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

時間:2022-07-15 20:02:32 論文提綱 我要投稿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范文一:

  《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研究》

  摘要: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子商務獲得了巨大發展,同時,零售業作為直接與消費者交易的行業有連鎖發展的趨勢,而且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連鎖企業經營的優勢不在于數量的多少,而是企業本身是否實現了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管理體系是否完善。電子商務的應用對于提高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當前應用電子商務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改進實施策略,使電子商務在我國連鎖零售企業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闡述了研究背景和現狀;論述了電子商務在國外連鎖零售企業應用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電子商務在國外連鎖零售企業中的應用,論述了我國電子商務在連鎖零售企業應用中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建立了電子商務應用效果評價模型,最后列舉了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實例,并進行定量分析。

  關鍵詞:連鎖零售企業 電子商務 物流配送 效果評價模型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狀

  第二章 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概述及應用現狀

  2.1 電子商務及連鎖零售簡介

  2.2 電子商務與連鎖零售企業的關系

  2.2.1 傳統零售業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2.2.2 現代零售業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2.3 國內外連鎖零售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現狀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范文二:

  題目: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目錄

  第一章 選題背景和意義 1

  第一節 選題背景 1

  第二節 問題的提出 2

  第三節 研究意義 3

  第二章 文獻綜述 4

  第一節 電子商務研究綜述 4

  第二節 物流配送系統 5

  第三節 我國電子商務配送發展現狀 10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

  第一節 研究思路 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章 論文的章節結構 15

  第五章 擬定創新點及難點 17

  第一節 擬定創新點 17

  第二節 可能存在的難點 18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8

  第一章 選題背景和意義

  第一節 選題背景

  以網絡為中心的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正成為21世紀商業和貿易的核心動力。電子商務是以電子為手段,商務為主體,將傳統的銷售渠道、購物渠道移植到互聯網上來,打破國家與地區有形和無形的壁壘;使生產企業達到全球化、網絡化、無形化、個性化。電子數據交換替代傳統的直接貿易方式,通過網上的電子轉賬系統的電子網絡來進行資金的支付、劃撥和結算。電子商務可以大大減少商務旅行及購物活動給人們帶來的諸多限制,令大規模商品市場個人化,從而營造面向全球的網上商貿環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電子商務是對人類社會經濟交易模式的重大革新,是未來人類商務貿易活動的中心。

  然而,也有諸多因素阻礙我國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其中既包括觀念方面的問題,也包括電子商務的網絡基礎、技術問題以及法制建設等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配送系統的建立即物流業的發展。可以說,落后的物流業是制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問題。尤其是面對終端客戶的物流方面,商品定購的隨機性和分散性往往會導致配送的批量小、配送的頻率高,容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加大和物流服務水平的降低。無論是在服務水平、運作效率、可靠性、穩定性還是成本控制方面,都對配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2C和C2C物流能否以低成本、高效率、快響應、少錯發率地實現物流的配送是電子商務能否順利進行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設計和運作一個效率效益兼而有之的配送體系就成為面向終端客戶電子商務生存與發展關鍵的一環。

  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物流業起步晚、水平低,在引進電子商務時,并不具備能夠支持電子商務活動的現代化物流水平。同時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物流和配送的發展:首先是中國企業對物流和配送缺乏正確和充分的認識。雖然我國對物流和配送的研究也開始有近20年了,學術界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對物流和配送有較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對物流理論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和深入。就全社會而言,特別是企業,對物流和配送的認識還非常模糊,有待于進一步消化和吸收。

  其次是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從國外物流和配送的發展經驗來看,企業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從業人員應當具有一定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為此,國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訓非常發達,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訓系統。相比較而言,我國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還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設物流專業和課程的僅有10所左右,僅占中國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層次教育剛剛開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遠未開始;職業教育更加貧乏,通過委托培訓方式培訓員工的企業也不多見。據北京一家專門為外國企業服務的獵頭公司介紹,一些外國公司或者所屬合資企業對物流經理的需求近年來開始增加,北京市場上基本符合企業要求的物流經理人選非常少。

