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1
我國由于地幅遼闊,地域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再經過歷時變遷之后,不斷交流融合,最終會聚成了中國飲食文化,同時還能保留各地方的傳統飲食。那么各地飲食都有什么特點呢?
總的來說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講究營養,樂于質高量;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肴;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習慣吃飽吃好。
東北人主食多吃雜糧,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還喜食雜有豆類的二米飯,喜食魚蝦、野味,嗜肥腥膻,重油偏咸,并喜用拌、蘸食法。大醬及醬制品、酸菜、腌菜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一日三餐,但農閑季節一日兩餐,主食以面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谖镀,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雜”是河北飲食習俗的顯著特點,具有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飯稠,午飯好,晚飯稀。重主食,輕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為主,素有“一面百樣吃”的美譽。不搞一餐數菜。一般口味喜咸中帶酸,醋是山西人慣用的調料。
蘇南人飲食的主要特點是:蘇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計究營養,普遍喜食新鮮、細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他們做菜時少用調料、輔料,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質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浙江人的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膩、清淡純鮮為主,酸辣次之。主食以米為主,輔以玉米、番薯等雜糧,部分地區且有一日四餐的習慣。飲食習慣具有本地特色且多樣,湖州、嘉興一帶人,喜吃魚、蝦、黃鱔;東陽等地喜食烏龜肉;海鹽一帶喜食“東坡肉”;金華地區喜食火腿和風肉;杭州一帶喜食天目筍和蝦。粶刂菅睾5貐^有生食魚鮮的習慣。
湖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湖南人一日三餐多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及薯類,極少食用面食。湖南人普遍嗜辣,且喜食苦味食品。湖南人口味多為辣、苦、酸、咸適中,對川菜、魯菜也多能接受。
江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江西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和米粉,且甘薯的吃法很多,米的食法也很講究。發糕、燈芯糕、煨牛肉月餅等餅糕是江西人最愛吃的主食。江西人喜食各種水產品、雞、鴨、狗肉和豆制品。習慣食用味濃油重、稠芡厚汁、鮮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雞、整鴨、整魚和整塊的豬前腿肉。江西人愛飲茶。
廣東人的主要飲食習慣:以大米為主食,面食只作調劑。“一日三餐,先茶后飯”是廣東食俗的一大特色。喜食雜食,幾乎什么都敢吃。副食不僅食豬肉、牛肉、羊肉、家禽、海鮮,還吃鼠、蛇、蟲等。廣東人一般口味喜清鮮,以甜為主,酸辣次之,并講究吃時菜。
我國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北方多以面食為主食。蒙古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蒙古族人一般喜歡油多、肉多,吃稀飯也放肉。一般一日三餐,早餐為奶茶、饃饃和酥油,中餐不定時,晚餐多為吃肉?救、燒肉、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
蒙古族的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禮遇,而吃全羊則是宴請賓客的最佳食品。蒙古人喜歡磚茶。飲料有馬奶、牛奶及奶茶,此外還有奶n子酒。牧區的蒙古族人以牛肉、羊肉、乳品為主食,以糧食為輔;農區蒙古族人的主食則一般以糧食為主,肉食為輔。
藏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藏族人在飲食上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動物。藏族牧區飲食多為一日四餐,午餐以食肉為主,晚餐以稀飯為主;農區農閑時一日三餐,農忙時為四至五餐,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輔。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酥油茶是藏族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族過節必備飲品。
回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回族人一日三餐。喜歡吃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及帶鱗的魚類,愛吃蔬菜,但不吃馬、騾、驢、狗的肉,不食動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殺的牲畜和牛、羊罐頭,尤其忌食豬肉;刈迦说娘嬍骋源竺住⒚娣蹫橹,輔以雜糧。回族人一般不嗜煙酒,喜歡喝茶。
維吾爾族人喜愛和喜歡吃的主食和副食,馕是維吾爾族家常主食之一,抓飯、拉面也是維吾爾族人喜愛的食品,還喜歡吃包子和玉米粥;副食有牛、羊、雞肉和各種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須加肉。
朝鮮族人的主要飲食習慣,朝鮮族人主食習慣吃米飯、冷面和米糕。每餐必喝湯,最講究的是湯濃味重的濃白湯。朝鮮族人愛吃狗肉、瘦豬肉、咸菜和各種海鮮,不喜歡吃羊肉、肥豬肉和河魚。朝鮮族人特別愛吃泡菜,每日都離不開大醬和清醬。朝鮮族人愛喝燒酒,但不飲茶。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2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豆盼纳袝ふf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蹲髠鳌分嘘虌(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筑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于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相關文章:
中國的飲食文化介紹08-23
中國各代飲食文化介紹03-31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4-18
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史和演變史12-05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12-19
中國飲食文化之食療10-12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12-16
中國飲食文化解讀11-26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