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箏工藝魏記風箏
風箏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關于風箏的記載。到唐代,風箏已經盛行于南北各地的都市鄉村。清末民初,中國風箏界出現了“百花齊放,流派紛呈”的局面,最有影響的首推天津的魏記風箏。
風箏,舊稱“紙鳶”或“紙鷂”,在中國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古人曾用木料或皮革制成較大的風箏,上面可載人負物,借風力放飛天空,用于軍事偵察或投遞信息。后來,風箏成為中國宮廷貴族的玩具。天津,被人們譽為中國著名的風箏之鄉,民國初年,天津風箏制作空前昌盛。
天津風箏的制作,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從清代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十美畫放風箏》上即可得到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10種風箏。在天津風箏之中,以“魏記”生產的風箏最為精美、著名。
“魏記”風箏發展到今天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它的創始人魏元泰(生于1872年)技藝精湛,在其七十余載的藝術實踐中,將木工的打眼扣榫、錫焊工的銅箍連接、鳥類的飛行平衡、風力的機械傳動、中國彩繪和天津民間繪畫技法相結合移植到風箏制作上,制作成可拆展折疊的軟翅風箏,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于攜帶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制作出數以萬計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精美風箏,譽滿中外,享有“風箏魏”的美譽。
1914年,魏記風箏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和獎狀,在國內比賽中也名列前茅。1984年魏元泰被國家輕工部確認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名人,成為中國風箏界的.一代宗師。
魏記風箏的主要特點是用料講究(箏面多用綢絹,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樣(造型、結構、尺寸大小等)、工藝精湛(穿眼扣榫、變色、變位特技等)、彩繪逼真(重彩、退暈等)、飛行平穩。魏記風箏在繼承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逼真,彩繪聲繪更加精美、鮮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擺放室內桑中供欣賞,成為民間藝術珍品。
魏記風箏分整體類和組合類兩種,從功能上分為裝飾型、放飛型、放飛兼裝飾型三類。尺寸大小不等 ,巨型風箏可達上百米,微小的為火柴盒般大小。選型上有人物、器物、動物等。
風箏魏風箏歷經百余年的技術輻射、幾代人的傳承,魏記風箏從胡同放飛至津門的大街小巷,及世界各地。魏記風箏歷百余年不衰,其在品牌、制作工藝、繪制等方面均具獨特的文化、科學和歷史價值。風箏魏一百多年來創造了極具地域魅力的天津歷史特色傳統文化。它以創意合時、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于攜帶 。除具放飛功能外,還具觀賞、收藏、裝飾等價值。
【傳統風箏工藝魏記風箏】相關文章:
風箏創意簡歷封面02-24
風箏高飛簡歷封面02-11
最新《風箏》教學設計09-29
風箏的閱讀答案12-30
特色節日風箏節12-12
管理如同放風箏09-06
《紙船與風箏》教學設計03-28
《理想的風箏》教學設計10-24
《風箏》閱讀題及答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