  再次是物流和配送發展所需的制度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物流與配送發展所需的制度環境方面,也就是企業開展正常經營活動的制度環境或市場環境,主要是指融資制度、產權轉讓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場準入或退出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還遠遠不能適應企業經營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企業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時,必然要涉及到各種物流資源在企業內部和企業與市場之間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業根據經濟合理原則對物流資源的再配置就會受到阻礙。因此,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也是物流和配送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對于電子商務而言,現今物流企業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新技術、新裝備應用相對較少。許多電子商務物流企業對現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認識不夠,設施陳舊,物流管理的電子化程度還較低,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的要求。另外商業環境相對落后,造成電子商務物流服務需求不足,而且專業化服務程度低。我國企業中自營物流的占大多數,導致專業的物流代理服務得不到充分利用。大批功能單一的貨代企業服務范圍窄,橫向聯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服務,無法滿足客戶在時間性和服務質量方面的要求。

  如何選擇物流系統模式,如何對電子商務物流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率、低成本運行的物流體系來保證電子商務的通暢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第二節 問題的提出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相對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呈現一種跳躍式的發展態勢,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我國電子商務己從起步階段迅速進入實施階段,企業各界對其高度關注。隨著電子商務環境的改善以及電子商務所具備的巨大優勢,電子商務受到了政府、企業界的高度重視,紛紛以不同的形式介入電子商務活動中,使電子商務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

  盡管我國電子商務在安全瓶頸和支付瓶頸上取得了突破,但要完成整個交易過程,將信息變成錢,就必須涉及到物流配送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不斷推廣。和發展物流配送的重要性和對電子商務活動的影響日趨明顯,尤其是對主要由技術推動而形成的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更為重要。令人遺憾的是盡管電子商務已經發展到第四階段:E-MAIL階段、WEB SITE階段、網上交易在線銷售階段、電子商務聯盟或行業電子商務階段,電子化的對象仍舊是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往往也局限于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的電子化與數字化,而忽視了物流的電子化過程。導致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現狀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經營者重電子,輕商務。中國的電子商務在發展之初就帶有濃濃的技術傾向,“重技術,輕效益”的現象比比皆是。其表現形式為重視商流而輕視物流重視信息網的建設而輕視物流網絡的建設。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電子商務是由IT行業推動而形成,這些原來與實物產品營銷幾乎無關的IT電信行業的企業缺乏起碼的企業市場營銷模式和組織機構,具有技術為上的特點。這也難怪,看看著名的中國網絡企業新浪、搜狐、網易、瀛海威等,其創始人無一不是技術出身,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和市場營銷理論。他們以技術至上,片面強調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特殊性和神奇的力量,一味追求風險投資融資上市,試圖創造一夜暴富的神話,而沒有考慮企業的真正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贏利模式。要將產品或服務通過市場營銷與顧客交換來換取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收入和利潤,因此可以說管理理論和市場營銷理論的貧乏導致其商業模式停留在對傳統商業模式和國外電子商務模式簡單地移植和模仿上,缺乏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創新。

  2. 由于經營觀念上的原因,導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忽視了對物流電子化的研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配送體系。

  3. 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仍舊依賴于傳統的物流網絡,傳統物流的觀念、體制及技術對現代物流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力,主要表現為物流基礎設施不配套;忽視了對物流配送過程中的自動化﹑機械化裝卸工具等設施的投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綜合性的物流配送人才。

  4. 綜合物流代理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滯后。第三方物流隨著物流業發展而發展,是物流專業化的重要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程度反映和體現一個國家物流業發展的整體水平。目前我國這方面存在許多空白,而西方國家的物流業表明:獨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會物流業的50%時,物流產業才會形成。

  綜上,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中國的物流系統的配送能力的提升問題成為了當務之急。

  第三節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研究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有利于提供快捷、準確、便宜的配送服務,從而推動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系統向更高級發展;配送是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原因,研究解決電子商務配送現實問題的對策,有利于擴大電子商務的市場范圍,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目前,國內外對物流和物流管理的研究已相當廣泛,并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然而,對電子商務環境下面對終端客戶的物流配送研究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信息網絡經濟時代,對其開展研究己勢在必行。本文在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理論的發展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產生社會價值,本文以實際應用為著眼點,理論聯系實際,討論過程中始終貫穿了將電子商務理論合理應用于實踐的指導思想,對電子商務理論的應用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

  (2)文中對于B2C以及C2C電子商務模式在企業的應用方面進行了探討,通過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分析B2C以及C2C電子商務模式下的物流配送系統的不足,并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探索方向。

