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食物

時間:2023-02-21 09:36:22 玉華 飲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食物

  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食物,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食物

  二月二龍抬頭的簡介: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乃生發之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是神話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來象征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于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于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和民俗:

  股德龍:窗外,陽光暖暖的,今天是二月初二了,好些孩子都一大早起來,擠在理發鋪,說是二月二抬龍頭。既然是抬龍頭,就要剪龍頭,取個好兆頭。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這時候蟄龍也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老人們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這里有一則關于二月春龍節的來歷。每當這一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后,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之說。“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在春龍節這一天,我國古代民間都要焚香設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谷豐登。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這一天,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那么,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二月二古已有之,唐人白居易寫詩贊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說明那個時代人們就喜歡踏青游玩;李商隱也說:“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這里面更有草長鶯飛的美好景色。古代俗語也寫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過三天。”“二月二,剃龍頭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馀餅”。可見今天是個好日子,走,出去郊游去。

  節日習俗:

  1、綜述

  二月二龍抬頭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抬頭”,意味著陽氣生發、萬物生機盎然。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抬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并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在中國流傳著“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海中神物,掌管著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龍抬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中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剃龍頭”習俗,或源于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習俗。“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發,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抬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月二龍抬頭古時中國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中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龍抬頭 紙扎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為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除如上習俗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

  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對于“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

  2、祭社神

  祭社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于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布廣。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總之土地神的職責就是保佑著一方土地之內的人物康泰,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3、吃龍食

  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北方百姓在這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須”、“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愿望。

  北方地區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準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制作的了。城里的超市里,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后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

  4、采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5、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發,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6、起龍船

  古時,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龍抬頭時節中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愿。

  7、舞龍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抬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8、使耕牛

  “龍抬頭”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時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

  9、開筆寫字

  相傳農歷二月初二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朱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10、引田龍

  每當春龍節到來,中國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陜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墻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后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①山東地區用灶煙在地面畫一條龍。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益。

  ②晉西北地區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置圈內,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③還有地區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常出現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11、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借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愿。

  12、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擊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蝎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13、圍糧囤

  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農歷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14、熏蟲

  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后,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15、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各地活動:

  ●山東

  撒灰引龍、打灰囤:

  打灰囤中國山東部分地區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這一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著草木灰,沿著自家房子外圍墻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為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說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征吉祥的龍請到家里。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谷、硬幣。代表著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里念叨著:“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里糧食豐收,財源滾滾。

  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征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為土木建筑,房舍墻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里,墻縫、炕縫自然成了蝎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后,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墻下面及房屋墻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熏蟲辟邪的作用。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戶湊錢為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

  剃龍頭:

  二月初二,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發店里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發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發,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發,然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發去舊”。

  吃豆子、攤煎餅,舞龍燈:

  二月二這天,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也都有攤煎餅的習俗。祈求今年五谷豐登,有個好收成。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等活動,為的就是祈福送福。

  ●北京

  吃春餅:

  春餅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餅。

  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照房梁、驅蟲:

  在北京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墻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不露頭。”(天津)。”

  ●晉西北

  二月二龍抬頭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后,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另一習俗是驅毒活動。俗話說:“驚蟄過,百蟲蘇。”《陽城縣志》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

  ●陜西

  陜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里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里會有龍蛋,挑回家里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邯鄲:吃“龍須面”;“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石家莊:吃麻花,豬頭肉,餃子。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咸食,混著雞蛋和面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里藏了一冬天的蘿卜挖出來,切成絲和面和到一起, 烙出來的餅,沾著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么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熏蟲兒”。因為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后,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熏醒傳說中的龍鎮住毒蟲,吃豬頭肉。

  滄州:吃龍拿珠,就是面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面條就是龍須子意思。吃龍鱗餅。

  ●沿海

  奉祀土地公:

  祭社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為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升天的仲夏端午。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為主的習俗。由于”地載萬物“、”聚財于地“,中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時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社日節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并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分祭豬肉:

  分祭肉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在龍抬頭這天也會上演。《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開筆禮: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在傳統習俗里,為取龍抬頭之吉兆。兒童在二月二這天,會舉行“開筆禮”,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占鰲頭”。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祝愿每一個孩子長大后斷文識字。

  起龍船:

  起龍船在龍抬頭這天,廣東一些地方有“起龍船”的活動,眾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為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為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愿。

  敬龍神:

  在過去,潮州有“迎青龍”之俗,是以青色蛇為青龍,用彩車、彩隊扛了游巡,這是敬祭龍神的遺風。

  剪龍頭:

  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發,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炮會:

  炮會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

  龍食:

  由于人們對龍的崇拜,龍抬頭這天人們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所以龍抬頭風味食物大都以“龍”來命名。面條稱作“龍須面”、面餅稱作“龍鱗餅”……人們希望以此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其它地區

