首當其沖的職責。只有經濟發展才能拉動人才需求。目前,要通過政府干預加強在就業方面的宏觀調控,比如對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國有和民營企業實施減免稅收等優惠;政府也還應該對就業進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對就業或者見習、實習等緩解就業的做法進行指導和規范。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要從進校就開始抓起,將就業指導列入必修課。各種單位、機構以及企業也要為高校畢業生進入職場,提供必要的見習、實習甚至頂崗實習機會,培養大學生的職場能力。
主持人:作為貴州覆蓋面最廣、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人才市場,我省不少高校畢業生從這里走向就業,您覺得高校畢業生是不是人才市場上適銷對路的“產品”?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需不需要調整?要作哪些調整?
嘉賓:我省高校培養學生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和全國、乃至全球一樣普遍存在。高校開設的工民建、橋梁、勘探等專業不足,而文史、哲學、經濟管理類的專業人才市場已趨飽和,特別食品加工、白酒釀制、醫藥加工、醫藥銷售等我省重點發展產業的人才奇缺,我們經常遇到這類企業來招聘卻無功而返的情形,企業也面臨人才制約的瓶頸。
高校專業設置受師資、設施所限,高校培養的專業和方向以及教材滯后于市場,不光我省,就全國、全球來說也具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我省高校可以根據我省及各地的規劃,地方的發展方向,重點產業規劃等來進行專業設置,盡量避免滯后。
主持人:那么您對即將進入職場的高校畢業生有哪些寄語呢?
嘉賓:從我們掌握以及和用人單位溝通的情況來看,用人單位還是很看重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成績,所以高校學生應該珍惜在學校的寶貴時間,苦練內功學習真本事,用扎實的基本功面對就業的第一道檻。在眾多花哨的求職簡歷中,用人單位看的還是專業成績單和專業證書。現在用人單位均要舉行入職考試擇優錄用,而根據招聘單位的入職考試情況來看,現在高校學生的基本功不扎實,專業成績令不少用人單位失望嘆息。
其次,動手能力差,缺乏愛崗敬業精神也為用人單位詬病。由此一些單位衍生出一些新的用人觀:用外貌條件差、家庭環境差的學生,這樣的學生用工穩定珍惜崗位勤于學習。這也側面說明了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愛崗敬業精神。
初入職場的高校畢業生作為新人一般都被視為培養對象而獲得更多關注,除了要有真功夫、真本事外,要虛心學習,愛崗敬業,注重團隊精神和個人素質修養。而且,也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個長遠規劃,無論是“先就業再擇業”,還是對口專業找工作,要有自己在職場的專業和專攻方向,或者通過再學習,取得社會化的專業證書,以求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
【專業能力是畢業生就業第一道檻】相關文章:
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教學措施論文04-11
英國研究生專業就業能力排名 留學英國有哪些就業能力強的專業10-21
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對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促進作教育論文05-11
航運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看好07-01
文秘專業畢業生就業推薦信12-19
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論文08-05
歷史專業的寒門學子是選擇考研還是就業07-09
一道題測試出你的領導能力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