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在生活生產中,不斷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續的飲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地方風味的食品和菜肴,下面小編分享中華的飲食文化,歡迎閱讀!
特點
第一,風味多樣。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特點
精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發展歷史
1.燧人氏:鉆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
①炮,即鉆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2.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3.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4.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黃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5.商朝末年是藥膳最為雛形的時期,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太公望(別名:姜子牙,姜太公)所創制,在《姜太公傳略》有相關記載,代表作品:太公望紅燜雞,源由營丘之戰,起源并傳承于今日照市。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谷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周秦時期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谷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谷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于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來脫粒。
7.春秋齊桓公時期國力富庶強盛時期,人們為傳承太公望餐飲文化,并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香草藥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膳食。
8.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于漢代飲食文化的交流。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9.新莽時期呂母“今日照人,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在起義的初期創制了傳統膳食雞絲湯,對商周與春秋藥膳文化起到了延續,為晉唐時期的藥膳食的成形堅定了基礎;至今傳承在日照市。
10.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11.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肴,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肴。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筑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于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中華的飲食文化】相關文章:
客家飲食文化06-03
陜西的飲食文化05-30
上海飲食文化06-30
韓國的飲食文化06-26
陜西飲食文化06-19
清真飲食文化07-23
韓國飲食文化12-30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4-18
廣州的飲食文化習俗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