  浙南: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墻村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白粉墻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于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

  唐山遷安: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山東日照濰坊地區農村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谷倉糧倉,在倉內撒上五谷,祈禱新一年谷糧滿倉。并在這一天炒糖豆,(白糖、冰糖和花生一起炒)吃糖豆。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

  福建莆田:莆田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農歷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莆仙人稱二月二為“頭牙”,而且與臘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視。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注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后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然而,在莆仙,整個正月里鬧元宵,都有“豐盛的菜肴”,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所以稱為“頭牙”。“頭牙”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商店鋪、包括各戶主,一到黃昏前后時段,置辦果品酒肴等,點香燭、燒“貢銀”、放鞭炮等。城里的把供案擺在自家店門前,鄉村的到田頭、社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然后,以祭神福余,邀請雇傭伙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著被“解雇”。莆仙村民凡有雇傭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戶主須于二月初二晚上辦酒席請工匠“做頭牙”。

  福建福清:江陰鎮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游甚為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游人數眾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著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繁榮昌盛。

  龍抬頭有哪些傳統食物:

  1、“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

  2、攪團: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

  3、“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4、吃龍須面

  龍須面起源于山東的一種抻面,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古人認為這種面形似龍須,便稱其為“龍須面”。在北方地區的二月二民俗中,就要將這如白線般順滑綿軟的龍須面下鍋煮食,麥香十足的面加上湯頭,吃下去美味舒暢,人們也把吃龍須面代表著“扶龍須”,表達了對龍王的敬意,希望能得到龍王的保佑,一年的日子都順順利利的。

  【意式龍須面】

  原料:龍須面 番茄 里脊肉丁 洋蔥 番茄醬 白糖 熟花生 胡椒粉 油鹽

  制作: 燒熱鍋放入少許油, 下入肉丁煸炒至變色后下入洋蔥末一起翻炒;洋蔥爆香微微發軟時,下入番茄丁進鍋翻炒至微微出汁;加入適量的番茄醬熬煮幾分鐘, 下入鹽、白糖和胡椒粉調味,待醬汁收濃稠后盛出來備用。燒鍋水加入少許鹽,下入龍須面去煮好后撈出放進涼白開水中。 將面條撈出放入盤中,澆淋上制作好的番茄醬汁,撒上花生碎,最后擺上薄荷葉點綴即可。

  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吃煎餅

  吃煎餅,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吃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里和以前一樣也是講究吃喝的尤其要吃豬頭,稱為龍頭。但在民國時已不大聽見有人吃龍牙、龍發、龍麟了,而且有的地方還稍有變更,要添用些洋醬油或西紅柿汁之類的新東西,使之洋化,倒也算是時代特色了。這一天農家以菜作團稱“食龍蛋”,用面作湯餅稱“食龍須”。

  豬頭肉,二月二吃豬頭,叫“挑龍頭”,龍抬頭之后開始春耕,龍王管降雨,人們為了祈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會將最好的“豬頭”用來祭祀祖先、供奉上天,也就是供奉給龍王吃。

  【鹵豬頭肉】

  原料:豬肉頭 蔥姜蒜 花椒 冰糖 香葉 八角 肉蔻 桂皮 陳皮 紅辣椒 醬油 高度白酒 鹽

  制作: 將豬頭切成兩塊分別放入高壓鍋,加入適量的冷水, 加入蔥姜蒜和鹵煮大料, 再加入鹽、料酒、醬油等調味料,按下電壓力鍋中燉煮肉的功能鍵,約20分鐘,再浸泡二個小時以上后,切片擺盤即可。

  桂圓(食龍眼)

  由于桂圓的形狀很像龍的眼睛,所以吃桂圓,也被稱為食龍眼。而龍眼的形狀很圓,吃著也很,所以在二月二吃龍眼,寓意著在新的一年,家人團團圓圓,做什么事情也順順利利。

  雞蛋(食龍膽)

  雞蛋的形狀很像龍的膽,所以吃雞蛋,也被稱為食龍膽。而在二月二,地里面的薺菜花已經長滿了,當天可以用薺菜花煮雞蛋吃,可以驅寒暖胃,從而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麻花或馓子(啃龍骨)

  全國各地,在二月二當天,會有大量的麻花、撒子賣,因為麻花和撒子的形狀很像龍的骨頭,所以吃麻花和馓子,也被稱為啃龍骨。

  炒豆子

  2月2日在西北,甘肅省岷縣等地有吃炒豆的習慣,稱每年春天開始,岷縣2月2日會議,人們買大黃梨回家孝敬老人,所以2月2日寺廟會議也被稱為黃梨會議 。

  春卷(龍磷)

