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文綜述的基本寫作要求
文獻綜述簡稱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通過分析,閱讀,整理,提煉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或建議,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文獻綜述特征:
1.一般字數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以評述為主,不可羅列文獻;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題目、作者、摘要、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語和參考文獻等幾個部分;
4.中文參考15-20篇,英文參考20篇左右,文獻要新,50%-80%最好為3年內的文獻
5.如果文獻綜述是為開題報告作準備,整篇文章建議為漏斗狀結構,即“有什么研究進展,問題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范文:
摘要Web1.0主要解決了用戶對于信息的需求,Web2.0主要解決了在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參與、互動的需求, Web3.0則主要解決用戶對機器理解、信息集成和語義服務的需求,Web技術從Web1.0發展到Web3.0,使用戶得到了更好的服務。文章對Web1.0、Web2.0和Web3.0的發展、特征、應用進行了綜述,并對Web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Web技術;Web1.0;Web2.0;Web3.0
引言
Web技術可以提供一個可以突破時空局限、交流各種信息的互動平臺,使得用戶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通過網絡充分共享全社會的智慧。在Web1.0時代,網站提供的信息只能閱讀,不能添加或修改,作用相當于圖書館;Web2.0的本質是互動,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信息,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它進行交流,更多地參與信息產品的創造、傳播和分享;Web3.0先進的技術和獨特的信息服務方式,為更好地實現個性化信息服務提供了新的機遇[1]。
一、Web 1.0
最早的網絡構想來源于1980年由Tim Berners-Lee構建的ENQUIRE項目,這是一個超文本在線編輯數據庫,盡管看上去與現在使用的互聯網不太一樣,但是在許多核心思想上卻是一致的。Web 1.0時代開始于1994年,其主要特征是大量使用靜態的HTML網頁來發布信息,并開始使用瀏覽器來獲取信息,這個時候主要是單向的信息傳遞。通過Web萬維網,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地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任意鏈接。
Web1.0的本質是聚合、聯合、搜索,其聚合的對象是巨量、無序的網絡信息。Web1.0只解決了人對信息搜索、聚合的需求,而沒有解決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和參與的需求,所以Web2.0應運而生[2]。
二、Web2.0
2.1Web2.0簡介
Web 2.0始于2004年3月O’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國際公司的一次頭腦風暴會議。Tim O’Reilly在發表的“What Is Web2.0”一文中概括了Web2.0的概念,并給出了描述Web2.0的框圖——Web2.0 MemeMap,該文成為Web2.0研究的經典文章。此后關于Web2.0的相關研究與應用迅速發展,Web2.0的理念與相關技術日益成熟和發展,推動了Internet的變革與應用的創新[3]。在Web2.0中,軟件被當成一種服務,Internet從一系列網站演化成一個成熟的為最終用戶提供網絡應用的服務平臺,強調用戶的參與、在線的網絡協作、數據儲存的網絡化、社會關系網絡、RSS應用以及文件的共享等成為了Web2.0發展的主要支撐和表現。Web2.0模式大大激發了創造和創新的積極性,使Internet重新變得生機勃勃[4]。
2.2Web2.0的特點
Web2.0是區別于Web1.0的一種新型Internet應用。Web1.0的主要特點在于用戶通過瀏覽器獲取信息,用戶是網絡信息的使用者;而Web2.0更注重用戶的交互性,用戶不僅是網站使用者和信息接受者,更重要的是能參與其中,成為信息內容的制造者。在Web2.0時代,用戶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消費,開始擁有了信息生產者的權利。用戶在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行為,展現自我信息和觀點的同時,也無形中影響了社會信息傳播和輿論導向[5]。
Web2.0的本質特征是參與、展示和信息互動,它的出現彌補了Web1.0的不足。如果說Web1.0主要解決的是人對于信息的需求,那么Web2.0主要解決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參與、互動的需求。
2.3 Web2.0的典型應用
Web2.0的典型應用包括Blog、Wiki、RSS、Tag、SNS、P2P、IM等[6]。
