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論文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畢業論文范文,歡迎參考~
隨之人們發現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了社會的繁榮,但是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拉大, 環境 污染,能源危機等。這些社會問題不可能通過市場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政府當然也不是萬能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自主意識的提高,人們
《南方周末》曾經有這樣一篇報道:上海一家企業老總通過慈善機構對貧困山區的25名失學兒童進行了捐助,但在回信時老總發現,有7個孩子的筆跡完全一樣,都是于2001年7月30日8時寄自同一郵局。后經證實,這些信全是假的,這七名孩子根本沒有得到捐款。此時引起了輿論界嘩然,后經 調查 ,其鄉辦的一名干部私吞了這七名孩子的救助金。
2002年6月,媒體報道了山東菏澤市一民辦孤兒院院長螢玉閣因涉嫌詐騙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這一被譽為“慈善典型”的女性淪為罪人。
公信力是非營利組織的生命線,是社會對非營利組織的認可和信任,體現了非營利組織的誠信度,是其籌資,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非營利組織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業,政府依靠權利而存在;企業依靠盈利而存在;而非營利組織依靠使命,依靠其崇高的組織理念而存在,但目前有些非營利組織打著解決人民疾苦,為人民謀福利的幌子,騙取了人們的信任,謀取個人利益,這更加容易引起公眾的不滿,因而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迫在眉睫。
第一組織自身缺乏服務的理念和使命感,著名的管 理學 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第三部門是使命感,責任感最強的組織,它們以“點化人類”和“改變社會大眾”為目的,以使命為先,沒有理念就沒有第三部門。當前我國的許多非營利組織并不是基于這一理念而成立,許多都是由原來的政府或國有企業脫換而來,組織成員也不是基于這一理念而加入,組織成員中的許多來自于政府部門,而只是將其作為賺錢,謀生的手段。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組織的官僚氣息嚴重,成員喪失工作動力,對組織的發展毫不關心,工作散漫,態度惡劣,嚴重的違背了非營利組織在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第二組織是政府的附屬機關,缺乏自治能力,由于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的特殊轉變,因此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同國外的非營利組織(從草根組織發展而來)不同。中國的慈善組織從出生起就不是來自民間,而是源于政府的推動,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這些最主要的慈善組織,其最高 管理 者至今都是由政府官員兼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彭佩云,全國政協常委范寶俊則擔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中國紅十字會甚至還具有 行政 級別,人員屬于公務員編制,本身沒有獨立的人事權。因而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僅 財政 上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組織中的重大決策也帶有很強的官僚色彩;并且由于目前對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實行的是“雙重管理”體制,因此,無論是從登記管理,人員組成還是日常運作上都是政府一手包辦的,充當的是政府的附屬機關的角色。這一特性使得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的能力產生懷疑,組織自身的發展都要聽從政府的安排,又如何能擔當起“點化人類。改變社會大眾”的神圣使命呢?
第三組織的信息不透明,我國的非營利組織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尤其是 財務 信息。對于一些企業捐贈的大的款項,企業有要求用于指定用途的,企業可以同非營利組織簽訂協議,這可以達到專款專用,但是對于公眾捐款呢?在中國。大多數慈善組織目前只通過年報來做信息披露。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副研究員葛道順表示:“年報對于善款收支情況的說明只是一個總數,可用于專業 審計 查帳,對于公眾沒有任何意義,公眾依然不清楚善款具體使用。
第四組織內部管理存在問題,一方面缺乏 民主 ,組織在做出重大決策時,不是基于全體成員的共同認可,理事會應該是決策機構。但很多非營利組織內部沒有設立理事會或成立理事會是基于組織成立時機構設置的要求,沒有真正起到真正民主,公開決策的作用,真正的決策權利落到少數人手里,理事會形同虛設。另一方面,組織內部缺乏績效考評機制,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考評不同于企業,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數量很難量化,因而在提供服務時,就會存在“ 免費 搭車”的現象,造成潛在資源流失嚴重,因此盡快建立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考評機制是當務之急。
【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優惠政策08-04
關于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論文09-02
新型城鎮化與中國生態城市建設論文09-02
網站建設論文07-27
網站建設論文07-26
組織建設調研報告03-01
基層組織建設報告01-26
組織建設調研報告15篇03-03
中國夢論文 3000字07-14
中國夢論文 3000字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