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傳統節日納西族火把節習俗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納西族傳統節日納西族火把節習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納西族的火把節依照古規從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起,到農歷六月二十七日結束。納西族的家家戶戶每天門前都要點一支柱子般又粗又長的大火把。每天晚上寨子里的青年們都拿著又細又長的火把,沿著田埂、山路,邊走邊唱,直到深夜。
習俗
納西族的家家戶戶每天門前都要點一支柱子般又粗又長的大火把。每天晚上寨子里的青年們都拿著又細又長的火把,沿著田埂、山路,邊走邊唱,直到深夜。
民間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氣沖上來,下令把天門長閉不開。可是不久,十八層天游膩了,仙境看煩了。一天他實在憋不住了,下旨打開天門,想看看人間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門一開,春風習習,只見人間綠水青山,百花爭奇斗艷,玉皇大帝看得心馳神往,煩惱頓消。
玉皇大帝把人間看了個夠,又轉身看看天宮,頓時氣得吹胡子瞪眼睛:“怎么我的天宮竟然比不上凡間了,這還得了?”邊說便下旨,叫紅面天神把人間統統燒光。
掌火的紅面天神領旨后,騰云駕霧來到凡間。他并沒有馬上放火,先巡視一番,看到凡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和天宮的生活沒法比。掌火天神愛上了凡間,他不忍心燒毀這美麗的人間,不忍心摧殘善良的百姓。雖然,他知道違反玉皇大帝的旨意定有殺身之禍,但他要避惡行善,寧可犧牲自己,也不能執行玉皇大帝的旨意。主意一定,他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撒謊道:“人間已經燒成灰燼。”玉皇大帝聽了非常高興:“哈哈,現在我的天宮遠勝人間了。”
隔了好久,玉皇大帝又覺得厭煩起來,他想看看被燒毀的人間。他又在仙姬們的陪伴下來到天門前,可是一看,他幾乎要發瘋了。人間不但沒有被燒毀,反而更加繁榮昌盛,幸福美滿了。他知道紅面天神違背了旨意,一怒之下,叫左右諸神把掌火天神捆了起來,推出去處死他。
掌火天神被殺時,一滴血濺出天門,落到大地上,滴在雪山腳下村寨旁邊的一座廟里。有個和尚看見了這滴血,就小心地用紅布把它包了起來,擱在殿里。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傍晚,人們剛從田里收工回來,突然從廟里跑出一個小娃娃,攔住人們哭訴道:“專橫殘暴的玉皇大帝嫉妒人間的美好,今晚要派天兵天將下來燒毀凡間。你們趕快在門前點起火把,一連點三個晚上,點得越旺越好。這樣用假火瞞過玉皇大帝,他和天兵天將們看見人間已經在燒了,就不會在下凡來搗亂了。”
這個小娃娃就是掌火天神的心血變成的.。善良的人們相信了他的話,就按照他的方法,紛紛點起火把,男女老少都舞起火把,一連三天三夜,火光沖天。玉皇大帝看了三個晚上,看到人間一片火海,才放心的回天宮去了。
人們終于躲過了一場劫難。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表示對掌火天神的敬意,每到六月二十四日就要扎火把,點火把。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的火把節。
火把節納西族的服裝是“披星戴月”。
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后的產物。
和一般的節日一樣做一桌好菜那也是火把節必須的,在納西族的習俗里,每當過年過節都要準備豐盛的晚餐祭祖,紀念已逝的親人。而在晚餐之后就要開始火把節的狂歡了,火把是在節日之前早就扎好的了,為了讓火把燒的很旺,要把扎火把的柴曬得很干很干,家里的小朋友會去田野里摘很多開得火紅的花插在火把上,這些花在火把節左右的時候盛開,所以麗江人把那些花統稱為火把花。
夜幕降臨,各家各戶就要開始點火把了,點火把要從家里開始點,然后抬著點燃的火把經過家里的每個角落,之后抬著火把成群結隊的繞完整個村寨,最后到村子的廣場上,把眾多的小火把加在一起,變成一個大火把,然后圍著大火把盡情高歌、打跳,此時最開心的應該就是小朋友了,他們把端午節的時候戴的五彩線在火把中燒掉,祈求把身上所有的病痛和災禍燒掉,膽子大的小朋友在火把上來回跳躍,寓意著他將戰勝一切的困難。
火把節傳說
納西族稱火把節為“創美生俄”,有“初以庫市迪,若以生俄迪”的諺語,意思就是冬季最大的節日是春節,夏季最大的節日是火把節。這是納西族僅次于春節的一個隆重節日。
《麗江竹枝詞》中就有這樣的詩句來描寫納西族農村熱鬧的火把節:
星回佳節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
谷穗出頭看火把,老農相慶兆豐年。
關于納西族火把節的來歷,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神子勞阿普非常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就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
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把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將被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命他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并一連點3個晚上,點得越旺越好,以此免去災難。
于是,善良的人們相信了老天將的話,就按照他的方法,紛紛點起火把,一連三天三夜,火光沖天。
天神在天上看了3個晚上,看到人間一片火海,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要過3天,一般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金沙江一帶的納西族人是農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
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寨子里的青年們個個拿著又細又長的小火把,沿著田埂、山路,邊走邊唱,直到深夜。
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
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在節日期間,納西族人白天還要舉行斗牛、摔跤和對唱民歌等。晚上家家點燃大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或樹上,并在院中或巷道點燃很多小火把。小孩子要舉著火把游轉,往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蘆笙舞。
有的村寨到了夜晚,還要把各家火把集中在村外燃燒。在人群聚居的地方,還要點巨型火把、燃放孔明燈等,并圍著火把盡情狂歡。
此外,城鎮的納西族人還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他們家家把火把排在門前街上,一排排火把齊燃,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晝,火把如林,人流如潮。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們越高興。
納西火把節的由來
農歷6月25日至27日三天,是納西族人民的“火把節”。他們的火把節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玉皇大帝在天宮感到十分厭倦。想看看人間的生活。有一天。他打開南天門,只見大地青山綠水,人壽年豐。他非常生氣。便命天將去燒毀人間。天將不忍心那樣做,便謊稱人間己被燒毀。
誰知謊育被玉皇大帝天察覺。就把這員天將殺了。就在6月的一天。從天上滴下一滴血,變成一個娃娃,哭著說:玉皇大帝今晚要燒毀人間,叫大家快點嫩火把。連燒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過災難。聽了娃娃的話,家家戶戶三天三夜點燃火把。終于免除了災難。為紀念那員犬將,從那以后,就有了火把節。
火把節頭一天,青年男女穿起節日盛裝。到野外采花摘果,對歌談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夾上松脂。擁成火把。家庭主婦積極準備節日食品。天將晚。各家在門前點燃火把。
第二天,親朋好友,互相拜訪。青年男女到野外會餐,媳婦們回娘家探親。成年人準各比昨晚更長的火把。他們用火把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
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這天的火把扎得又粗又長,還要進行一番裝飾。家家戶戶用火把房前屋后都照遍,以示驅除邪惡。安定吉樣。接著,人們圍著火把,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其隆重程度。僅次于春節。
【納西族傳統節日納西族火把節習俗】相關文章:
納西族春節習俗01-19
納西族婚俗傳統02-07
納西族過年的風俗02-17
納西族傳統婚俗01-05
納西族姓氏文化04-08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05-31
納西族婚俗全解01-23
納西族節日騾馬會01-24
納西族風俗習慣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