⑴Blog(博客)。Blog是一個易于使用的網站,用戶可以在其中自由發布信息、與他人交流以及從事其他活動。Blog能讓個人在Web上表達自己的心聲,獲得志同道合者的反饋并與其交流。Blog的寫作者既是檔案的創作人,也是檔案的管理人。Blog的出現成為網絡世界的革命,它極大地降低了建站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使每一個Internet用戶都能方便快速地建立屬于自己的網上空間,滿足了用戶由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轉變的需要。特別是目前流行的微博(MicroBlog),成為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2012年1月,據CNNIC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7]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的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微博用一年時間發展成為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Internet應用。
⑵Wiki(百科全書)。W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Wiki系統屬于一種人類知識的網絡系統,網民可以方便地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操作;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后,Wiki的作者構成了一個群體,Wiki系統為這個群體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他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網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⑶RSS(站點摘要)。RSS是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用戶可以通過RSS訂閱Blog的文章,也可以從相關站點訂閱各種新聞。對用戶來說,RSS訂閱沒有廣告或者圖片來影響標題或者文章概要的閱讀,同時RSS閱讀器會自動更新你定制的網站內容,保持新聞的及時性。用戶可以定制多個RSS摘要,從多個來源搜集新聞整合到單個數據流中;對于網站來說,通過RSS擴大了網站內容的傳播面,也增加了網站的訪問量,因為訪問者調閱的RSS文件和瀏覽的網頁,都是從網站服務器上下載的。RSS的出現是Internet時代信息爆炸的必然產物,它能幫助忙碌的現代人在海量的信息中,獲得自己關心的新聞和觀點。目前,RSS已被廣泛地應用于Blog,WiKi和網上新聞頻道等。
⑷Tag(標簽)。是一種更加靈活、有趣的日志分類方式。我們可以為每篇日志添加一個或多個Tag,可以看到Blog空間上所有具有相同Tag的日志,并由此建立起與其他用戶更多的聯系和溝通。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顯示和突出搜尋的重點關鍵詞或者詞條,以便更好地索引和指導用戶瀏覽和索引。Tag體現出群體的力量,它增強了日志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讓Internet用戶看到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個關聯度更大的Blog空間,一個實時播報熱點事件的新聞臺,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網絡體驗。
⑸SNS(社會網絡)。SNS的理論依據是六度分隔理論。通過Internet的方式,可以將人際關系網的資源完全挖掘出來。在SNS的幫助下,可以輕松認識“朋友的朋友”,通過認識的人找到需要的人,擴展自己的人脈,還可以更科學地管理人際網絡資源,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目前世界知名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有Facebook,Myspace,Twitter,Google orkut等,在中國有人人網、開心網、騰訊朋友等。
⑹P2P(對等網絡)。P2P可以理解為伙伴對伙伴、點對點的意思,是讓所有的客戶端都能提供資源,包括帶寬,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因此,當有節點加入且對系統請求增多,整個系統的容量也增大。
⑺IM(即時通訊)。IM軟件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軟件。聊天一直是網民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網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經從初期的聊天室、論壇變為以MSN、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即時聊天已經突破了作為技術工具的極限,被認為是現代交流方式的象征,并構建起一種新的社會關系。
三、Web 3.0
3.1Web3.0簡介
Web3.0是Internet發展的必然趨勢,是Web2.0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Web3.0在Web 2.0的基礎上,將雜亂的微內容進行最小單位的繼續拆分,同時進行詞義標準化、結構化,實現微信息之間的互動和微內容間基于語義的鏈接。Web3.0能夠進一步深度挖掘信息并使其直接從底層數據庫進行互通。并把散布在Internet上的各種信息點以及用戶的需求點聚合和對接起來,通過在網頁上添加元數據,使機器能夠理解網頁內容,從而提供基于語義的檢索與匹配,使用戶的檢索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8]。
