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古族傳統節日祖魯節
祖魯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節日慶祝活動。它是由佛教點燈儀式演變而來的宗教節日。新疆衛拉特蒙古比較重視這一節日,認為過了祖魯節,每個人都會年長一歲。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蒙古族傳統節日祖魯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節日區別
察哈爾蒙古的佛燈節與衛拉特蒙古部的還有區別。在察哈爾地區,燈盞是把莜面用放了砂糖的奶水攪起來捏成的,把芨芨草棍上纏上新棉花,插進每盞燈里作為燈芯。再用黃油一盞一盞灌滿。以家庭為單位,每家至少也捏幾百盞,家富的捏幾千盞,都一圈一圈擺在銅盤或木盤里。晚上星宿全了以后,把佛燈搬出來,從佛包開始,居室、涼房、羊圈、羔棚,都要擺上。每人手拈一柱燃著的黃香,在長者的帶領下,用它把所有的佛燈一起點燃。頓時浩特燈火通明,倘若佛祖居住的靈界般金碧輝煌。接著大伙都集中到一個大戶人家,圍繞火撐子坐個圓圈念瑪尼經。再燉上一鍋鮮美的羊肉。一圈瑪尼經念完了,鍋里的羊肉也煮熟了。大家一起分享這佛祖賜予的神食。吃喝以畢,各自回家睡覺。
節日習俗
巴林蒙古族在這天要做一種叫“蒙利森巴達”的點心,做法是將炒米碾成碎米,用黃油炒后加入紅糖,在“琶納” (做奶豆腐的模子)內壓成硬塊,然后按四方形和三角形切開,互相送禮。在大人們念瑪尼時,孩子們在有燈的地方跑來跑去,追逐嬉戲,玩得十分開心。第二天一大早,他們仍然是最活躍的人物,當人們還在夢鄉的時候,他們已經爭先恐后爬起來,三五成群,吵著鬧著,到各家去搶吃佛燈。因為這時的佛燈芯已經燃完,油也耗干了,黃油在燃燒的時候已經滲進了燈盞,灼熱的火光又把燈盞燎黃烤熟。佛燈本來就是糖、奶、面做的,自然是一種比較別致的風味小吃。而且大家祭拜的是長壽的佛,所以應該嘗嘗燈節的口福,因此大人們也都要嘗的。
節日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察哈爾的佛燈會,四九年以后就陸續中止了。衛拉特雖延續至今,但已經失去了原滋原味。沒有到出奔跑著搶佛燈的孩子,也很少看見那種燈火通明的盛景了。也許這就是時代更迭和前進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吧,大家失去的比較森嚴和虔誠的崇拜,換來的是建立在現代社會上的另一種形式的快樂。
相關傳說
關于此節的由來,民間傳說頗多。主要是蒙古族在歷史上很早就掌握了時節學,并能計算出日歷和星星的分布和為日食、月食的時間,逐漸形成蒙古族歷法(簡稱蒙歷)。蒙歷與農歷相差一個月,農歷二月一日,恰是蒙歷的正月初一。按此計算,蒙歷十月二十五日正好是冬至。蒙古語稱冬至為“太陽回來”的日子。當地蒙古族人民十分重視這一天,把這天作為計算年齡的標準。因此,祖魯節又稱“滿歲節”。
歷史典故
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圓寂日。
宗喀巴大師于公元1357年10月10日誕生于青海省湟中縣,7歲削發出家,16歲去西藏學習,19歲廣轉法輪,講經說法,36歲成名,42歲時智增慧廣,對顯密經論造詣曰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體系。1409年,53歲,興建了格魯派第一座寺廟西藏噶丹寺。標志著格魯派的正式創立。宗喀巴大師深受僧俗大眾的敬仰。
1419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師圓寂,格魯派寺院為紀念大師而將這一天定為燃燈節。普寧死眾僧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特于2006年12月15日(農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燃燈節千供大法會。
【蒙古族傳統節日祖魯節】相關文章: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07-27
蒙古族傳統節日07-27
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那達慕09-16
蒙古族端午節習俗06-21
蒙古族傳統打鬃節11-09
蒙古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09-20
傳統蒙古族婚俗08-19
蒙古族養駝習俗10-24
蒙古族傳統博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