  (3)通過實例個案入手,研究了不同的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系統的優化過程,該過程對于其它類似企業也有著適用性。因此,本文的研究過程和結論對于同類中小企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電子商務研究綜述

  電子商務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國。作為電子商務前身的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的產生就是為了簡化訂單的處理過程,從而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電子商務的提出也是為了解決繁瑣的信息流、商流和資金流的處理對現代化物流過程的緩滯,從而進一步提高現代化的物流速度。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開始應用以來,有關電子商務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多,目前國際上關于電子商務理論的研究的發展趨勢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早期研究:香港理工大學的Ngai和Wat[1~3]對1993-1999年間9本電子商務及信息系統類期刊的275篇關于電子商務的文章進行歸納后得出:當時人們關注電子商務發展和應用有關的技術、應用、保障與技術支持等問題。

  2.中期研究:2001年,Robert J.Kauffman[1~2]和Eric A.Walden[2]在總結1996-2001年間的相關文獻,提出了考夫曼-沃爾頓分析框架:認為當時電子商務的研究重點在技術、商業流程、產品、市場和相關宏觀經濟理論五個層次,并進一步探討了各層次應包含的內容。

  3.當前研究:2006年,E Turban,D King等[4]基于1999-2005年間的26種學術期刊上關于電子商務研究的文章提出:電子商務包含技術層面、社會與環境層面和市場與經濟層面三個層面。

  從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看,早期的電子商務研究是探討電子商務的基礎問題,以及如何將電子和網絡技術應用于企業,優化企業的內部管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電子網絡技術應用于經營活動,因此,對電子商務的研究己經不僅僅局限在電子商務的技術層面,開始探討電子商務活動的規范問題,所研究的范圍既涉及到電子商務的理論基礎和應用領域,也涉及到了電子商務的外部環境包括政府管理。目前的電子商務已經形成一定的流程和商業模式如B2B、 B2C、C2C、B2B2C,相應的,研究的內容也更加深入具體,開始探討技術層面中電子商務安全、電子商務支付、內容管理和網站開發等具體內容,以完善和優化相關的流程和商業模式[11]。

  第二節 物流配送系統

  物流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1905年美國少校Chauncey B. Bake[1][18]:從軍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Logistics的物流概念;然而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早的物流概念是從市場分銷角度提出的,1915 年,營銷學家Aich W. Shaw[1~2]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書中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譯成漢語是“實體分配”或“貨物配送”。

  隨著物流配送實踐的發展,國外物流理論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物流顧客管理、整體物流配送系統管理、物流配送網絡優化、物流信息系統開發、電子商務在物流配送中的影響和應用等方面,這些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物流顧客管理方面

  LaLonde and Zinszer(1976) [18],Sterling and Lambert(1987) [18],主要研究了影響物流服務的因素,盡管各自對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持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認為良好的物流顧客服務將會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Janne Huiskonen (1995) [28],在以上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物流顧客服務水平對顧客滿意起著重要作用,提出經濟因素、環境因素、商品特性等因素影響著物流顧客服務水準和顧客滿意度,并將質量因素分類法運用到物流顧客服務戰略計劃制定中。

  ElliotRabinovich,Joseph P. Bailey(2004) [28~29],研究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服務水平,建立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服務模型,指出影響服務水平高低的因素包括服務價格、交易水平等。

  (2) 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研究

  一部分學者從資源的角度理解物流能力,認為物流能力產生的根源來自于對資源的擁有和控制。如Daughery(1995)[28]就認為,企業的物流能力是企業資源的一部分;Amit(1993)[1][29]則指出,企業的物流能力是利用物流資源達到預定結果的能力。

  一部分學者從提供服務的角度理解物流能力,認為物流能力體現為對于服務需求的滿足,因而更多的體現為一種服務能力。如Bowersox(1999) [29]指出,物流服務能力廣義上是指物流企業所能滿足客戶的物流及其相關需求的能力,狹義上則指物流企業所具有的以盡可能低的總成本,向客戶提供有競爭優勢的物流服務的一種相對評估,它通過一系列的物流功能活動來實現的。譚清美(2003)[31]認為物流能力就是物流供給主體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張新安(2003)[32]將物流服務能力定義為物流企業開發和提供滿足顧客期望的物流服務產品的能力。Lai(2004)[33]認為物流服務能力是物流企業創造和利用資源,滿足客戶物流需求,以達到更好的服務績效的能力。