  春卷是用一層薄薄的皮,然后包各種肉、蔬菜,接著放入到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即可食用。而春卷的皮很薄,看著很像龍的魚鱗,所以吃春卷,也被稱為食龍鱗。而在二月二攤煎餅時,家家戶戶還會燃燒熏香,希望能驅走毒蟲。

  吃煎餅——吃龍衣

  這正是:“二月二里嚼龍衣,嚼掉災禍大意義”,這里的龍指的就是煎餅。

  傳統的煎餅大而薄,人們便將其比作是龍王的胎衣,因為煎餅很有嚼勁,故人們也把二月二這天嚼煎餅比作為龍王嚼災,而且你可能不知道,龍抬頭正直春暖花開,蟲蟻出洞,這天攤煎餅也有“熏天驅蟲”的意思,總之都是吉祥之事,牙口好的可以嘗試一番。

  吃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一帶,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吃炒面條。炒面條是將面條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與肉絲、油豆腐絲、春筍絲、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面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并全吃掉了。

  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芥菜中富含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有提升自身免疫力,增強抵抗力,保護皮膚的作用,二月二吃芥菜飯,減少春天皮膚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爆米花

  龍抬頭這一天還要吃吃一樣事物,那就是爆米花,爆米花像這金豆開花,這一天吃爆米花有寓意風調雨水,當然在這一天吃炒黃豆也是同樣的寓意,有諺語呈“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云降雨保豐收”。不過對于一些腸胃吸收不好的人來說,這一天還是不要吃炒黃豆,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中毒。

  二月二為什么吃龍須面:順順溜溜一整年

  農歷二月二這天吃面是傳統的習俗,也代表好運的意思,龍抬頭吃面條叫“扶龍須”。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龍抬頭吃春餅

  春餅,這二月二吃春餅叫“吃龍鱗”,非常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可按個人口味包入不同的菜品,可葷可素, 如醬肉,肘子片、銀牙炒韭菜、雞蛋菠菜粉絲等, 還可放入面醬等調味, 有主食有菜,營養又美味,它食材豐富,象征富裕美滿。

  【培根蔬菜卷餅】

  原料:面粉 培根 生菜 黃瓜 鹽

  制作:面粉中加入1小勺鹽,加入溫水后和成光滑的面團,加蓋在室溫下餳上30分鐘; 將餳好的面團分割成大小相同的面團,搟成大圓片。 燒熱鍋,無需放入油,將面片放入鍋中中小火將餅烙熟備用。 將培根放進鍋中煎出微微出油,再將煎好的培根,生菜葉和黃瓜條放入餅的底部,將餅卷起來,切成段擺盤即可。

  龍抬頭吃面旗子

  農歷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習俗。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長、寬3—2厘米。將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就成炒面旗。

  龍抬頭吃餃子

  餃子,中國人過年過節都離不開餃子, 且餃子看著如同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餃子中包入餡料,有肉又有菜, 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寓意財源滾滾之意。

  【薺菜餃子】

  原料:肉餡 薺菜 面粉 姜末 料酒 油鹽

  制作:面粉加入適量的水,和成光滑的面團后加蓋室溫下醒上20分鐘; 肉餡中加入鹽、姜末和料酒,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后腌制一下; 將薺菜末加入,再加入少許香油和鹽拌均勻備用,這樣薺菜肉餡就準備好了。 將面團搓成長條后,下大小相同的劑子,再將它搟成圓片。 將薺菜肉餡包入餃子皮中,將餃子邊都按壓捏緊,將餃子包好備用。燒鍋水,下入準備好的餃子進鍋中,用勺撥動一下,再加蓋煮;待煮到水開,無須加蓋,加入少許水,煮開后再加一次水,煮到餃子全部浮起來后再煮上兩分鐘即可。

  蒸包子【吃龍蛋】

  很多地區到了二月初二這一天,都有蒸包子的習俗,包子蒸的又大又圓,象征著和和美美。吃包子也就相當于吃龍蛋,吃了龍蛋就不是平凡的人了,有夢想的人才能夠邁開步子勇敢前進。

  龍抬頭吃炸油糕

  炸油糕 ,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又稱為“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一般是用黃米面做成,包入不同的餡料,可甜可咸,再放入鍋中油炸至金黃,特別美味好吃。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豆沙炸糕】

  原料: 糯米粉 豆沙餡 泡打粉 鹽

  制作: 糯米粉加入1小勺泡打粉拌均勻,加入水和成光滑的糯米面團;將豆沙餡料和糯米面團分別搓成大小相同的球;將糯米面團球按壓成圓片后包入豆沙餡料;包好后按壓成餅備用。將鍋中的油燒至七成熱時加入豆沙糯米餅放進鍋中去炸; 注意不停地翻動,讓其油溫均勻,中間用牙簽在上面扎上幾個小孔, 將其炸熟即可。

