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外投資經營是當今高度社會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經營的必然趨勢,是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國際技術與資本流動的需要,它代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我國入世以后,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國內市場遭遇搶灘,“走出去”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等等。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國企業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際定位,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制定新的國際戰略,并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迅速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走得更快更穩。本文以國外直接投資理論為指導,對我國外向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實基礎與可行性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在對我國外向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具體提出了我國外向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地區戰略選擇、行業戰略選擇、資金籌措與運用及風險控制等戰略。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為我國外向型企業如何運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特別是在境外投資戰略方面提出了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外向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投資戰略
【正文】:
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活動與資本運動都在依靠本國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的基礎上,跨越了國域疆界,實現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隨著世界經濟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并成為世界經濟生活和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和主要承擔者,它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全球性經營戰略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我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相比較來說,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更具有代表性的實踐經驗。因此,本人認為,在具體分析我國企業境外投資戰略之前,有必要深入分析國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過程,并對各種國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方法進行比較和分析。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國外直接投資的一般規律和國際投資慣例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國的實際和企業的特點,才能探索出具有我國特點的外向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和方法,并制定出有利于我國外向型企業發展的境外直接投資經營發展戰略。
一、關于國外直接投資的基本理論
國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又稱國際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或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外直接投資的定義是:“在投資者以外的國家(經濟)所經營的企業中擁有持續利益的一種投資,其目的在于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有效的發言權。”①《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國外直接投資的解釋是:“涉及到工廠和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權”或“股票所有權使股東控制了廠商的經營活動的投資。”②簡言之,國外直接投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投資者將資財用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生產或經營,并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它包括在東道國設廠創立新企業和收購東道國已經存在的企業兩種基本形式。根據投資者對外投資的參與方式不同,國外直接投資又可以分為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BOT(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的字頭縮寫,中文意思為“建設—經營—移交”)投資方式,我們通常把前三者統稱為“三資企業”。
國外直接投資融人、財、物、技術、信息等因素為一體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具有多方面的國際開發能力。不僅能拓寬國際勞動力市場,開發新的就業途徑,而且能夠培養一大批從事國際合作的高級人才;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而且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市場。③
(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于1966年提出的,他主要從產品和技術壟斷的角度分析了產生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決定了企業必須為占領國外市場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在產品創新階段,國外直接投資應首先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進行,因為這些國家在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以及國內市場容量上都具有優勢地位;在產品成熟階段,隨著仿制品的出現,國外直接投資就應轉移到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如歐洲各國、日本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因為西歐經濟、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與美國比較相似,而生產成本低于美國,所以美國的企業首先投資于西歐;在產品標準化階段,隨著創新企業的壟斷優勢逐漸消失,國外直接投資也伴隨著生產相對優勢轉移而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經濟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般為發展中國家。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貢獻,在于從動態區位條件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并說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而發展了以新技術為特征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演進,比較優勢是一個動態轉移的過程;隨著這種演進,貿易格局和產品流向將發生逆向變化;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條件,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一定生命周期階段上的產品,然后通過交換獲取利益。這在相當程度上為投資企業進行區位和市場選擇提供了分析框架。