對Web3.0的定義是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互,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使用;用戶在Internet上擁有直接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瀏覽器即可以實現復雜的系統程序才具有的功能。Web3.0瀏覽器會把網絡當成一個可以滿足任何查詢需求的大型信息庫。Web3.0的本質是深度參與、生命體驗以及體現網民參與的價值。
3.2Web3.0的技術特性
⑴智能化及個性化搜索引擎。為用戶營造個性化的信息空間,是未來搜索引擎應該追求的方向,包括如何表達信息需求,如何改變瀏覽搜索結構,如何針對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建立模型等。Web1.0中用戶的被動角色以及在Web2.0中用戶的有限參與必須得到改變,因為網絡看起來是供給者的網絡,但實際上應該是消費者的網絡。
⑵數據的自由整合與有效聚合。只有克服數據信息的不兼容性,才能實現自由整合與有效聚合。任何一個用戶通過一臺連接網絡的計算機,就應該能獲取到他在技術可能下所可以獲取的信息,這符合用戶瀏覽網絡的根本目的。也只有這樣,網絡提供者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益。
⑶適合多種終端平臺,實現信息服務的普適性。方便地獲取信息就應該讓用戶可以離開電腦屏幕,也就是說Web3.0應該實現不同終端之間的兼容。
3.3Web3.0與Web1.0、Web2.0的區別
Web3.0與Web1.0及Web2.0的區別可以概括如下[9]。
從用戶參與的角度來看:Web1.0特征是以靜態、單向閱讀為主,用戶僅是被動參與;Web2.0則是一種以分享特征的實時網絡,用戶可以實現互動參與,但這種互動仍然是有限度的;Web3.0則以網絡化和個性化為特征,可以提供更多人工智能服務,用戶可以實現實時參與。
從技術角度看:Web1.0依賴的是動態HTML和靜態HTML網頁技術;Web2.0則以Blog、TAG、SNS、RSS、Wiki、六度分隔、XML、AJAX等技術和理論為基礎;Web3.0的技術特點是綜合性的,語義Web、本體是實現Web3.0的關鍵技術。
從應用角度來看:傳統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等是Web1.0的代表;博客中國、校內網、Facebook、YouTube等是Web2.0的代表;iGoogle、闊地網絡等是Web3.0的代表。
四、Web技術展望
Web1.0主要解決的是人對于信息的需求,Web2.0主要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參與、互動的需求,而Web3.0主要解決機器理解、信息集成和語義服務的需求。萬維網從Web1.0到Web3.0,使萬維網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Web2.0的技術和服務在未來將是一種長期、普遍化的存在。應用程序Web化,軟件和服務都基于Web操作,這種趨勢將越來越明顯,Web2.0在繼續實現自身創新與提升的同時,與傳統Internet的各項應用也正加速融合,而隨著Web2.0的逐漸成熟、整合,最終必然向Web3.0方向發展。Web3.0的時代是讓Internet真正互聯起來,人與Internet的融合會更加和諧。
對于Web3.0的研究,我們認為今后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將會有更多的計算機科學、傳播學、情報學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和手段被引入Web3.0的研究。在研究對象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研究關注Web3.0的整體建設問題,將會有更多的研究關注Web3.0的具體技術實現。在應用研究方面將進一步深入,例如:如何建設標準化的、統一的電子商務平臺;在Web3.0背景下如何解決版權問題;如何改造現有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使之適應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理念等。相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新的信息服務形式的出現,未來的Internet必將是一個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設置、人性化的設計、友好的界面、簡單易用的信息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李超.Web3.0環境下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1(7):118-120
[2] 劉暢.“網人合一”:從Web1.0到Web3.0之路[J].河南社會科學,2008.16(2):137-140
[3] 王偉軍,孫晶.Web2.0的研究與應用綜述[J].情報科學,2007.25(12):1907-1912
[4] 李湘媛.Web3.0時代互聯網發展研究[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4(17):54-56
[5] 單成現.Web2.0時代SNS與國家安全問題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6:60-62
[6] 葉小路,鄒霞.Web2.0綜述及其發展趨勢展望[J].軟件導刊,2008.12:72-74
[7] 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2012-5)
[8] 熊回香,陳姍,許穎穎.基于Web3.0的個性化信息聯合技術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8):95-99