  更多的學者則綜合考慮了物流能力形成的各個方面,提出更為完整的物流能力定義。汪鳴(2002)[34]從企業物流的角度考慮,認為物流能力通常是指開展物流活動或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在實現創造顧客價值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對物流的計劃、控制及過程實施的能力,它既包含了物流設施設備生產能力等靜態能力,也包含了管理與經營物流的動態能力,以及企業對上述二者協調運作的綜合控制能力。

  姜繼鋒(2005)[35]基于對物流企業的研究界定物流能力,認為物流能力是指物流服務提供商利用所擁有和所控制的資源滿足客戶物流及相關需求的能力。

  馬士華(2005)[36]指出,所謂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統,從接受客戶需求、處理訂單、分揀貨物、運輸到交付給客戶的全過程中,在響應速度、物流成本、訂單完成準時性和訂單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它包含廣義和狹義的理解:狹義的物流能力(capacity)是一種靜態的物流能力,指在一定技術組織條件下和在一定時期內,系統全部物流固定資產所能加工處理的某種原材料或產品的最大數量,或提供某種物流服務的最大數量;而廣義的物流能力 (capability)則是一種物流運作能力或動態的物流能力,這種能力包含了經營行為和管理過程,是物流職能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從而體現為一種經營職能能力。

  事實上,由于物流配送系統屬于生產服務系統的大范疇,因而可以借用對生產服務能力的定義對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進行一般性界定,即物流配送系統輸入的資源,在一定的時間內,并在先進合理的技術組織條件下,所能實現的最大物流服務需求。整理上述研究成果對于物流能力的界定可以看到,雖然眾多學者對物流能力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其內容都沒有脫離這一基本思想,只是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從不同的側重點給出不同的理解。

  (3) 配送系統柔性研究

  什么是物流柔性能力,這是物流系統柔性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常見的思路來自于對物流系統績效的考慮,認為柔性是系統在變化條件下保持績效的有力武器,由于物流系統通常處于一種變化和不確定的狀態,增加柔性就被認為是提高系統響應變化的戰略,或者說是物流系統可靠性的表現(Logistics Dependability),這一點與對一般柔性的認識并無二致。Jensen(1997)在定義組織內部物流柔性(Inter- Organizational Logistics Flexibility)時,就基于系統績效的考慮,認為物流柔性的大小取決于對物流的計劃和執行的可選擇程度。

  另一種思路來自基于時間的戰略(Time-Based Strategies)角度,更多的將柔性考慮為物流系統實現面向客戶服務的一種反應能力,認為物流系統的柔性能力體現在通過快速響應,最小變動,面向客戶,提高物流系統的作業可靠性和客戶服務水平,而其主要的兩種表現形式就是延遲與集運。

  配送系統是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具體來說可分為:

  1)硬系統:主要是倉儲子系統和運輸子系統。

  2)軟系統:訂單管理子系統,出入庫子系統,采購/補貨子系統,庫存管理子系統,配載/運輸調度子系統等。

  從總體上看配送系統的基本職能由備貨、理貨和送貨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其中每個環節又由若干具體的功能組成。

  1)備貨:備貨是指準備貨物的系列活動,它是決定配送系統效益的關鍵環節。若備貨不及時或不合理,會導致系統成本上升、反應遲緩、不能及時交付等一系列問題。一般來說,備貨主要由訂貨、進貨、集貨、驗貨、結算、收貨和儲存構成。

  2)理貨:理貨是配送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配送區別與一般送貨的重要標志。理貨包括貨物分揀、配貨和包裝等活動。

  3)送貨:送貨是配送活動的核心,也是備貨和理貨工序的延伸。由于配送中的貨物要面對眾多客戶,而且運動是多方向的,因此對送貨過程中的運輸方式、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的選擇是配送合理化的關鍵環節。

  配送系統必須具有以下柔性:

  數量柔性:配送系統能夠在不導致高的轉換成本或大的性能變化的情況下所能提供的總輸出水平的改變程度和波動程度;庫存柔性:配送系統能夠在不導致高的轉換成本或大的性能變化的情況下所能提供的庫存的品種和數量的改變水平;運輸柔性:配送系統對客戶要求的運輸方式和運輸批量、運輸路徑的改變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交付柔性:配送系統對客戶要求的交付提前期、交付方式和交付可靠性的改變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配貨柔性:配送系統對客戶要求的不同貨物的數量、品種組合的變化進行高效的揀選、組配的能力;包裝柔性:配送系統對客戶要求的包裝方式、包裝材料的變化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擴張柔性:配送系統能夠在不導致高的轉換成本或大的性能變化的情況下擴展系統資源的能力;人力資源柔性:配送系統的員工適應不同的工作任務的能力;計劃與控制柔性:配送系統采取多種計劃和控制方式、頻率的能力;組織柔性:配送系統的組織以更主動和積極的方式對組織進行變革以對外部環境變化和競爭做出反應的能力;供應柔性:配送系統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是否能夠應對外部需求的劇烈波動;市場營銷柔性:配送系統在外部需求發生變化時對客戶的開發和拓展能力。

  對于配送系統而言,要建立具有柔性的配送系統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系統內部構建和改善系統內部的子系統的柔性,從而使整個系統具備一定的柔性以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從系統外部著手,謀求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良好的組織關系和建立柔性的企業動態聯盟等虛擬組織。具體而言,可以如下方式進行:

  1. 架構提高企業柔性的基礎平臺,提高配送系統的資源[28]

  柔性在配送系統中的各種資源包括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等是承擔所有的物流配送需求的物質實體,使用各種柔性的資源也必然促使配送系統整體的柔性得以加強并降低柔性成本。配送系統的各種硬件如倉庫、貨架、搬運設備、運輸車輛等是配送系統的核心資源。提高這些資源的柔性是配送系統柔性的基礎,具體方式有:采用通用化而非專有設備、設施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范圍,從而增加系統的柔性;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可以提高系統的反應速度,進而增加系統的柔性。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建立學習型組織,培養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可以使每位員工都成為具備多種技能的多面手,從而在面對系統外部環境變化時能夠從容應對,大幅增加系統的柔性。

  2. 把握各柔性、各要素之間相互替代、相互促進的基本規律,提高系統內部的協調柔性配送系統柔性[29]

  柔性的基本要素之間可互相替代和相互推進是柔性作用的表現形式之一。首先,由于各柔性之間可以相互替代、轉化,系統可以調節某些柔性,取長補短,使企業表現出整體的最大柔性。增加或減少任一柔性的系統,實際上是在進行基本要素之間的替代和轉換。

  國內有學者綜[37~44]合了兩種思路提出,物流系統柔性是指在系統內外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采用合適的運輸方式、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收集和配送合適的產品或資源以及服務,以滿足顧客或合作伙伴需要的應變能力。與此相類似,有人專門針對配送系統認為,配送系統的柔性可以理解為在不顯著增加系統總成本和降低系統效率的前提下,配送系統對環境變化快速而經濟有效的反應。

  第三節 我國電子商務配送發展現狀

  我國零售電子商務企業之間、配送企業之間以及零售電子商務與配送企業之間缺少業務合作,相互分離、相互競爭,使得物流配送的資源利用不合理,貨物從配送起點到配送終點的流程得不到優化,無法有效降低配送成本和提高配送效益。

  1. 配送快速響應能力差

  楊熙亮在其著作闡述中表明[10],目前零售電子商務企業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配送快速反應的需求,許多網上購物網站或網店都無法做出當天受單,貨物當天送到的承諾。這與購買日用品的消費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時目前我國零售電子商務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貨物查詢系統,對貨物出庫后的狀態只能了解到“己發貨”的信息,至于發到哪,何時能收到等等進一步的詳細信息則無法得知。因此很難做到在消費者要求的時間內將準確的商品送到其手上。在李智勇的論述調查中表明[12],當售出的產品存在問題需要退貨時,消費者也很難從零售電子商務企業或者網上購物商店上得到滿意的退貨指示,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影響零售電子商務的業務及形象。

  2. 配送質量低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的研究報告表明[4],我國零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準確率低,約為80%,距發達國家的98%有很大差距。現有的配送體系基本局限在各大城市,對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顯得力不從心,配送服務的區域有限。另外,零售電子商務配送的安全性低、貨損率高、配送不及時。電子商務的出現方便了終端消費者。他們只需要坐在家里,瀏覽網絡、搜索、查看、挑選就可以完成購物過程。但是,如果所購的產品遲遲不能送到,或者商家所送的產品已經損壞,消費者還會選擇網上購物嗎?物流配送的質量是零售電子商務中實現“以顧客為中心”理念的最終保證。缺少了高質量的配送,消費者必然會轉向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傳統零售方式。

