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客家節日及民俗習慣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民俗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客家節日及民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客家節日及民俗習慣
1、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2、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3、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4、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5、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6、春社,秋社:客家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風俗。往往迎神,“撐社”打醮,祈求年成豐盛。
7、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后吃月餅賞月。
8、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9、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10、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11、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12、中元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13、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14、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15、七月七:客家有關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有關的習俗較少。民間有在屋外夜里坐觀天象的活動。一些婦女有“姐妹會”。民間有聚餐請先生的習俗。
16、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17、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18、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19、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游樂活動到達高潮。
20、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21、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22、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23、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24、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后,逢第一個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佑大家,絲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25、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爺上天”之說。常用糖瓜祭灶,為求“把灶王爺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26、立春:即交春。此時民間一般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高升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27、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28、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29、入伏:客家地區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客家民俗以及客家節日
30、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31、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后喝酒吃飯。
32、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客家過年民俗】
1、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后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后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習俗已逐漸被淡化。年初三的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鞭炮聲和打掃聲吵醒,因為這一天我的家鄉有大掃除“送窮鬼”的習俗。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衛生,大人、小孩齊上陣,好不熱鬧。
2、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面”,因為面條長象征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3、年初三
“送窮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盡管屋內屋外的地面堆滿厚厚的鞭炮紙屑、煙頭、糖果紙等垃圾,但這兩天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些垃圾必須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掃。因為人們認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要“囤財”,這兩天掃地和倒垃圾,會掃走和倒掉家中的財運。客家人把年初三稱為“窮鬼日”,這一天要把“窮鬼”送出去。“送窮鬼”是把貧窮和不好的東西送走,與貧窮、霉運告別的意思,所以年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垃圾、不好的東西清掃出去。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燒的現象少了,很多人都會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掃,初三大掃送窮鬼”的習俗還一直在流傳。
4、吃素齋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儉持家”的風氣、和戒殺生的慈悲觀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頭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齋”。吃了早齋以后,一般的習慣老人家是要到寺廟燒香,因之寺廟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納福。
5、磨豆腐,干魚壙,殺豬、雞、鴨
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后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客家民俗以及客家節日
6、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7、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余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后,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8、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墻壁粉刷一新。午后,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9、貼對聯
年節這一天,家家都會貼上寫有吉祥語的紅對聯和橫幅,大廳里貼上大紅的“福”字,豬牛圈里貼上“六畜興旺”的紅條幅,除外還會在許多用具上貼上紅紙條,稱之為“封歲”、“上紅”。
【客家文化簡介】
