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古族傳統打鬃節
打鬃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歲五月初擇日舉行。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在蒙古族民眾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打鬃節就是蒙古民族一項傳統特色極為濃郁的文化活動。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蒙古族傳統打鬃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節日活動
當馬駒長到一周歲時,要進行首次剪鬃。屆時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這一天,騎手們將馬群合攏于蒙古包周圍的草地上,牧民集中于馬群附近。首先聘請幾位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節日的組織者先向掌剪人敬酒、獻哈達。然后把托在盤子里的鬃剪鄭重地遞交給掌剪人,這時騎手們將馬駒套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者接下鬃剪后,致剪馬鬃祝詞,向被剪鬃的首匹馬駒潑灑奶酒,向馬的腦門涂抹奶油,實行涂抹禮后開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馬鬃送至吉雅其神龕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馬駒鬃全部打完為止。最后在草地上舉行歡宴,大家行酒作樂,祝福馬群興旺。
每年春季,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都要舉行傳統的打馬鬃、整馬尾、打烙印等活動。牧民提前把馬群圈到牧點周邊的草原上,套馬手身著輕裝馬靴,騎著各自的貼身坐騎在馬群中穿梭,尋找到目標后,套馬手甩出套馬桿,套住馬頸。此時,幾個身體強壯的大力士猛撲過去,把馬摔倒在地。負責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給剽悍的烈馬剪鬃“打扮”,經驗豐富的騎手馴服后將馬放歸群。牧民自豪地稱打鬃節為“勇敢者的游戲”。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1、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2、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并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于此
3、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4、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歷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族春節的 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歷歲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 日,這與農歷前后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 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 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 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 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 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 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 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 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 到午夜的習慣。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后,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薪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涂物多為鍋底灰。
5、火日
火日,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 祭火儀式是在農歷12月23日晚間舉行。有可能受了漢族 臘月23祭灶的影響。但祭火的習俗卻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 是農歷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 捆柴草點著,將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長 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說:-,年申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凈的東西扔進了火里,請火神原諒,保佑 明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
6、祭敖包
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7、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掛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8、點燈節
點燈節蒙古族稱之為"祖樂",節期在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種小規模的宗教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這一天黃昏時,家家戶戶在一高坡處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燈,這種燈的燈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數量是按每個人的歲數來確定的,芨芨草頭上包有涂上黃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們將燈點燃后,從左到右轉三圈(如果有喇/嘛,則由喇/嘛領做),然后灑酒祭天、磕頭拜佛,祈求佛爺保佑長壽、平安。在每個蒙古包內有用面團攢成的小油燈,整個晚上都亮著,象征著世界永遠光明,人們長命百歲。
9、塔/克/勒/干/節
塔/克/勒/干/節蒙古族每年要舉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為中心的祭敖包活動,時間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處。祭敖包可能是來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對自然崇拜的表現。祭敖包時,同一部落的牧民們都騎著馬、駱駝,拿上酒肉等來到本部落敖包所處的山上。屆時,人們先獻哈達,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領著眾人繞著敖包誦經(此時婦女不能參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間,賜予人們平安無事;如果遇上旱災,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豐盛,牲畜興旺。祭完敖包以后、開始進行賽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
【蒙古族傳統打鬃節】相關文章:
蒙古族傳統節日祖魯節11-09
傳統蒙古族婚俗08-19
蒙古族傳統博克11-14
蒙古族傳統節日07-27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07-27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起源和傳統項目08-09
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那達慕09-16
蒙古族端午節習俗06-21
蒙古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