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農村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本文主要從“確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個性”、“激勵學生思維”、“開放課堂教學”這四個方面對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策略;創新教育
創新是人才的本質內涵,培養創新人才更是新世紀賦予我們教育者的神圣使命。當今教育正進行著一場大的變革:醫治多年來積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理念,也就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谵r村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筆者從確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個性、激勵學生思維、開放課堂教學這四個方面論述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教育策略。
確立教學目標
要達到創新教育目標,就必須制定一個明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確立這種教學目標的策略,主要是著眼于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主要是使教學具有以下三種性質:
1、發展性。發展性教學的宗旨,是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它重視學習過程,尤其是思維過程和語言實踐,擴大學生的思維范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主體性。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的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因此,主張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維學習方式,并要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識能力安排教學程序。它也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條件和根本保證;但它同時認為,“主導”不是“主宰”,反對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完全以權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對待學生,要求師生平等、教學民主,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
3、動態性。創新教育需要一種動態性教學。,動態性教學程序往往是“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樣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由繼承到創新,同中求異,異中求新,新中求優。
發展學生個性
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學生的創新求變、靈活多樣、具有個性化恰恰是滋生創造力的土壤。“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發展和展現。為此,必須采取以下兩種策略來發展學生的個性:
培養創造性個性傾向。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好奇、進取、探究、專注、自信、堅韌、自制、敢于挑戰和冒險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前提。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服務精神。
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由此從適應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來調整教師自己的教學策略,將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系統和觀念系統。為此,教學要求既要有統一性,又要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教學目標分層、課堂訓練分層、作業練習分層、個別輔導分層、學習評價分層。這種分層教學,既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讓學生充分地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發揮主體作用。
激勵學生思維
應試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常規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提供新穎的、有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因此,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應當在培養學生常規性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創新教育的目標之一。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激勵學生的思維:
1、培養批判精神。人的思維是受觀念支配的。在美國,各個學院乃至整個社會最忌諱因循守舊,崇尚標新立異的創新精神。而我國小學生的傳統教育是被動性的教育,“唯書”、“唯師”成了提倡和獎勵的標準,他們缺乏批判質疑的精神。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前提,沒有對現有知識的批判,便沒有知識的創新。因此,教師一方面要保護和鼓勵學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鑒別知識,將批判精神有機地融合到知識的傳授過程之中,這樣才有可能將知識變成創新的源泉;一方面還應當讓學生學會將批判精神建立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之上,不故弄玄虛。
2、引導質疑問難。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教師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鼓勵學生主動地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或于平淡無奇之處生疑,或于深層蘊意之處生疑,或于新舊比較之處生疑……“真正做到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朱熹語)。教師要以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過程,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樂問和善問,在提問和答問的過程中迸放出思維的火花。
3、鼓勵標新立異。標新立異是一種創新,它蘊藏著靈性和創造。而傳統的教育思想則要求學生中規中矩,服從教師,服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維的訓練。為此,教師應該教育和鼓勵學生破除“唯書”、“唯師”的傳統觀念,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善于標新立異。
四、開放課堂教學
要實現創新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所形成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狀態,實行開放性教學,使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的發展。制定開放性教學的策略,主要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1、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必須明確,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針對“三個中心”,教師要有現代的教育觀念,實行由“以書本為中心”向“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由“以課堂為中心”向“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牢固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學生觀和教師觀。
2、開拓教學內容。現今的語文教學,有的教師是“教教材”,就課文講課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學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這樣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教學是要憑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應該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來開拓教學內容。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種:將課外讀物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將相關學科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將社會生活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
3、拓寬教學空間。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惟一的陣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求知領域的廣泛性、社會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們必須拓寬教學空間,創設開放的、多維互動的教學空間,為創新教育提供“硬環境”。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從一個封閉的空間走進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領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綜上所述,教學策略是實現創新教育目標的關鍵。以上從“確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個性”、“激勵學生思維”、“開放課堂教學”這四個方面論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教育策略,旨在從改變教師觀念、發展學生個性和改革教學方式等方面來解決目前課堂教學實現創新教育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從而將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云源,汪潮.張君梅語文教學理念和藝術[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巢宗祺,雷實,路志平.語文新課程標[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