  龍抬頭吃面條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煎燜子

  天津的燜子是用極細的綠豆淀粉制作的,與涼粉、粉皮屬同類食品。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鱗,所以煎燜子也叫煎龍鱗。

  撐腰糕

  老蘇州人有二月二吃撐腰糕的習俗。以前的撐腰糕是指正月里沒有吃完的年糕,留到二月,放入油鍋炸一炸再食用。據說吃了撐腰糕,腰板兒就硬了,干農事就不會感到腰酸背痛了。

  炒面棋

  在膠州半島,二月二要吃炒面棋、炒地瓜棋、煎餅、豆腐、糖豆等,吃面條叫“扶龍須”,炒棋子叫“吃龍眼”。

  龍抬頭吃爆米花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此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抬頭吃麻花、煎餅

  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于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后,大地復蘇,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龍抬頭吃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驢打滾,它是一種北京清真風味小吃,是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加入豆沙餡料,卷成長條,放在黃豆面里滾一下,就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這小吃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風味獨特。

  【驢打滾】

  原料: 糯米粉 紅豆沙餡料 糖 熟黃豆面粉

  制作: 將糯米粉和細砂糖混合后,加入少許溫開水拌均勻后, 再將其和成光滑的面團。 容器中涂抹一層油, 將糯米面團放入鍋中, 大火蒸熟。 將蒸好的熟糯米團搟成長方形狀,涂抹一層紅豆沙餡料, 將它卷起來后。案板上撒上黃豆粉,將卷好的面團放入里面滾動,讓表面均勻地裹上黃豆粉, 再切成小塊后擺盤即可。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后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征,雞鳴,則太陽升矣。

  二月二打灰囤是什么意思

  打灰囤,多流行于我國北方。基本做法是二月二的早晨在庭院中撒上草木灰。構成倉囤形的圖案。山東、吉林兩省的許多地方打囤的方法基本一樣,首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然后用一根木棒敲打邊沿。讓灰慢慢落下,邊打邊走,使灰線形成圈圈形,中間再放上少量的五谷雜糧。糧食有的直接放在地上。有的則在囤中挖一個小坑,把糧食放進坑里,有的將糧食放在坑里后還壓上石塊、磚頭、瓦片之類的硬物。還有的在灰囤外撒灰成梯形,意思是囤高糧滿。預兆豐年,因此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的諺語。江蘇阜寧等地也有這個風俗。也是在二月二早晨進行這種活動,稱為“打露囤”。

  打灰囤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占卜。直接將五谷雜糧放在地上,看哪種糧食先讓雞發現,以此來占卜豐歉。有的地方打灰囤時將放里的五谷用磚石淡蓋,以糧食發芽的早晚來占卜糧食的豐歉。還有的地方,在圍倉時用磚石壓著,看三天中是否下雨來判斷年成,下雨則年豐。

  二月二龍抬頭的寓意: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個節氣曾叫“啟蟄”,后來才改稱“驚蟄”,它是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啟”是開啟的意思,到此時節開始有雷,并隨著氣溫升高,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從土中鉆出來活動,這就是“啟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農歷二月)的起始。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發、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就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總之,元明清三代民間都把“二月二”作為“祈福節”,祈求龍王保佑百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間除了扛妝、高蹺、耍龍等社火之外,還衍生出很多禁忌,閨中不能動針線,以防傷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以防傷了龍腰龍尾,可謂是敬畏有加、呵護備至。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的寓意:

  二月二龍抬頭剪頭發的寓意是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下雨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東海東,龍王宮,宮里住條老母龍。”某年二月初二,住在龍宮的龍母,擺擺搖搖地爬到海灘上曬太陽。它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它一邊曬太陽一邊想,要有個女兒,就心滿意足了。正想著,忽然看到海灘上有個鮮紅的鳥蛋,便一口吞進了肚里,誰知就懷了孕,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果然就生了個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很討龍王的喜歡。

  公主慢慢長大了,水族里的闊公子們紛紛向她求婚,都被公主謝絕了。她立志要到人間去給人們造福,龍王知道后氣得火冒三丈,發誓不認這個女兒,還不讓龍母去看望她。龍母想女兒,想得要發瘋。所以每年在二月二這一天,龍母都要游出水面,抬頭向西方,大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眼淚化成了大雨。

  所以民間有這樣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雷一聲驚天地,怎知龍母心憂愁。

  還有一種傳說是:在唐朝時,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天上的玉帝,傳令四海龍王,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干得河塘都枯竭了,莊稼都枯死了,人們眼看沒有了活路,司管天河的龍王看了心里不忍,竟背著玉帝,用天河里的水,給人間降了一次雨,因而受到玉帝的懲罰。人們為了報答龍王,在二月初二這天,用炒熟了的玉米花來祭奠它,結果感動了上帝,允許了龍王繼續給人間降雨。

