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經濟三大秘笈
門票收入、開發授權和武校生意,是圍繞著少林寺形成的三大經濟利益來源。釋永信作為少林寺歷史上“以商業化對抗商業化”最成功的方丈,實現了少林寺在經濟意義上的復興,但也開啟了籠罩少林的潘多拉魔盒。
“吃著窩窩頭,晚上枕石頭,出門見山頭,光棍亂碰頭。”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以前流傳在少林寺周邊的民謠。那時,中岳嵩山——太室山下少林寺周邊星星點點坐落著幾個小自然村,這些小自然村共同組成了一個行政村——少林寺村。
少林寺村土地貧瘠、溝壑縱橫,村民只能艱難度日。少林寺也只是靠著28畝薄田,供養著寺內十幾個和尚。
不過,很快少林寺村和少林寺都靠著“少林寺”這塊牌子,迎來了紅火日子。
門票爭奪戰
82版電影《少林寺》熱播后,少林寺的商業價值大規模開發。精明的少林寺村人也開始擺攤做起了各種各樣的小生意。
但此時,并沒有少林寺和尚們什么事。安徽潁上縣青年劉應成(釋永信)也剛到少林寺出家一年。
河南省政府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隨即成立了登封市嵩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嵩管委”),擔任起嵩山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那時,嵩管委算是副部級,它的第一任黨委書記是河南省常務副省長黃曉霞。
不過,中央很快就剎住了地方政府對寺廟宗教場所的商業開發熱情。1983年,國務院頒布60號文《國務院批轉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關于確定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的報告)的通知》,確定包括少林寺在內的94座重點寺觀交由宗教人士自行管理使用。
但正是在60號文執行過程中,負責寺廟管理的文物和園林部門把門票經營權交給了嵩管委。
為了收回這個屬于寺廟的權力,少林寺前任方丈行正到各個主管部門去做工作,最終爭取到了。從1984年開始,少林寺開始自己賣起了門票。
不過,地方政府可不打算就此放棄這豐厚的收入。1986年,當時還沒改設為市的登封縣在少林寺東邊開辟了一條商業街。這也就是后來嵩山少林寺景區的雛形。
登封縣政府一直想把少林寺的門票經營權奪回來。1987年,行正方丈圓寂,政府立刻派了13人的工作組進駐少林寺。隨后,政府與少林寺發生了爭奪門票權和管理權的爭斗,最終少林寺一方贏了。
但斗爭并未結束。1992年,登封縣政府在少林寺東1公里處修建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石牌樓,并在那里擺上了售票點,門票每張10元。少林寺的和尚們不干了,他們也賣門票,每張還便宜2元。
雙方的這種惡性競爭一致持續到1994年。登封縣政府設立了一個專門的行政單位——少林寺景區門票管理所(以下簡稱“門票管理所”)負責統管景區門票銷售,少林寺的門票銷售權被政府徹底收回。而且,門票管理所還把百鳥林、十方禪院、少林寺武術館都納入景區管轄內,游客要通玩這些地方,必須買票。景區的門票價格也從10元上升到40元。登封縣政府從每張門票收入中分10%給少林寺:36元歸政府,4元歸少林寺。
2004年,登封市政府(1994年由縣改為市)在少林寺景區內修建了一座仿古牌坊,耗資千萬,也就是現在的景區入口處。門票價格由40元漲到100元。第二年,登封市政府與少林寺簽訂了門票分成協議,同意按照票面價的30%分成給少林寺。
此后,登封市政府與少林寺和平共處了幾年。直到2009年12月,登封市引入港中旅投資包括少林景區在內的整個嵩山景區。少林寺對此采取了激烈的對抗姿態,甚至不惜向禪宗祖先告祭,發誓要“保禪宗祖庭基業穩固”。當年12月30日,在上級政府部門協調下,少林寺與登封市政府的僵持關系才勉強緩和下來。
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這三年中,少林寺與登封市及嵩管委之間一直摩擦不斷,火藥味濃厚,明爭暗斗主要圍繞景區門票收益分配展開。
授權開發成氣候
授權模式下的“供養費用”是目前少林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1998年,剛當上全國九屆人大代表的釋永信就利用代表身份大聲疾呼,建議國家取消名山大寺的門票。同一年,少林寺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少林實業”),注冊資金300萬元,這是少林寺試水商業化的大膽嘗試。
不過少林實業的經營情況并不樂觀。據公開數據顯示,2001-2005年五年間的稅后利潤逐年減少。2007年,少林實業的經營數據突然放量,銷售收入達到3784萬元,年利潤為1124萬元,凈利潤達到752萬元。但到了2008年,全年虧損168萬元。2009年4月12日清算結業關門。
