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作教學之人文教育探究教育論文
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寫作教學表面上看是訓練學生熟練地掌握運用書面語表情達意的能力,從這層意義來講,寫作是一種手段和工具。而在作文工具的背后,再現和表露的是學生的內心活動。作文的過程是學生塑造自己心靈的過程,也是學生學做人的過程。因此,寫作教學在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落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使學生在作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的人格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個人修養、健全的判斷能力和科學的價值取向等。
關鍵詞:寫作教學;人文精神;人文關懷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主要的弊病是忽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應落實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去。寫作作為高度綜合的語文教學活動,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在學生的作文中顯示學生內在的精神品質和獨特的個性差異,折射出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征。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掘各種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段,注重在作文教學中實施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把握和實施科學有效的作文教學。從細微之處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人文素質發展雙豐收。
一、寫作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相關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杰斯從全人教育的視角闡釋了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與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點研究讓學習者感知世界,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要求教育要回歸到人的發展的原點。羅杰斯強調應重視人的尊嚴、價值,主動發展人性,追求自我實現,主張人類具有實現自己的潛能的傾向性。
2、康布斯的學習理論
康布斯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出發,主張教育目的絕不只限于教學生知識或謀生的技能,更重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使他們能在知、情、意三方面均衡發展,從而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學生具有情緒、情操、態度、道德以及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需求。教育滿足了學生這些需求將有利于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他們獲得在生活方面律己、待人、處事所需要能力。語文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培養學生學會在團體生活中尊重別人,也能學會在個人生活中解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問題。
3、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的理論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生理需要是人類的第一層次需要。安全需要是人類的第二層次需要,社交需要是人類的第三層次需要。尊重需要是人類的第四層次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需要。馬斯洛認為各層次需要之間存在一些關系:這五種需要像梯一樣,從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馬斯洛指出,本能性的低層次需要是一般動物和人類所共有的,較高層次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在馬斯洛看來,越高層次的需要,越帶來人性的特征。
二、寫作教學中有效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在相關教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下,寫作教學中實施有效的人文教育是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培養,精神品質形成的重要一個環節。教學的過程要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因此,寫作教學中有效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十分重要。
1、關注社會生活,培養人文情感
人們常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的社會生活猶如一個萬花筒,一個對生活有著真切關注和思考的靈魂,其文章一定閃爍著睿智的光芒。許多學生的作文過多地把視線鎖定在學校和家庭的狹小空間內,難以投向沸騰的社會生活。而對人的終極關懷,對人的價值、命運、權利的思考是為文的要義,失去了這些,我們的作文就少了幾分動人心弦的力量。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社會生活。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關注時事動態。我們的生活瞬息萬變,每一個重大的社會轉折都透露出社會進程的焦灼和艱難,折射著世態百相的曲直方圓。其次,引導學生評論大眾話題,引發人文思考。教學中,經常引入一些熱門話題,讓學生評論思考,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探索精神。
2、閱讀名著名篇,吸納人文精華
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未來給學生提供一種未來安身立命的東西,他們必須學會從人類已有文化精華中去吸取培養自己人格與靈魂的豐富養料。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間真情,沉淀了歷史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素材。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人文精神。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等等。學生在大量搜集和閱讀的過程中,既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文化底蘊,又陶冶了情操,升華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語文教師有責任在培養學生各項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指導學生在經典名著中不斷汲取營養,尋求自己的精神依托,在文學的永久魅力中構筑永恒的精神家園。
3、開展社會實踐,體察人文精神
教師要善于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為了不讓學生在作文時陷入“無病呻吟”的誤區,舉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實踐活動,即通過學生實踐來進行寫作訓練,給學生提供大的寫作舞臺和空間。我們的實踐作文正是讓學生高度張揚個性--思想的個性、情感的個性、體驗的個性、語言的個性,在實踐活動中用心觀察、用心感受,體味、感悟細微之處的真善美。大凡優秀的文章,都是對真、善、美追求的一種文字表達,是人的思想的外衣。要真正寫好文章,沒有一個切身體察的真實過程是辦不到的。如組織學生到社區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到名勝古跡去覽勝、寫生,到歷史博物館去參觀。
4、寫好作文評語,體現人文關懷
寫作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不僅僅是寫作之前的種種人文思想熏陶和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寫作之后對學生的人文關注。作文評語是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的有效的途徑之一,是師生間重要的互相反饋途徑。教師批改作文的過程同時也是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過程,教師可以憑借評語來幫助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通過充滿鼓勵與期望的評語,使學生體會到老師良苦的用心和熱切的期望。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感到老師時刻都在身邊溫暖著自己。使學生更熱愛作文、熱愛老師、熱愛這份師生間的情懷,這既是師生交流中人文關懷的自然效果,也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追求的人文教育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巢宗棋,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巢宗棋,雷實,陸志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4.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探索》,首都師范出版社,2000年12月。
5.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寫作教學之人文教育探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論文寫作體會07-23
應用文寫作網絡化教學探究論文08-20
教育論文寫作09-26
淺談教育論文的寫作07-29
教育教學論文寫作方法及模板07-16
教育教學論文寫作方法解析07-29
探究通才特色教育日常教學管理的探索論文07-17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探究的論文07-27
撰寫教育論文的寫作步驟08-09
漫談教育論文的寫作介紹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