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節日姑娘節
“姑娘節”是每年春耕結束時,奕車人的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節日。“姑娘節”這天,奕車姑娘要戴上潔白的尖頂巾,身穿“龜式服”,下穿緊身超短褲,腰系精美的銀飾,在山間用歌、舞等形式尋找自己的伴侶。綏寧苗族人的姑娘節定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民間有歌謠:苗家四月八,姑娘回娘家,奕車人的姑娘節在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節日
云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后,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后,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后到的為懶惰者。小伙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后,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如今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后,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瑤族節日
姑娘節,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后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涌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后被擊的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鏈的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繡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并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蕩漾在"姑娘街"上。
苗族節日
在當地,“姑娘節”的來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農歷四月八日,相傳宋代楊家將的后人楊文廣在戰斗中被敵軍俘虜,關在牢房里吃不上飯。其妹楊金花每天給哥哥送飯,但每次送的飯都被獄卒吃了。妹妹楊金花心生一計,楊金花知道哥哥只有吃了飯才力大如牛,便到山上嘗遍樹葉草根,發現黑飯樹葉汁是黑色的,且氣味芳香,便取其葉片,拌和糯米蒸煮,農歷四月八日這天給哥哥送過去。獄卒看到黑米飯,不敢搶食。楊文廣吃了黑米飯以后,力大無窮,砸破牢籠,沖出了困境,楊金花卻在救援中犧牲。從此,苗族人就專門把四月八日定作紀念楊金花的姑娘節。過節這一天,苗族人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后,在全家人吃黑米飯之前,先要舉行莊重的祭拜祖先的儀式。
【少數民族節日姑娘節】相關文章:
少數民族節日關門節11-26
瑤族特色節日姑娘節01-31
少數民族節日吃新節10-17
少數民族節日浪山節02-10
少數民族節日棒棒會11-28
有趣的少數民族節日01-28
雪頓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02-06
開齋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05-31
火把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