2007年前后,少林寺山門口的派出所搬遷留下一處空房子。釋永信打算將此改造成接待弟子、海外來人的地方,于是取名為“歡喜地”,經營素齋,后成立少林歡喜地(登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歡喜地”)。少林寺請了很多專業的團隊,包括臺灣的設計團隊一起來規劃設計。當時,大家都抱著很高的期待,覺得以少林寺的品牌效應,一定能吸引到客流量,為此還專門配備了專業的網絡系統和軟件設備,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沒有回扣,導游都不把旅游團隊帶去歡喜地吃飯。這讓歡喜地的經營狀況很快陷入困境。
2008年12月9日,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無形資產”)成立,股東分別為釋永乾、釋永信和少林寺。隨后,無形資產受讓歡喜地的股權。此后,無形資產還獨資成立河南嵩頂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嵩頂”)、合資成立少林寺茶業公司(以下簡稱“少林寺茶”)等一系列公司。
無形資產總經理錢大梁介紹,其中少室陽光經營的少林禪茶由少林寺授權經營。“(授權公司)給少林寺供養。”錢大梁說,他們并未就授權費用簽署協議,只是每年根據授權公司的經營情況,收取一兩百萬的費用,其中15%納入無形資產公司以支付工資等經營成本,其他歸入少林寺。
2007年12月7日,少林實業、昆明大東方生物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大東方”)和自然人童江聯合發起成立河南少林寺食品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少林寺食品”)。通過品牌授權的模式,少林寺食品下轄五個獨立子公司在河南、湖北、云南和江蘇生產酥類、餅干類、豆制品、素食制品、魔芋制品、功能性飲料及糖果等產品。
釋永信利用少林寺方丈的身份,在外交游廣闊,人脈關系深厚。利用這個優勢條件,他發起成立了一系列合資子公司。除了國內的生意,少林寺在國外還有自己龐大的產業。少林寺通過“少林歐洲聯合會”和“少林北美聯合會”在全球擁有三百多萬海外弟子,這些海外弟子構成少林文化創意產品龐大的消費群。2012年6月,少林寺獨資成立了少林文化公司,專門做少林文化的開發和推廣。
紅火的武校生意
利用“少林寺”牌子賺錢最多的生意是開辦武校。
少林武術剛開始風靡時,少林寺村村委會就籌辦了少林第一武術學校。
釋永信先后授權兩個弟子以少林寺武僧團的名義辦校招生:一個是釋延魯,一個是釋延旭。但過程卻并不愉快。
據釋延旭介紹,1987年左右,釋延魯到少林寺拜釋永信為師。一年之后,他就回山東老家開辦武校了。1991年,釋延旭進入少林寺。
1994年,釋延魯再次回到少林寺。他在當時的`少林村租房子繼續開武校,沒過多久還把自己在山東的徒弟帶到了少林寺。不過,他起初并沒有和釋永信提過。直到1998年,釋延魯才跟釋永信說自己開辦武校的事。釋延旭起初也在釋延魯的學校當代課教練,“給的年薪是一年一萬多”。這在當時算是高薪。
2000年左右,釋延魯的武校生意越來越好,當時一個學生的學費是七八千塊錢。按照這個數字計算,釋延魯2000年春天就有七八十萬的收入,2001年猛增至210萬至280萬之間。這個規模增長到2007年,釋延魯的武校已經有六七百人,一年學費收入大致在400萬至500萬之間。直到2013年,釋延魯和釋永信產生矛盾,被禁止在少林寺招生。他得天獨厚的優勢喪失了。
2003年時,釋延旭離開了釋延魯的學校。
2005年,釋延旭自己開辦武校。
彼時,釋永信給他寫了一個授權書,授權其武校可以用“少林寺”和“武僧”字眼,“應該也寫了個東西給他(釋延魯)”。
拿著釋永信的授權證明,他們才能到教體局武術管理培訓中心辦武術許可證,然后再到民政局辦許可。
到目前為止,釋延旭的武校有一百多個學生在校,而釋延魯武校的規模比釋延旭大了好幾十倍。根據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官方網站上的數據信息,釋延魯的學校占地1500余畝,有15000名學生。他的旗下有13個公司。
這門生意如此賺錢,少林寺自己也辦了起來。據釋延旭介紹,少林寺自己的武僧團在去年夏天開始自主招生開辦武校了,“現在有五六十個人(學生)”。他也認為,依靠少林寺的品牌,辦學規模會快速增長。
從少林寺一路往王指溝山上走,很快就能看到釋延旭的武校,那里的學生從早練到晚,最小的四歲;從少林寺一路往景區外走,景觀道的左右兩邊都是練武的學生,那是登封市最大的武術學校塔溝集團;從少林景區往登封市里走,道路兩旁依然是大大小小的武校。
【少林經濟三大秘笈】相關文章:
少林足球經典搞笑臺詞04-20
應屆生求職秘笈02-21
上班族護眼秘笈02-27
柳傳志的創業秘笈02-08
上班族防電腦輻射秘笈02-18
科目一理論考試過關秘笈04-11
嵩山少林寺自助游攻略03-15
洛陽少林寺自助游攻略介紹04-07
新少林寺經典臺詞2篇06-16
英語四級滿分的“秘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