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曲藝阜新蒙古劇
阜新蒙古劇是在阜新蒙古貞短調民歌(與草原長調民歌相區別)基礎上產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詩、騎、射的綜合藝術。在解放初,阜新地區就形成了蒙古劇的雛型。
阜新蒙古劇分布于遼寧省西部,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匯合之地,從而使蒙古劇文化顯現出其獨特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點。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阜新蒙古劇成為中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20年前,中國戲曲志編委會認定阜新蒙古劇是中國新興的少數民族劇種,將其寫進了中國戲曲志。蒙古劇的出現,標志著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新發展。
阜新蒙古劇形成的歷史條件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鄉,是阜新蒙古劇的發源地。1947—1949年,獲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間藝人編寫和排演了《慰問軍屬》的短歌劇。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調配用到了劇中,加上對白、對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臺。此后,全縣有許多蒙古族村紛紛組織民間蒙古劇隊改編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劇。到1949年,全縣農村的業余劇隊發展到了4個。其中,佛寺鄉秧歌隊于1949年春節編演了《新明月》,從送郎參軍演到夫妻思念對話及對唱,內容非常感人,這成為了阜新蒙古劇的胚胎。
阜新蒙古劇的形成與發展
1979年,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實,佛寺、大板、沙拉等鄉相繼恢復了民間蒙古劇隊,蒙古劇又重新獲得了新生。蒙古劇從此進入了復興時期,劇中音樂也進入了發展階段,不限于幾十個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礎上根據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變化無窮。如《烏銀其其格》《鬧分家》等劇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1983一1984年,阜新蒙古劇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劇中選用了好來寶、書曲、安代、民樂曲等,優美的民間音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歌聯綴的戲劇音樂體類。語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諺語、格言、成語、典故和歌謠等民間文學的詞匯,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創作上不局限歷史體裁和民歌故事體裁,同時還大膽嘗試了新的反映現代農村改革的體裁。
阜新蒙古劇藝術發展到今天,已趨于完善。樂隊有文場和武場,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馬頭琴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鑼、橫笛、二胡和提琴。有時也用三弦和烘托氣氛的蟒號。武場有立鼓、大跋、大鑼,配以小鼓、小鉸節奏樂器有叮沙、木魚,有時還用串鈴。音樂發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個曲調的重復;70年發展到了以一首長歌曲調為主題音樂,根據人物感情變化加進了其它各種音樂;80年代發展到了長歌聯綴體型,即劇中選取用不同情緒,不同節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時引進好來寶、書曲、民樂等音樂。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阜新蒙古劇之所以能夠生存至今,是因為黨和政府重視遼寧文化和內蒙古文化事業的發展,人民群眾需要蒙古劇,熱愛蒙古劇。同時通過阜新蒙古劇歌舞、聲相表演,蒙古語得到熟練使用,激發了蒙古族干部群眾學說母語的熱情,可謂相得益彰。阜新蒙古劇歷史與文化源遠流長,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她獨特的蒙古族風格,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寶庫。
【遼寧曲藝阜新蒙古劇】相關文章:
內蒙古戲曲漫瀚劇01-01
甘肅曲藝秦安小曲05-31
上海曲藝浦東說書01-02
傳統曲藝河南墜子02-07
上海曲藝滑稽戲02-07
江西曲藝揚州清曲01-09
甘肅曲藝蘭州鼓子01-03
上海民間曲藝鑼鼓書01-02
貴州特色花燈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