生命周期理論對于初次進行國外投資,特別是主要涉及最終產品市場的企業比較適用。對于已經建成的國外企業實行國際生產和投資的全球戰略行為,則不具備強大的說明力。總之,世界經濟發展至今,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日益顯示出其局限性,最為典型的是它無法解釋如石油生產部門等非標準化產業的對外投資。不僅如此,國際投資格局也并非如弗農認為的只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投資,而更多的是表現為發達國家之間的雙向投資。特別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樣,當前沒有什么企業是按產品生命周期模式來進行國際生產和直接投資的,它們完全可以在新產品時期組織國外生產,甚至通過其子公司在東道國研制開發新產品。
(二)廠商壟斷優勢理論
廠商壟斷優勢理論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海默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后來被金德爾伯格予以發展和完善。壟斷優勢理論的核心是市場不完善性。
海默認為,以不完全競爭為前提的市場不完善性為國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前提,這種不完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即有少數賣主或買主能夠憑借控制產量或購買量來影響市場價格的決定;二是由規模經濟引起的市場不完全;三是由于政府的介入而產生某些市場障礙;四是由關稅引起的市場不完全。
海默認為,在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國外直接投資企業對投資經營過程的控制不僅是出于經營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為寡占競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海默將國外直接投資企業看作是壟斷者或寡占者,指出對外直接投資是在廠商具有壟斷或寡占優勢的條件下形成的。①
以市場不完善為核心的廠商壟斷優勢理論,不僅可以解釋發達國家企業在國外的水平式對外投資,即在各國設廠生產同樣的產品,而且可以解釋垂直式對外投資,即把一種產品生產的不同工序分布到多國進行,如在石油工業中,少數跨國公司在長期內支配著世界石油市場,就是典型的垂直式對外投資。
(三)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巴克萊和卡森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后來經濟學家羅格曼和吉狄等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該理論。
內部化是指在企業內部建立市場的過程中,以企業的內部市場替代外部市場,從而解決市場不完整而帶來的供需交換不能保證進行的問題。該理論首先指出市場的不完整性是市場內部化的原因,并認為決定市場內部化有四個主要因素,即,產業特定因素、區域因素、國別因素和企業因素。區域因素和國別因素決定投資的方向,即投資的地理分布。產業特定因素和企業因素是投資的前提條件。
內部化理論探討的主要是中間產品市場,而不是最終產品市場;重點研究的是廠商擴大直接投資的動機,而不是如何利用外部市場。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可以取得內部化優勢,并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提出了一種綜合性的解釋,但是它沒有能夠考慮到世界經濟現實結構中制約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眾多因素,尤其是非生產要素或經濟要素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發展的影響。
(四)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鄧寧于1977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繼承了海默為代表的壟斷優勢論,吸收了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優勢說,借用了俄林的區位優勢理論研究方法。鄧寧在《國際生產與跨國公司》一書中,將上述優勢命名為“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認為企業只有在同時具備這三種優勢的情況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才會發生。
“所有權特定優勢”,是指企業擁有或掌握某種財產權和無形資產的優勢,即一國企業擁有或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包括對無形資產的獨占和企業經濟規模兩方面所產生的優勢,或泛指任何能夠不斷帶來未來收益的東西。“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有能力將所有權優勢在企業內部配置、轉讓和有效利用。“區位特定優勢”是指特定國家或地區存在的阻礙出口而不得不選擇直接投資,或者選擇直接投資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種因素。“所有權特定優勢”和 “內部化優勢”是決定企業是否對外投資的因素,即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力,它們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發展得以具備;“區位特定優勢”則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引力,它是一個動態的外生變量,只能通過投資主體在外界尋求,無法通過企業自身來創造。
鄧寧的折衷理論雖然選取了以往各種理論中重合采用的三個最關鍵的解釋變量,并且注重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彌補以往一些理論的片面性缺陷,但它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使用權之不能成為一種能夠解釋所有類型直接投資的一般理論。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鄧寧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該理論,特別是國外直接投資的“企業選擇”基準,即將“區位選擇”納入國外直接投資的理論體系中,認為只有國外優勢較大時,企業才有可能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特別是,鄧寧于1998年總結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際直接投資區位理論發展的新趨勢。一是國際直接投資趨向于進入那些法律制度比較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國家和地區,趨向于進入那些擁有較多智力資本和高素質人才的國家和地區;二是國際直接投資往往尋找那些能強化或補充其核心能力的國家和地區;三是國際直接投資區位流向的決定因素的綜合性。①
總之,鄧寧提出的東道國區位因素對國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成為20世紀后期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些理論分別以東道國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狀況、市場規模、產業結構與分布、金融制度等經濟因素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作為變量來檢驗其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相關性,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地理分布有較強的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