  人們把龍說得神乎其神,反映了人們對龍的崇拜和祈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風調雨順、旱澇保收、五谷豐登的祈求,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期望。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鉆進河里不再出來。有個小伙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伙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

  ●傳說一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后,去廟里擺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凄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里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里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里一炒,噼里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后,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里,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后又艷陽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后來的堯王。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于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說紛紜,后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 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傳說二

  傳說龍抬頭節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伏羲氏。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說,這便是龍抬頭節的由來。

  ●傳說三

  在中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里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龍習俗:

  抬頭理發

  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長輩們希望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是因為俗信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而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后的二月初紛紛理發。而且不理發,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表示人們對過去一年的懷念。

  龍抬頭的忌諱:

  到了二月二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動刀動剪動針線,否則會傷到“龍目”,戳到“龍眼”。早晨擔水時,禁忌水桶碰到井幫,否則會碰傷龍頭。這一天忌推磨,以免壓住龍頭。還忌諱吃稀飯喝疙瘩湯。以免糊住龍眼,天將降冰雹。

  二月二這天不吃面條,因為面條細長,像龍須。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諱吃面條,說是吃面條就是吃龍須,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不能喝粥、吃米飯,人們認為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不能紡花,因為“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二月二期間有不少忌諱。最普遍的是婦女不準動剪刀針線,怕戳了龍眼,穿到龍頭;又忌刀切,怕砍了龍頭。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擔水,俗信早晨起來擔水會把龍子擔回家,而在陜西綏德,則俗信早展擔水會觸到龍頭。不吉利。

  節日來源:

  1、天文星象

  龍抬頭(東方蒼龍七宿)“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2、原始信仰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人信仰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征祥瑞。其由來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隨著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 升高,降雨也就越多。當蒼龍七宿完全升起之時,也就是雨季逐漸增多的時候。正因為蒼龍七宿的位置與降雨相互對應,于是人們就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莊稼的收成,莊稼的收成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

  3、農耕文化

  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為“見龍在田”(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為“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天象。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了。龍抬頭時節,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時期將陰歷“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從節氣上說,“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抬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歷史沿革:

  舞龍龍是古人信仰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其由來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于確定時間,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于時令的反映,“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廣泛流傳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

  1、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漢代文獻出現了龍形象的記載。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直接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后世以此作為舞龍燈的濫觴。

  2、唐時期

  唐時期,在文獻上仍未出現龍抬頭的節俗記載。唐朝長安人把二月朔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在當時的長安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唐德宗時期,唐德宗認為,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蘇、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見。李泌覺得德宗所說頗有道理,為此他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為節的舊例,改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為“中和節”;這一天,皇帝要賜宴群臣,并賜給他們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要用青色的袋子裝著谷物及瓜果種粒,互相贈送親友;村社居民要釀制宜春酒來祭祀勾芒神,以祈禱豐收等等。德宗聽了十分高興,完全采納了李泌的意見,立即頒布了一道詔令,以貞元五年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唐代宴會總少不了賦詩樂舞,中和節宴亦復如此。

  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可見獻生子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特點。

  3、宋時期

  宋代時在中國一些地方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動,但與“龍”無關。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唐宋時文獻所記載的這些地方“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4、元時期

  到了元時期,在文獻上,陰歷二月二就明確作為“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天北方地區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5、明時期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記載,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蝎、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

  明時期還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6、清時期

  清康熙時的《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灶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詳細解釋:

  1、星象寓意

  “龍”,并非傳說中的奇異動物,而是實實在在每日從人們頭上掠過的星象。通過對“龍”等星象的觀測,中華先人完成了時空定位,踏上數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征程。上古時代中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節和四象聯系起來。

  蒼龍星象運行情況的事象規律,在 《易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屬吉兆,乃生發之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人們的信仰中,“龍”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抬頭”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這時春回大地,要開始農忙了。自古以來人們亦將仲春龍星出現于地表上的日子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吉日。龍神驅邪,百毒不侵;龍神賜福,人畜平安;龍神發力,生機勃勃;龍神行云,風調雨順。

  2、自然物候

  中國大部分國土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仰望星空,人們會發現以北極為軸,天旋地轉。為便于觀測,先人將二十八宿分成四份,按方位名之為“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北宮玄武”、“南宮朱雀”,它們與北斗“拴系”,再與北極對應,因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天運行,成為觀象授時的坐標體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歷的干支時間以及八卦聯系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故《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經》理論,斗指正東,卦象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屬木,時在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斗指正西,卦象為兌,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屬金,時在仲秋之月。當其時也,萬物豐收,天氣肅殺。斗指正北,卦象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當其時也,萬物閉藏,不相見也。

