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食節吃什么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節前一二日。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涼食,故而得名。這其中,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涼食就是“寒食十三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方寒食節吃什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姜絲排叉
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后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2、硬面餑餑
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現在已經“無影無蹤”。
3、焦圈
形似炸面包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但是在今天的營養學看來,太過油膩, 最好少吃。
4、糖卷馃
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5、豌豆黃
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5、艾窩窩
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御艾窩窩”,后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6、馬蹄燒餅
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現在也已沒有售賣的了。
7、螺螄轉兒
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干水分再賣,烤干了叫“干迸兒”,用于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干迸兒就酒嘎巴脆”。
8、馓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馓子麻花的古老。
9、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10、蜜麻花
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11、糖火燒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12、芝麻醬燒餅
無需多說什么。它的一個兄弟“澄沙燒餅”倒有點意思,因為豆沙餡要從邊上露出一些,別名“蛤饃吞蜜”。
13、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它用上好面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后,改用小火,將面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面團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面。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鍋內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后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后,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面團,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入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入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并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于消化。
14、寒食粥
在寒食節這一天,很多人都會準備寒食粥,因為在寒食節日期間規定的是百姓家家都不允許動煙火,需要被賣粥等等十來因此來紀念,所以說寒食節便是因為寒食粥而起來的留下來的傳統節日飲食。
15、潤餅菜
潤餅菜他又叫潤餅,嫩餅菜他是春卷的一種,但是它不是春卷,沒有春卷的夾心兒,這種食物是發源于泉州,然后又流行于臺灣,福建等地方,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都會吃潤餅菜。
16、馓子
大家對這個食物并不陌生,這個食物不僅僅是在寒食節可以吃,而且在平常家中都會有吃的,尤其是家里有小孩,他們都比較喜歡吃這種食物,這種食物無論是泡著吃或者是下在火鍋里,都是一非常美味。
【北方寒食節吃什么】相關文章:
北方的春節吃什么06-07
南北方春節吃什么11-29
北方人春節吃什么08-24
冬至北方南方各吃什么12-11
北方立春節氣吃什么食物09-14
關于北方臘八節吃什么01-21
北方過年的風俗06-03
北方的過年風俗05-18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05-15
元旦吃什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