[9] 肖紅,童靜.Web3.0相關研究評述與展望[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23(7):59-61
拓展: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學生的基本要求
(1)樹立正確的態度,有信心和恒心
教師要引導學生高度重視,認真對待,樹立信心,積極投入。畢業論文不是學習的額外加碼,而是訓練和考核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為今后在工作崗位上能肩負重擔的一種準備。還要樹立求新的觀念,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力求畢業論文能反映符合時代要求的研究項目和應用項目。
同時,在思想上要有充分的準備。要樹立積極投入寫作的信心,克服畏難情緒,認識到初次寫作畢業論文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畢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鍛煉機會,并能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遇到問題和困難不氣餒,堅持把論文寫好、改好。
(2)周密計劃,合理安排
要根據學校制訂的畢業論文工作日程,參加畢業論文的各個訓練環節。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安排好確定主題、調查研究、擬定提綱、查閱資料、起草定稿、評審、答辯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計劃,做到環環相扣、密切相聯。
要處理好畢業論文寫作與其他事情的關系。學生在撰寫論文期間可能是在實習、忙于找工作或準備復習考研等,但完成好畢業論文是第一位的,不能輕率和懈怠,以保證畢業論文定稿、審改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3)端正學風,謙虛謹慎
培養和堅持優良的學風,嚴格遵守學校紀律和學術道德規范,要實事求是,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畢業論文中引用別人資料一定要說明出處。
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與學校教師和實習調研單位仍是教學關系,學生應虛心主動地接受學校和實習調研單位的導師的檢查指導,和別人討論問題一定要謙虛。
嚴禁弄虛作假、抄襲等不良行為,更不允許有別人代作,一經發現要受到嚴肅處理。
2.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
(1)應反映出作者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如果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知識面比較窄,就會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寫好畢業論文的一個前提。
(2)應反映出作者具有一定的獨立科學技術研究能力
對所研究的課題要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畢業論文要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具有獨立的科學研究的能力指的是多方面的,例如,假設你的畢業論文選題與別人一樣,但是大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切入點,不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獨立科研能力的表現。切入點不同,那么在闡述的過程中就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是說天下文章一大抄,人云亦云,拼湊出一篇論文出來就行,這樣的畢業論文是不能合格的。
(3)畢業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畢業論文要與社會、生產、科研實驗室建設的工作實際密切結合,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特別是工科類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應來自實際任務。
(4)畢業論文應選擇材料來開展研究
在選擇資料時,要注意資料的真實性、具體性、新穎性。在檢索和擁有充分材料的基礎上,要選擇材料來開展研究,并能獨立查閱文獻的正確翻譯外文資料,具有收集、加工各種信息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5)畢業論文應具有較高的規范性
往往有一些同學不重視畢業論文的規范性,這樣不利于嚴謹科學作風的養成,也會影響畢業論文的成績。要嚴格參照畢業論文撰寫規范來進行寫作,做到結構合理、條理清晰,要注意實驗數據的確切性,圖紙、圖表、書寫的規范性,上交的論文必須按照規定的格式打印。
【論文綜述的基本寫作要求】相關文章:
畢業論文文獻綜述的寫作要求07-25
畢業論文寫作基本要求09-26
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07-29
醫學論文寫作基本要求07-20
綜述格式寫作要求及范文11-17
醫學畢業論文寫作基本要求07-20
醫學文獻綜述的寫作要求07-31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寫作基本要求07-29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寫作的基本要求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