  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曰:”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仲春時節龍抬頭,萬物復蘇雨似油。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發、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著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后,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至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3、天文介紹

  天文星象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為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仲春卯月之初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為龍抬頭。即是指東方蒼龍七宿星象的空間變化。

  龍抬頭的由來與古代天象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將周天黃道確定為28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古人又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在四宮,每宮7宿,并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形容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4種神獸。龍抬頭所提到的“龍”,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東方青龍七宿。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年的仲春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約一個鐘頭后,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蒼龍七宿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后,地球的位置轉移了,這蒼龍七宿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并以它來判斷時令。由于“歲差”的原因,現"龍抬頭"實際時間或推遲。

  “二月二、龍抬頭”,象征著生機、萬物復蘇。中國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

  4、文字記述

  帝京景物略《春秋命歷序》曰:“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就已經能“觀象授時”,定天之象、法地之儀,并確定了星宿天象、干支及二十四節氣。

  詞典《爾雅》中有云: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角之見于東方也,物換春回,鳥獸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東方蒼龍的角宿每到傍晚將從東方升起。

  龍是海中神物,主要是主宰雨水,如《山海經》中所說的應龍,民間的“龍抬頭”節,其源頭應追溯至遠古。神話著作《山海經》中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于想象中的龍能騰云駕霧,于是相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

  《說文解字》中解釋“龍”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謂之熏蟲兒,謂引龍,沖、蟲不出也。”

  《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龍抬頭祝福語:

  1、二月二,龍抬頭,好兆頭,短信送在節日的前頭。祝你事業順利開好頭,愛情甜蜜到白頭,生活順利無憂愁,困難挫折都到頭,財源滾滾無盡頭,所有好事都聚頭。我的祝福有看頭,我的問候沒有頭,愿你精彩生活每一天,心情美麗到永遠,一生一世好運連!

  2、二月二來龍抬頭,我的祝福有看頭。幸福生活又起頭,美好日子有盼頭。快樂奔跑在前頭,好運握在你手頭。煩惱掉在你后頭,幸福駐進你心頭。

  3、二月二,龍抬頭,短信送來好兆頭。祝你生活順利開好頭,事業高升沒有頭,憂愁煩惱不開頭,愛情甜蜜到白頭,一生平安幸福如意頭。

  4、二月二日龍抬頭,短信祝福久又久。生活順利開好頭,事業高升無盡頭,心情美麗無憂愁,健康平安不會走,暖暖問候在心頭,朋友情誼總依舊!

  5、二月二日龍抬頭,短信問候在心頭;祝福問候手牽手,牽掛惦念說不夠;平安健康不會走,深深情誼久又久;事業高升無盡頭,幸福生活無憂愁!

  6、二月二,龍抬頭,短信送來好兆頭,問候幫你開好頭,順便送只大豬頭。愿你幸福生活無憂愁,前途光明無盡頭,鈔票滿滿大金斗。

  7、二月二,龍抬頭,吉祥的日子,祝福送不夠。愿你事業高升無盡頭,夫妻恩愛到白頭,吉祥如意跟著走,平安健康每一周,幸福生活無憂愁!

  8、龍抬頭,好兆頭,短信祝福開個頭;龍抬頭,吉祥頭,快樂牽著平安走;龍抬頭,如意頭,身體健康沒憂愁;愿你永遠幸福,事業騰飛無盡頭!

  9、二月初二龍抬頭,祝福短信送到手;讀著短信啃豬頭,好吃好喝好兆頭;看著短信去剃頭,有說有笑有朋友;發個短信給朋友,事業更上一層樓。

  10、二月初二龍抬頭,祝您:愛情事業雙豐收,相親相愛到白頭,事事如意暖心頭,福祿雙全上層樓,幸福快樂無憂愁。

  11、二月春風龍抬頭,吉祥如意好彩頭。財運剛剛冒出頭,幸運悄悄立上頭。福運綿綿在前頭,好運多多在里頭。喜鵲喳喳鬧枝頭,命犯桃花砸你頭。

  12、二月二,炒豆豆,逗龍引鳳好兆頭。炒黃豆、爆紅豆、炸蠶豆,噼噼啪啪好勁頭;發財豆、順溜豆、開心豆,“豆”是好前程。金豆不勝數,招財又納福。

  13、二月二日龍抬頭,短信問候在心頭;祝愿問候手牽手,牽掛惦念說不夠;平安健康不會走,深深情誼久又久;事業高升無盡頭,幸福生活無憂愁!