  3.物流配送成本高

  在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課題組的研究中表明[25],相對于傳統零售業,零售電子商務的優勢是價格,消費者被網絡上零售的折扣價所吸引,進行網上購物。因此零售電子商務要使網絡購物總成本低于店面購物的成本,必須實現經濟的物流配送,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是物流配送實現增值。也就是說,要考慮配送成本與配送服務之間的二律背反問題,既要考慮低成本配送,也要考慮配送服務的質量。這就需要能夠針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給予不同費用的配送方法以供其選擇,從而保證配送服務的水平。

  針對上述缺陷,我國的學者也提出了眾多的模型來解決上述問題。目前,關于配送系統這方面的研究,己有許多成果。李嚴鋒(2008) [37]基于信息平臺支持的網絡配送系統的作用,從工作程序、結構功能和管理系統等方面探討網絡配送系統的構建。李軍等(2001) [38]采用SWOT分析方法進行企業配送模式戰略設計;討論了物流配送體系結構的拓撲結構、結點結構和信息結構設計方法,剖析了物流配送運作模式設計要點;提出了可視化物流配送車輛實時優化調度方法,建立了物流配送體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劉萍等(2002) [6]針對需求拖動式供應鏈中多供應商、多產品、多客戶分銷配送網絡的優化設計問題,在考慮需求分配的情況下,提出了分銷配送網絡體系的優化模型。黎青松等(2003) [8]提出分層規劃的思路和模型體系,較好地彌補了單一的選址模型無法反映配送網絡內部的分工,不能區別內部不同地區網絡個性的不足,使網絡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以及市場環境特性結合更為緊密。陳勇等(2004) [15]探討了基于Internet環境條件下物流網絡配送系統的研究與實現。劉立輝等(2005) [20]采用雙層規劃法,為現代物流配送系統中常見的多對一配送網絡建立了具有隨機需求的、多產品的庫存與運輸整合優化數學模型,并用改進啟發式算法詳細分析了這一模型的解法。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思路

  本文將要通過對大量電子商務與物流相關文獻的搜索和分析,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零售電子商務如何選擇物流模式來研究零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首先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電子商務物流范圍,分析了目前我國存在的零售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及其優劣勢,結合我國零售電子商務物流現狀,提出了零售電子商務物流模式選擇的評價方法,并通過案例進行驗證,最后對我國電子商務物流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第1部分:緒論。從國內外電子商務發展狀況著手,介紹了研究背景,闡述了電子商務物流模式選擇的現實意義,同時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國內電子商務物流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結構。

  第2部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現狀分析。界定本文研究的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范圍,對我國目前零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現狀進行了闡述;在分析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對我國電子商務物流模式選擇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述。

  第3部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分析。主要闡述電子商務的內涵與構成。

  第4部分: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特點以及問題分析,并尋求合適的方法來解決B2C配送系統的問題。

  第5部分:C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特點以及問題分析,并尋求合適的方法來解決C2C配送系統的問題。

  第六部分:實證分析,通過1號店和淘寶網配送系統的分析,分別驗證方案的有效性問題。

  第7部分:總結。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依據電子商務需求理論,對于B2C以及C2C電子商務,分別提出解決配送問題的措施;通過對“1號店”和“淘寶網”組成配送系統的案例分析,闡述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2)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客戶需求、配送問題、解決措施等,其衡量標準都是質與量的結合。因此,既要進行定性分析,也要進行定量分析,而且要把握其中的度。

  (3)中外結合

  借鑒發達國家現代物流配送模式,針對我國電子商務配送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解決措施。如果離開當前現代物流發展方向,只從我國傳統運輸與倉儲的角度去理解電子商務配送,單方面強調提高送貨效率,那就談不上改善電子商務配送。所以,必須依據發達國家經驗,從第三方物流配送、物流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去探求解決電子商務配送發展問題的途徑。

  第四章 論文的章節結構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1.1 選題的背景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2. 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系統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2.2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統

