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先民遺址大地灣文化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大地灣發掘面積最廣、收獲最豐富,其村落范圍長約120米、殘存4座房址、17個灰坑以及15座墓葬。從布局來看,房址呈散點式分布,房址周圍既有儲藏物品的窖穴,也有墓葬,有的墓葬離房址近在咫尺。
大地灣文化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于約公元前60000年至4800年。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征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其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征——選擇在河邊臺地構建自己的村落。
在大地灣文化中,其中,第1—3文化層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于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采集、發達狩獵采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
大地灣文化特點
擁有固定房屋建筑
先民們完全脫離了野外的樹居、洞居生活,已有了鬧定的房屋建筑。大地灣房址均為圓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積大小相近,僅有6平方米—7平方米,另有斜坡式門道通向室外,面對河流所在的北方。寶雞關桃園遺址的房屋不僅室內居住面和穴壁抹有一層礓石面,而且還發現有專門生火的灶坑,用以取暖和燒煮食物,可推測這類房址的復原形制應為攢尖式窩棚狀建筑。
沒有集中的公共墓地
大地灣和關桃園遺址發現有該時期的墓葬,但不見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長方形或圓形,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為王,關桃園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灣的葬俗流行雙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側隨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這些器物均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品,不是專事隨葬的冥器,由此可見當時的生產制作能力有限。關桃園還發現一座幼兒尸骨裝殮在繩紋鼓腹罐中的墓葬,這是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第一例甕棺葬,這種獨特的埋葬方式表達了先民們對夭折兒童的親情和哀思,后者的仰韶文化亦承襲了這類葬俗。
特征鮮明的陶器具
大地灣文化的陶器具有鮮明的特征,易與其他史前文化區別。從外觀上看,器表色澤不統一,常見褐色斑塊,陶色或紅或褐、或內黑外紅,質地不甚堅硬,陶片分層。仔細觀察陶質,多為夾細砂陶,陶片斷茬處砂粒清晰可見。器物類別不多,形制簡單而特殊,與其他文化判然有別,常見器物有圜底缽、三足缽、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壺等。大量使用的紋飾是交錯繩紋或細密的斜繩紋,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時使用彩繪和繩紋,是該文化獨有的現象。其陶器制法獨特,在陶模上分層敷泥而成,簡稱力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數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條盤筑法。
石器和骨器種類少
石、骨器種類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制不甚規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桃園遺址灰坑中發現了晶瑩的玉環,這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玉器。還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這是一種切割獸肉的復合工具,形似今日的水果刀,器身為骨,刃部鑲嵌有鋒利的石片,后來流行于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
具有一定的栽培技術
在大地灣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長江先生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現代種,反映出當時栽培技術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盤、陶刀、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進一步證實了農業已經產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由此說明,在我國西北地區彩陶和農業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對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甘肅先民遺址大地灣文化】相關文章:
甘肅天水伏羲文化01-24
形容大地的成語02-25
傳記電影影子大地10-13
《月亮灣》教學設計13篇04-17
甘肅過年風俗03-09
王灣《次北固山下》賞析12-15
2016臺灣青年創業政策11-28
清泉灣漂流自助游攻略03-22
惠州雙月灣自助游攻略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