  14、二月二,龍抬頭,好運走,開好頭,短信送來好兆頭,我的祝福來開頭,我的問候永停留,我的惦記不會走。愿你事業步步高,財運滾滾無盡頭;愿你幸福一生,愛情甜蜜到白頭;愿你身體健康,生活順利無憂愁;愿你一生平安,快樂伴著開心一起走。

  15、二月二,龍抬頭,從此開始好兆頭,生活無憂好盼頭,幸福吉祥在心頭,美元鈔票在手頭,輝煌騰飛無盡頭,愛情甜蜜到白頭,收到祝福龍抬頭!祝你開心又快樂!

  16、二月二龍抬頭,剃龍頭,享豬頭,“二龍騰飛”來保佑,“二龍戲珠”精神抖,“二話不說”煩惱溜,“二馬奔騰”好兆頭,祝你二月二,萬事如意,一帆風順,霉運遠離!

  17、二月二,龍抬頭,誠祝愿:抬出一籮“福運”伴左右,抬出一筐“財運”跟你走,抬出一缸“幸運”甜心頭,抬出一壇“喜運”陪晃悠。愿抬出所有好運到你這停留,讓你平安如意、幸福悠悠!

  18、二月二,龍抬頭,財源滾滾往家流,福氣敲門來問候,事業向上有奔頭,健康快樂樂悠悠,我的短信剛開頭,空了我再和你敘舊。僅祝康寧福壽為君留。

  19、二月二龍抬頭,祝福短信沒有頭,好運頻頻向你點頭,愛情如蜜嘗到甜頭,事業順利登上頂頭,彩票期期都中彩頭,錢財滾滾沒有盡頭!

  20、二月二,祥龍抬頭,把“吉祥好運”瞅一瞅;二月二,剃走憂愁,把“心氣通順”摟一摟;二月二,嚼個豬頭,把“龍馬精神”抖一抖;祝您打今起健康賽龍虎,快樂又富足!

  21、二月二,龍抬頭,祝你:龍飛鳳舞好姻緣,龍韜虎略好事業,生龍活虎好身體,龍行虎步好前途,飛龍在天好運程!愿我的祝福為你的幸福畫龍點晴!

  22、二月初二好事成雙,祝您:愛情事業雙豐收,相親相愛到白頭,事事如意暖心頭,福祿雙全上層樓,幸福快樂無憂愁。

  23、二月二,龍抬頭,短信送來好兆頭。祝愿你生活順利開好頭,事業高升沒有頭,憂愁煩惱不開頭,愛情甜蜜到白頭,一生平安幸福如意頭。

  24、二月二,龍抬頭,霉運溜走好運留;二月二,剃光頭,剃出煩惱沒憂愁;二月二,祝福有,收到短信好兆頭。美好生活今開頭,鈔票好運攥在手!

  25、二月二,龍抬頭,抬走煩惱與憂愁;二月二,龍抬頭,抬來幸福與滿足;二月二,龍抬頭,抬走苦悶與波折;二月二,龍抬頭,抬來吉祥與好運。祝你快樂!

  26、二月二快到,愿你開口笑。龍頭抬一抬,快樂陽光照。煩惱全溜掉,好運跟你跑。成功花開俏,健康懷中抱。生活步步高,心情天天好,愿你樂逍遙。

  27、二月二龍抬頭,祝你幸福快樂沒有頭,萬般好事找上頭,天天好事不斷頭,鈔票財寶砸到頭,親情友情暖心頭,團團圓圓到白頭。

  28、二月二,龍抬頭;好運到,開好頭;短信送來好兆頭,我的祝福來開頭;我的問候永停留,我的惦記不會走:愿你事業步步高,財運滾滾無盡頭;愿你幸福一生,愛情甜蜜到白頭;愿你身體健康,生活順利無憂愁;愿你一生平安,快樂伴著開心一起走。

  29、二月二,雙倍幸福暖心頭,雙倍財運鼓腰包,雙倍好運開大道,雙倍開心樂悠悠,雙倍祝福送你手,愿你二月二里抬龍頭,蒸蒸事業做龍頭,幸福歡樂把你抱。

  30、二月二,龍抬頭,好兆頭,新開頭。龍抬頭,吉祥頭,好日子,有盼頭;龍抬頭,如意頭,好工作,有奔頭;愿你,好運多,幸福多,好事多,無盡頭!

  31、農歷二月二日,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大家都來啃豬頭,滿大街的晃豬頭,其中就有你一頭!

  32、龍頭抬一抬,吉祥好運全到來;龍眼瞅一瞅,金銀財寶往家流;龍須飄一飄,幸福快樂來擁抱;龍爪撓一撓,健康如意抱得牢,龍尾翹一翹,祝愿二月二,健康快樂,幸福好運永相抱。

  33、龍頭抬一抬,好運跟著來,日子麻溜溜,快樂開笑口,財源似水流。二月初二到,祝福送朋友,幸福藏心頭,萬事不用愁。

  34、二月二龍抬頭,幸福快樂沒有頭,今年好事不斷頭,萬般好運找上頭,小心鈔票砸到頭,友情親情暖心頭,合家團圓到白頭!

