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飲食文化的三大特點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有史以來,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下面小編分享中國飲食文化的三大特點,歡迎閱讀!
1、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2、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3、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延伸閱讀:
餐具文化
飲食文化是中國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的一環。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沒有考究過中國人何時開始脫離茹毛飲血的生活?何時開始用爐灶煮食?常吃的水餃、云吞何時出現?又怎樣由分餐制度演化為圍桌而食?……在正在香港舉辦的“美食配美器——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中,不僅得到答案,更可深入淺出地認識中國飲食喜好與器具的轉變關系。
青瓷蓮花尊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100多件珍貴文物,該館展覽部副研究員胡曉建介紹說,該館專門為這個專題展覽而籌備、組織,展品大都是首次來港展出,其中10多件是國家一級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灰陶釜、灶》、隋《金足金杯》、北魏《青瓷蓮花尊》及漢代《鋪首銜環銅》等。
現場展出的《灰陶釜、灶》,是已知發現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曉建說,新石器時代的《附加堆紋灰陶鼎》是三足鍋,《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屜,下半部盛水,稱鬲,中間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舊石器時期,人類以燒烤為主,到了新石器時期,則開始用水煮、氣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F場一件新石器時代《雙耳小口尖底瓶》,兩邊的耳孔吊著繩子,放進河里入了水,陶瓶便會立起來,可見當時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講究飲食禮儀,聞名遐邇的青銅器工藝達到全盛期,由甑與鬲結合而成的已發展至青銅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餃子出現,而當時祖先開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這段時期注重禮祭,出現了許多酒器,如現場展出的《戍馬銅觚》是飲酒器,銅?F用以盛酒,而《竊曲紋龍首三足銅?B》是當時的調酒器,最特別的是《銅冰鑒》,冰酒器具,內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現場也展出了同時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制品。
影青瓷注及溫碗
漢代的展品較特別的有《鋪首銜環銅》,是當時的銅烤爐,另外漢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當時人們已有完整的爐灶設備,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簡單的長方型爐灶。
隋唐是中國文化與國勢強盛時期,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進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種大增,建立不同飲食流派,當時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會菜式豐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變為多人圍桌合食的形式。當時著重華麗的生活,金銀及玻璃器皿相繼出現,并且造工精巧。現場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東羅馬的《金足金杯》。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餃子、點心》,點心是一些餅食,用面以花模印成
漂亮的形狀及花樣,而餃子內則有肉,反映新疆地區也受中原飲食影響。
至于其它朝代的展品,較特別的有東漢《宴飲雜技畫像磚》、北魏《青瓷蓮花尊》、遼《蓮瓣形柄金杯》、南宋《影青瓷注及溫碗》及清道光《粉彩錦荔枝蓋碗》等。
【中國飲食文化的三大特點】相關文章:
韓國飲食文化的特點05-26
美國人的飲食文化特點04-07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4-18
中國的飲食文化介紹08-23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12-19
中國飲食文化之食療10-12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12-16
中國飲食文化解讀11-26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11-18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