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論文
摘要:《大綱》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能力的體現,是字詞篇的綜合訓練。”
小學情境作文教學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為引導兒童真正有效地發展語言,并通過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促進感性與理性、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創設了人化的富有智慧,富有美感的情境。本文就“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粗淺地談談在情境作文教學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多媒體 激發興趣 觀察方法 知識遷移 思維發展 展示美文 修改作文
當前,世界科技正迅猛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多種電教媒體已廣泛地進入課堂。各種電教媒體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客觀事物在課堂上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感知事物,為情境作文教學解決了不少困難。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進行情境作文教學,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積極性,而且還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此,我們積極開展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情境作文教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運用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行為的一種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絲毫的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學的情境作文教學強調“從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情緒入手進行作文訓練”(吳立崗)。誘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形成表白自我,抒發感興,交際往來,傳遞信息等主動發展的動因,是情境作文教學得以成功的前提條件。因此,激發小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使他們懷著濃厚的興趣,把寫作當成一種表達內心想法的自覺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那么,如何運用多媒體所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呢?
如:在上情境作文《拔河比賽》的時候,教師先把學生拔河的情境拍成了錄像,在作文課一開始就播放,同學熟悉的臉孔和激烈的拔河比賽的鏡頭使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喊道:“加油!加油!”通過播放媒體錄像讓學生再次感受當時比賽的激烈氣氛,激發了學生說寫比賽過程的興趣。聲像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的效果,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二.運用媒體創情境,指導觀察,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并進行知識的遷移。
小學的情境作文教學強調“從觀察入門”,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從而使學生的語言發展落實到兒童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在進行情境作文教學時,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尤為重要。而小學生的觀察常常是無意觀察或籠統觀察。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直觀形象,表現力和可控力強,是指導學生有意、有序觀察事物,抓住特點,進行說寫訓練的最佳手段。
如:教師上《我喜愛的一種小動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觀察一種動物——小白兔。指導時,教師按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指導學生觀察。媒體錄像采用“特寫”“定鏡”的方法,先顯示幾只可愛小白兔的全圖,指導學生從整體去觀察小白兔。再顯示小白兔的頭部、身體、四肢和尾巴等,指導學生從部分去觀察小白兔。這樣避免了學生的無意觀察,而且強調了觀察的順序和方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觀察的方法除了讓學生掌握觀察順序外,還指導學生掌握如何抓住小動物的特點去觀察。
成功的寫作指導,不僅是培養學生自覺的有效的`觀察、說寫,而且要培養學生積極遷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這種遷移的能力,實質是讓學生在掌握方法后懂得運用,使學習方法在運用中鞏固,并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而運用學法的場合最主要的是課堂教學。但由于課堂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把實物都展現在學生面前,而運用多媒體就能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利用電腦網絡,為學生提供多種動物活動的情境,供學生觀察,讓學生挑選他最喜愛的動物,運用觀察小白兔的方法,觀察這種動物,并寫下來,從而收到學習方法得到正遷移的效果。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境,突破情境作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指導學生先說后寫,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和諧發展。
贊可夫曾說過:“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小學情境作文教學創設的情境是優化了的客觀世界的情境,它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電教媒體創設情境,如生動形象、直觀的物象演示,能使萬千物象以其豐富多彩的形象進入學生的認知領域,革除了傳統作文教學的枯燥、繁瑣、形式主義,壓抑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種種弊端。
如:我在指導學生《寫校園的一處景點——花圃》前,我帶學生到校園的花圃觀察。但因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容易分散,所以他們往往是參加活動時情緒高漲,回到課堂上說寫的內容不具體生動。針對這一問題,我先把花圃的各類植物的形態、特點拍成錄像,再在課堂根據教學需要播放,再次組織導學生看、想、說、寫訓練,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根據該次作文訓練的重點:能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點,寫出一處景點的美;難點:如何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點。為了突破這重、難點,我用媒體出示以下兩個問題:①花圃給你一個怎樣的感覺?②你準備選取哪幾個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花圃錄像。在學生觀看完畢后,討論上述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出花圃里景物的主要特點,如:大王椰子樹高大挺拔;長春花的花像小雨傘;五色梅色彩鮮艷;臺灣草像綠色的地毯等。在學生說這些景物的特點的同時,我運用媒體技術把這些景物的圖片放大,讓學生再看清楚。這就解決了本節作文訓練的重、難點了。抓準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點,再指導學生發揮想象,把它說具體。有的學生說:“大王椰子樹長得高大挺拔,像三位解放軍挺立在花圃中央,時刻守衛著我們的校園。還有的學生說:“含笑樹型特別,仿佛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當微風吹拂,她扭動著婀娜的身姿,正向我們點頭微笑呢。”……
指導學生說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寫。因此,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寫成書面語言,要求字體端正,標點正確。在情境作文教學時,運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的條件下進行輔導、評改,使學生能做到用詞準確,語句生動、形象,說話、寫話時既有順序又有重點,這樣有眼觀——腦思——口說——手寫,多種感官并用,不但培養了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還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語言、內部語言和書面語言,促進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和諧發展。
四.運用媒體展示美文——學生作文的成功范例,創設“語言美”的情境,讓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學習表現美和描述美。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文字具有形象性。小學情境作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兒童對語言的銳敏的感受,進行語感的訓練。
如:教師上情境作文教學《我喜愛的一種水果》時,為了讓學生學學別人的寫作藝術技巧,運用了大屏幕展示學生當時作文的成功范例,劃出典型例句,讓大家評議,對比自己寫的句子、內容。這樣,既為學生樹立寫作的榜樣,使學生相互學習、吸取別人的長處,為修正自己的文章作參考;又通過語言和情境的結合,讓學生敏銳地觸覺到語言文字再現客觀表象或創造新形象時的形象性,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語聲美、摩形美、達意美,傳情美去形象地反映客觀世界,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運用媒體,反饋信息,集體評議,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修改作文,提高描述情境的能力。
小學的情境作文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在觀察情境中同步進行描述情境的語言訓練,以客觀世界的萬千形態和發展詞語的表現能力聯系起來,以漢語的講究情致意蘊與發展詞語內涵的表現能力聯系起來,以情境感受的深刻性與發展詞語表情達意的水平聯系起來,以情境觀察的順序性與發展語言記敘的條理性、作文的篇章結構、層次安排的教學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描述情境的能力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如:上《寫一個靜物》時,我先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靜物的特點進行觀察,并用口練說后,再讓學生試寫了“靜物”的片段,選出了優生、中等生的片斷各一篇,通過實物投影儀,讓全班同學邊看邊分析這片斷能否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有靜物的特點寫?有沒有用上優美的詞句?有沒有寫錯別字或寫錯標點符號?如:有一位同學寫到“我有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書包。它是紅色的,兩邊各有一個小袋子,打開書包的‘蓋’,你可以看見里面一共有兩個房間,一個放作業本,一個放書本。書包的后面有兩條帶子。”同學門看了這個片斷,各抒己見。有的說,這個片斷寫得不夠具體、形象;有的說,這個片斷的語句不優美,很枯燥無味;有的說,這位同學觀察的順序很亂……同學們評議了這片斷后,我引導學生口頭修改、補充,把這個片斷說具體、生動。最后,讓學生對照修改自己的習作。在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后,再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指導學生進行再修改。這樣,由于師生對于教學信息能做到及時反饋、多向交流,使得該節課訓練內容能在多篇習作中得到鞏固,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了他們語言實踐的應用能力。
實踐證明,在情境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
2.《小學情境作文教學——鄧澤棠》
3.《小學情境作文教學實驗方案》
4.《小學作文訓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