  35、二月二龍抬頭,剃個“蓋世無雙”頭,煩煙愁云都溜走;炒個“黃金盛世”豆,幸福相伴到永久;送個“法力無邊”扣,吉祥如意快樂有,祝你四季平安,龍馬精神!

  36、二月二龍抬頭,收到祝福好兆頭,好運連連開了頭,幸福快樂記心頭!馬到成功無盡頭,升職加薪碰到頭!合家團圓樂悠悠。

  37、二月二,龍抬頭,短信送來好兆頭;祝福傳,問候送,惦記關懷不會走;事業順,如意顯,財源滾滾無盡頭;愛情甜,結良緣,幸幸福福到白頭!好運不到頭!

  38、二月二龍抬頭短信今天二月二,龍抬頭。理發了嗎?要是還沒去就趕緊去,建議你剃個禿頭。不然等我今晚啃你這個豬頭時還得一根兒一根兒拔!

  39、二月二龍抬頭,我來送你三抬頭:一抬頭,金錢事業雙豐收;二抬頭,愛情甜蜜共攜手;三抬頭,朋友祝福天天有。友情提醒,沒事你就多抬抬頭!

  40、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你抬頭;舞龍燈,剃龍頭,煩惱剃個光光頭;炒豆豆,啃豬頭,富甲一方滿口油;點龍睛,著龍綢,看花賞月黃鶴樓;扶龍須,獻龍酒,好吃好喝好消受;敬天神,祈龍福,五谷豐登好兆頭;送問候,愿你牛,幸福快樂無盡頭!

  41、二月二,龍抬頭,鴻運當頭好兆頭,祝你:工作有干頭,做事有勁頭,目標有準頭,經營有賺頭,娛樂有興頭,休閑有樂頭,未來有想頭,日子有奔頭!

  42、二月二,龍抬頭,紫氣東升,昭昭鴻運照。福祿壽喜同道,幸福快樂最逍遙。身體康健好運纏繞,業績喜人奔頭好美妙。財到福到運到喜上眉梢!

  43、二月二,龍抬頭,祝福送上好兆頭,祝你:未來有奔頭,工作有干頭,做事有勁頭,生活有拼頭,努力有準頭。二月二龍抬頭,祝你美好生活始開頭!

  44、二月二,龍抬頭,祝你:父母,身強體健,龍行虎步;夫妻,相親相愛,龍鳳呈祥。愿你:住房,寬敞明亮,虎踞龍盤;生活,充實快樂,龍顏大悅!

  45、二月二,龍抬頭,大地春回先綢繆;春來忙,爭上游,一鋤挖個金進斗;大倉滿,小倉流,五谷豐登福長久;情意深,裝心頭,祝你一帆風順樂悠悠!

  46、二月初二春龍節,好事成雙不停歇。祝愿你愛情雙飛,福祿雙至,名利雙收,智勇雙全,才貌雙絕,快樂成雙成對,幸福雙雙而至!

  47、二月二,龍抬頭,好運來,幸福伴;福來到,平安隨,健康至,快樂久;事業順,工作好,生活甜,如意顯;愛情美,良緣結,共攜手,到白頭。祝快樂無憂!

  48、二月二,圍大倉,谷子黑豆往里裝。先裝米,后裝面,再裝幾個咸鴨蛋。娃娃娃娃你別看,貨郎挑子到門前。

  49、二月二,龍抬頭,送禮只送大豬頭。本理發店推出剃一贈一活動,即日起凡在本店理發者,都會得到豬頭一個。欲剃從速,本次豬頭為限量版,先剃先得,后剃后得,不剃不得。欽此!

  50、二月二,龍抬頭,龍馬精神展雄風,龍的傳人樂悠悠,祝福你愛情甜甜有品頭,財源滾滾有來頭,工作快樂有勁頭,生活幸福有奔頭。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食物】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02-19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吃什么11-08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最佳12-24

二月二龍抬頭要吃什么02-20

2016二月二龍抬頭吃的傳統食物02-19

中國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02-23

2015年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02-19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之炒豆10-18

龍抬頭吃什么食物06-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右玉县| 突泉县| 霍城县| 沅陵县| 明星| 高淳县| 康乐县| 射阳县| 辰溪县| 丁青县| 绵阳市| 武定县| 昆山市| 桐柏县| 连州市| 丹寨县| 格尔木市| 沈阳市| 萍乡市| 桐柏县| 宝山区| 华容县| 石首市| 富裕县| 四平市| 达拉特旗| 高雄县| 西吉县| 永德县| 平南县| 金山区| 木里| 阿拉尔市| 措美县| 怀远县| 台安县| 昆明市| 虞城县| 故城县|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