  2.2.1物流配送系統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的地位

  2.2.2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統發展情況

  2.2.3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統存在的問題

  3. 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內涵與構成

  3.1 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內涵

  3.2 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構成

  4. 基于B-C環境的物流配送系統能力提升策略

  4.1 B-C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特點

  4.1.1 B-C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

  4.1.2 物流配送系統的問題

  4.1.2.1 物流配送系統的內部問題

  (1) 選址問題

  (2) 服務分派問題

  4.1.2.2 物流配送系統的外部問題

  (1) 投資問題

  (2) 能力共享的問題

  (3) 法律法規明顯滯后

  4.2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提升策略

  4.2.1 企業方面

  (1) 對選址問題進行優化

  (2) 對服務分派進行優化

  4.2 2 第三方物流方面

  (1) 對投資決策方法進行優化

  (2) 對系統共享能力進行優化

  (3) 加速建立物流聯盟

  4.2.3 政府方面

  (1) 強化相關的法律法規

  (2) 完善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5.基于C-C環境的物流配送系統能力提升策略

  5.1 C-C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特點

  5.1.1 C-C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

  5.1.2 物流配送系統的問題

  5.1.2.1 第三方

  配送系統的分散化問題,從而導致的配送質量、及時、經濟、安全的問題

  5.1.2.2 客戶

  安全性問題、信任問題

  5.2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提升策略

  5.2.1 第三方

  (1) 整合資源

  (2) 優化流程

  (3) 完善配送系統

  5.2.2 客戶

  (1) 合理選擇信用良好的合作和伙伴

  (2) 強化客戶的責任和義務

  6.實證案例分析

  7. 結論與展望

  第五章 擬定創新點及難點

  第一節 擬定創新點

  本文的創新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1)提出了電子商務平臺下物流配送系統的內涵與構成

  分析了我國在電子商務平臺下物流配送系統的現狀,提出了我國電子商務平臺下物流配送系統的內涵,并分析其構成,為電子商務平臺下的物流配送系統的問題解決提供了理論依據。

  (2)提出我國國情下的B2C以及C2C電子商務配送特殊性

  提出了我國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具有客戶需求個性化、配送商品多樣化的特殊性,應滿足“準確、安全、及時、方便”的質量目標和“經濟”的成本目標,要求建立成熟的配送供應鏈系統。

  (3) 提出我國國情下B2C和C2C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

  針對我國特殊國情,分析了B2C和C2C商務配送在中國產生的問題,并從企業、社會、以及政府部門等方面分析產生該問題的原因,以便于提出解決對策。

  (4)提出解決我國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問題的對策

  在分析我國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從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政府與企業的責任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我國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問題的對策。

  第二節 可能存在的難點

  本文的難點主要在于B2C和C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以及對策解決上。由于我國的物流行業目前依然不是特別的健全,這就需要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對物流行業進行一個全面的有效的認識,依據理論給出最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流配送能力提升的方法。本文可能存在的難點如下:

  (1)物流配送系統能力的內涵和構成梳理方面尚待深入研究;在這一部分,由于物流配送系統的能力的內涵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結論,需要進行深入的挖掘。

  (2)如何提出比較有效的對進行選址問題優化、對服務分派問題進行優化的模型。

  (3)B-C和C-C下物流配送能力系統的構成區別,各自有哪些獨特的因素,以及由于這些獨特因素會產生各自什么樣的問題。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Brenda Kiena.電子商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孫有望.現代物流導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8:95-98

  [3]牟旭東.物流:第三利潤源泉[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6

  [4]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5年).北京:機械工業出版,2005,8:61

  [5]課題組.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4:112

  [6]劉萍.電子商務物流[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8:110-123

  [7]陳修齊.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1:16-20

  [8]黎青松.關于我國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的途徑的思考[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3,6:110-114

  [9]陳麗.信息時代兩種圖書物流模式效率比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7:68-72

  [10]楊熙亮.我國物流規模及發展狀況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6,4:97

  [11]張良杰.全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電子商務[J]. 2006 3 9-13

  [12]李智勇.淺談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7:55-56

  [13]張華芹.論商業企業物流模式的選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6:26-30

  [14]王峻濤.讀懂亞馬遜是理解電子商務趨勢的關鍵[J].IT時代周刊,2005,2:20-89

  [15]陳勇.電子商務下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探討[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4,1:101-103

