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歷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春節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歷“春分”。
關于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系。人們以為,白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前就有的;與哈薩克族紀年法有關的節日。在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中,把農歷正月春分那天(陽歷三月二十二日前后)作為元旦。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納吾魯孜"。
起源
納吾魯孜節日的起源與舊歷十二地支有著緊密的聯系。十二地支即十二年,每年以動物命名。相傳,在很久以前,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想知道即將到來的年份發好壞,并對新年開頭都感興趣。他們商議進行一次比賽,看誰先看到新的一年的到來。駱駝因個子高大,是最有希望先看到的了,其它動物還得翹首張望,這時老鼠偷偷地竄到駱駝的耳朵上,于是它比別的動物都先看到了新年的開頭。駱駝一生氣走了。從此以動物先看到的開頭命名,老鼠排第一,其余牛、虎、兔、蝸牛、蛇、馬、羊、猴、雞、狗、豬等,按順序排列。哈薩克族有句諺語:"駱駝只憑個兒大,十二屬相里卻沒有它。”
傳說
納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塔爾、塔吉克等民族的共同節日。這天,各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舉行慶祝活動。以游牧為主的哈薩克族對納吾魯孜節尤為重視。
納吾魯孜節的日期是固定的,即每年陽歷三月二十一日,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我國農歷節氣的"春分"。哈薩克族的游牧生產活動沿用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因此,將這一天定為春節。"納吾魯孜"一詞來自波斯語,意為"春雨日"。每到這一天,哈薩克等民族要舉行祭禮儀工,并舉行慶祝活動。
關于納吾魯孜節,草原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據說草原游牧民族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前,崇拜天地等神。這個節日的來歷和天空中的星座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認為,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每到"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降落,白羊星上升的時刻,人們選擇這個時刻過節,自然希望驅走病源,人畜兩旺,迎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降席子也有"送舊迎新"的含義。
風俗
按照傳統習慣,在納吾魯孜節這天,草原上的男女老少,要穿上節日的盛裝,互相問候和祝愿。為了辭舊迎新,預示豐收,各家各戶都要做納吾魯孜飯。哈薩克族在做這種飯的時候有許多講究,至少要用七種原料,如小麥、大麥、米、面粉、肉、奶疙瘩、奶子等,把這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樣的"納吾魯孜飯"。做這種飯時不宰殺牲畜,要用往年剩余的糧食和冬宰后貯藏了一個冬天的熏肉,并盡可能做得豐盛些,以示年年富足有余。在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從一個"阿吾勒"到另一個"阿吾勒",唱納吾魯孜歌,吃納吾魯孜飯,開展集體性的節日活動。
在節日期間,草原上還要舉行叼羊,摔跤,阿肯彈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顯示了牧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意義
“納吾魯孜節”標志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面粉、奶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納吾魯孜飯",還有儲存的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祝賀新年,一起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愿鄉親們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
哈薩克人在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過節的這一天,要把羊頭奉獻給老人,老人在接受羊頭時,要口念祝詞,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滿圈,奶食豐盛。
節日期間人們歡聚一起,還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做繞口令、猜謎語,圓夢等游戲。孩子們則玩踢毽、放風箏、捉迷藏等。
【哈薩克族納吾魯孜節】相關文章:
柯爾克孜族諾勞孜節12-05
哈薩克族風俗習慣06-03
土族狂歡納頓節12-10
夏威夷可納咖啡節12-12
新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01-11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12-03
智利節日蒂拉納朝圣節12-18
新疆達瓦孜-高空走繩01-11
《卡羅納》教學設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