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彝族火把節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說,在彝族歷史上的一次戰爭中,彝族首領被圍困,情況十分危急。情急中,有人突然心生一計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深夜,點燃無數火把綁扎在牛羊角上,向敵營猛烈沖去,敵人不知實情,誤認為彝王還有無數生力軍,再戰必將吃虧,慌忙撤軍敗逃。彝王反敗為勝,遂把這一天定為紀念日。二說,某年天干,蟲災四起,禾苗受到傷害,為保護莊稼與自然災害作斗爭,彝族首領號召民眾于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之夜起,統一行動,人人點燃火把驅逐害蟲。因飛蛾、蝗蟲等害蟲夜里見到火光,會撲火自焚,燒殺效果很好,經數夜奮戰,消滅了蟲害,保護了莊稼,喜獲豐收,彝族人民遂把這天定為歡慶勝利的'紀念日子。
彝族先民是一個以耕牧為生計,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活補充的山地民族,彝族人十分崇拜火神多斯,對火有許多禁忌,例如禁止在火塘上跨過,不許向火地吐痰或唾沫,不許伸腳到鍋樁圈上或蹬著鍋樁,禁止從加入火中的柴上跨過。火把節中的舉火照屋照田就是建立在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之上的。
“十月太陽歷”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一顆明珠,是彝族對中華民族文明所作的重大貢獻。它不按月亮盈虧為周期,而是以地球太陽為周期,是一部獨具特色的歷法,具有結構科學,簡明易記,使用方便的特點。十月太陽歷在月份的劃分上每個月都是整齊劃一的36天,根據北斗星斗柄指上為大暑,斗柄指下為大寒來確定元日,斗柄上時過“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以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崇除邪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時間基本上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白天,人們殺豬宰羊祭土地神、火神等諸神,艷服盛裝歡聚游樂,談情說愛,并表演民間歌舞,舉行對歌、斗牛、賽馬、摔跤、拔河、蕩秋千等活動。夜晚,男女老少手持火把,游行在村寨田間。然后燃起篝火,舉行晚會,飲酒載歌載舞,盡歡而散。
開展“火把節”節日活動的地區主要有:貴州六盤水市盤縣坪地彝族鄉、四格鄉、松河鄉、雞場坪鄉、淤泥鄉、普古鄉、灑基鎮、紅果鄉、新民鄉;畢節地區赫章縣珠市彝族鄉、稚街彝族苗族鄉,黔西縣定新彝族鄉、紅林鄉、諧和彝族鄉、太來鄉,大方縣等地。
http://www.shdds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