1、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中男女區別不明顯,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鈕扣,講究的用銅鈕。女服只在襟邊加一兩條邊(講究的繡花邊)。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客家成年人的服裝基本上以藍、靛青和黑色為主色調。在婦女和兒童的頭飾和服裝上,客家人喜歡紅、粉、綠、黃等鮮艷的色彩。農村女子普遍系著一種圍裙以“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襟短衫,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
2、客家民間工藝品
陶瓷:大埔縣高陂鎮以盛產優質陶瓷名揚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稱。傳統產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暢銷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金木雕:金木雕以五華、大埔兩縣制作的金木雕工藝品最為著名,選取優質樟木,按動物、人物等造型設計,用平雕、立雕等刀法精雕細刻,經打光、油漆、貼上金箔而成。大埔工藝廠生產的“觀音過海”、“水漫金山”等工藝品,榮獲廣東工藝美術優質產品獎。五華縣工藝廠制作的“八仙騎八獸”金木雕掛屏,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竹編工藝品:梅州工藝廠生產的程式吊籃、提籃、花盆套、各種動物等竹編工藝品,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富有藝術感染力,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港澳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彩色立體木雕:彩色立體木雕為興寧市工藝廠的傳統產品,所產“金鷹”、“角鷹”、“孔雀”、“天鵝”等彩色立體木雕工藝品,曾獲國家輕工部優秀產品“銅獎”。
3、客家圍屋
圍屋,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集居住、貯存、晾曬、加工、防盜、防火等設施于一體。客家先民建造土圍屋,是明末清初時期,當時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的動蕩不安,客家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集聚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筑,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于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和空心式。實心式為圍內主體建筑采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空心式為圍內不設主體建筑,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4、慶壽:擺壽堂,行壽禮,兒女親朋要致頌祝辭,送賀禮壽匾等。一般在壽辰舉辦家宴,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用具,以表孝心,同時邀請嫡親姑表姐妹回鄉為老人祝壽。
5、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時,不雇工,約上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里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遇到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6、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種類,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華部分組成,此外還有習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駁尾山歌等等。常用比興、直敘、比喻、雙關等手法,吸收了梅州當地的原瑤、畬民族的民歌表現手法,加上客家語言本身的豐富表現力,顯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7、客家禮儀
嫁娶禮儀: 嫁娶禮儀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反映了客家人對人丁繁衍興旺的期望。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人譏笑。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8、客家信仰及宗教場所
客家人客家意識強烈,宗親觀念濃郁;愛國愛家,尚名節,重忠義;崇文重教風氣千載傳承;刻苦耐勞,勤儉節約;多神崇信等。 宗教場所有:五華英烈廟、千年古剎靈光寺(省級)、千年的大覺寺。其中靈光寺,初名“圣壽寺”,是廣東省五大名寺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靈光寺有“三絕”,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常香煙鼎盛,可都沒出現香煙薰人的情況;三絕是大雄寶殿后古木參天,但殿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五華獅雄山塔、梅縣元魁塔、梅江區千佛塔(省級)。其中千佛塔始建于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由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計為1000佛,故名千佛塔。在千佛塔下雄偉的千佛殿中有各樣栩栩如生的神像,中間毗盧庶那大佛像鑲嵌著兩萬顆寶石,為中國之最。
9、紀念館、博物館
紀念館是客家名人和客家文化的積淀。梅州市國家級紀念館有:葉劍英故居、廣東客家博物館(待申報);省級紀念館有:丘逢甲故居、謝晉元故居、黃遵憲故居(又名人境廬)、張弼士故居。平遠縣博物館、蕉嶺縣博物館、五華縣博物館、大埔縣博物館、梅縣博物館,豐順縣博物館以及梅州市華僑博物館等都是梅州現有的博物館。
10、客家話
客家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漢語為基礎,以百越土語為輔助的一種語言共同體,是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認的純正客家話是以梅縣話為標準音的。在梅州,客家話播音已成為廣播電視臺的一大特色,《客家話方言詞典》也已修訂出版。
客家節日及民俗習慣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客家人的節日慶祝活動通常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例如,春節期間,客家人會準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特色的“老酒”,制作糯米食品如“煎堆”等,以歡慶新年的到來。除了這些傳統節日,客家人還有獨特的習俗和文化活動,如天穿節、石城燈會、賴公廟會等,這些都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客家人在民俗習慣方面表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征,其中包括飲食、服飾、婚喪嫁娶、娛樂活動等各個方面。
客家風俗習慣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同時融合了南方土著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在長期的遷徙和發展過程中,客家人保持并發展了自己的語言、藝術、信仰等文化形式。他們能歌善舞,喜歡呤詩作對,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比如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等。春節期間,客家年俗結合了中原遺風和土著習俗,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
總的來說,客家文化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節日和民俗習慣不僅體現了客家人的歷史傳承,也展現了其適應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能力。
【客家節日及民俗習慣】相關文章:
關于客家人的清明節風俗習慣03-26
民俗節日火神節07-28
壯族的節日民俗文化12-27
藏族的風俗習慣及節日07-18
客家婦女的頭飾風俗02-27
客家歇后語12-30
2016客家春晚本地節目08-01
客家飲食文化11-17
惠州客家傳統結婚習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