  [16]蔣惠園.基于電子商務的物流發展策略[J].交通科技,2001,1:63-64

  [17]路耀華.日本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迪[J].現代日本經濟,2001,1:37-40

  [18]焦文旗.美國物流業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商業研究,2004,3:162-163

  [19]胡宜朝.對中國物流業發展狀況及前景的思考[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6 4:146-148

  [20]劉立輝.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物流業發展對策探討[J].經濟地理,2005,9:554-558

  [21]李曉錦.電子商務B2C的物流解決之道[J].經濟師,2002,12:103

  [22]馮文龍.第三方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5:41-43

  [23]劉嬋媛.B2C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05,1:76-79

  [24]李敏儀.郵政的C2C交易模式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06(5):5-7

  [25]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3,7-9

  [2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中國網絡購物調查研究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6)

  [27][美]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供應鏈管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2

  [28]Krikke HR, Harten A, Schuur PC. Business case Oce: reverse logistic network redesign for copiers [J].OR Spektrun.1999,:381-409.

  [29]Dale S Rogers, Ronald S. Tibben-Lembke. Going Backwards: Reverse Logistics Trends and Practices[J].Pittsburg, PA: 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1999,:50-52.

  [30] 鮑爾索科斯等.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31] 譚清美,馮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3(8):22

  [32]張新安,田澎.利用擴展的GAP模型評價企業的服務能力[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3,5

  [33] Kee-hung Lai. Service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4,40:385-399

  [34] 汪鳴,馮浩.我國物流業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35] 姜繼鋒,劉志學.物流企業三種重要能力辨析[J].物流技術,2005,7:18-21

  [36] 馬士華,申文. .企業物流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物流技術,2005,4:5-9

  [37] 季建華.運營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1

  [38] 金海和,陳劍,趙純均.分銷配送網絡優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M].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739-742

  [39] 劉志強,丁鵬,盛煥燁.物流配送系統設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0] 徐杰,鄭凱,田源,汝宣紅.物流中心選址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案例[M].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5.(5):12-16

  [41] 孫會君,高自友.考慮路線安排的物流配送中心選址雙層規劃模型及求解算法[J] .中國公路學報,2003.(2):115-119

  [42] 張玉起.國內網上商店現狀及其發展[J].今日科苑,2008.5:93

  [43] 葛曉芳,杜哲培.零售業電子商務應用探析[J].經濟論壇,2006.:193-95

  [44] 李錦飛,王玉偉.混合零售下物流配送網絡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2:95-97

  [45] 孫宏嶺.高效率配送中心的設計與經營[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01

  [46] 萬倫來,達慶利.企業柔性的本質及其構建策略[J].管理科學學報,2003,2:89-94

  [47] Kumar V.On measurement of flexibility i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Proc of 2nd ORSA/TIMS Coaf. On FMS,1986

  [48] Swamidass P.,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Monogragh 2, Operations ManagementAssociation,Waco,TX,1988

  [49] 龔代華,陳榮秋.企業柔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管理工程學報,1999,1:73-74

  [50] 馬玉波,陳榮秋.即時顧客化定制理論框架下企業柔性研究的新思路[J].管理論壇,2004,4:39-44

  [51] Hyun, J. H., Ahn, B.H.A unifying framework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Manufacturing Review,1992,5(4):251-259.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相關文章: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格式08-08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提綱范文07-22

畢業論文提綱07-23

醫學畢業論文提綱范例08-04

碩士畢業論文提綱格式11-02

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提綱09-26

畢業論文提綱的寫作要求09-26

國際商務畢業論文提綱08-24

畢業論文提綱寫作模板09-03

電子商務的論文提綱范文08-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馆陶县| 慈利县| 南和县| 大埔区| 虞城县| 皋兰县| 综艺| 威远县| 平阳县| 武功县| 宁波市| 泽库县| 合阳县| 厦门市| 灯塔市| 奉新县| 浪卡子县| 临沂市| 丽水市| 宁夏| 读书| 油尖旺区| 咸丰县| 柘城县| 文昌市| 澜沧| 微博| 巴彦县| 绥德县| 尤溪县| 晋城| 泊头市| 平凉市| 社旗县| 久治县| 雷波县| 阿拉善右旗| 双桥区| 卢龙县|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