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舞蹈學既屬于歷史學的范疇,又是舞蹈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歷史發展規律,并對歷史上促進舞蹈藝術前進和發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觀的歷史的評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一)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茶文化,對贛南采茶舞蹈的歷史淵源進行梳理,能夠使人們更加詳盡地了解采茶舞蹈相關的文化,在茶歌和燈彩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采茶舞蹈。
關鍵詞:贛南;采茶舞蹈;茶文化
采茶戲的祖師始于唐朝,經過對相關的文字資料的考證,可以看出明末清初采茶舞蹈被推上了鼎盛時期。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并對贛南采茶舞蹈的歷史淵源進行分析。
1相關概況
贛南采茶舞蹈是在贛南信豐、安遠一代形成的,采茶舞蹈的內容與茶葉生產有關系。在明朝,贛南地區在谷雨時節都會由勞動婦女上山采茶,她們一邊采茶一邊唱歌,從而激發出勞動熱情,贛南采茶舞蹈是源自于山歌的,又叫做采茶歌。是由漢族的采茶歌和采茶燈發展而來的,后來又發展成為具有簡單人物表演有故事情節的小戲,一般在民間,由兩女一男進行表演的,又稱為“三角班”。贛南的采茶舞蹈形成后,又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其主要的特征是表演輕快、詼諧幽默、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和富有鄉土氣息。在原始的采茶歌中,只唱小調,每句只有四句唱調,后來采茶歌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曲調。在明朝,贛南生產各類茶葉,當地的茶農為了能夠迎接各地的茶客,他們就編創了各類舞蹈形式。再后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干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采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采茶戲”。采茶戲因是從漢族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2贛南采茶舞蹈的源泉來自于茶道和茶藝的發展
我國種茶、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茶文化是在人們的精神文化和物質勞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產生的,是二者的融合。我國在唐代就總結了完整的茶道和茶藝,將飲茶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茶道與茶藝是相互促進的,在茶藝中注入茶道,使飲茶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能夠實現茶文化神和形的融合。茶藝指的是在烹茶和品茶中的藝術,而且后來也被列入到文學中,借助茶歌、茶戲等表現出來。茶道剛剛開始盛行的時候,主要是由社會上流的人們所推行的,而且一般都是文人墨客進行的藝術欣賞,他們認為事物的美感都是借助“道”來體現的,能夠運用哲學的思維來辯證的分析茶文化的美感。有人認為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天時、地利、人和,具有一種和諧和天人合一的美感。“和”的文化內涵是非常的豐富的,其是中華文化集中的體現,他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促進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使采茶舞蹈的藝術性更強,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演出、修改后,贛南采茶舞蹈的各類元素已經越來越豐富,在茶歌和燈彩的基礎上,各類元素又再更新,促進了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3茶歌和燈彩等藝術形式促進了贛南采茶文化的產生
茶在我國開始廣泛的引用實現了各類文化的互動,在茶文化的基礎上,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也在發展,各類藝術形式的發展實現了雅俗共賞,文化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啟發,在茶歌、燈彩藝術的發展中實現了茶文化的藝術發展。據調查分析,發現茶歌是在詩歌的基礎上產生的,其與文學緊密聯系的,文人創作的與茶有關的詩歌被吟唱出來稱為茶歌,很多詩人都深諳飲茶之道,他們在平時也會飲茶、茶園勞作等,都會在茶叢吟詩自娛自樂,文人之間在交流中也會以茶為主題,吟詩對話。在文人墨客的創作中,將茶文化的研究當作一種樂趣,由此就形成了茶趣一說,后來這些詩歌被廣為傳唱,形成茶歌。還有一部分茶歌是在歌謠的基礎上形成,這類歌謠是在民間傳唱,一般是在清代開始盛行,這些歌謠都是在夸贊茶的美感。另外一部分茶歌是由茶工或者茶農創作的,他們在種茶過程中吟唱的一種助興的歌謠,在清代廣為流傳。茶歌在創作中是有自身的曲調,這些曲調成為采茶調,在戲曲中被廣泛的應用。在采茶調的形成中,是一種雅俗的融合,由文人創作的詩歌與民歌的融合,是上層人士與普通人士的文化融合。在贛南民歌《十二月采茶歌》中,實現了豪紳官吏與民間茶工歌謠的融合,詩歌中講述的是采茶和飲茶的怡然自得,在明朝后采茶舞開始誕生。贛南民間的燈彩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人們在過節時都會開辦各類燈彩活動,后來的燈彩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形成了龍燈、獅燈等,燈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家里的燈火旺,象征著人丁的興旺,是一家人精神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都宣揚“孝”,百善孝為先,認為子孫的繁衍是孝的首要條件,燈彩的文化是受到了古代孝悌傳統文化影響的。在采茶歌和燈彩都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被人們廣泛的接受。按照相關的文獻資料,采茶舞蹈是在明朝興起的,當時的《十二月采茶歌》是在民間燈彩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在燈彩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舞蹈的因素到使用的道具,如扇子、手帕等,結合了嫻熟的舞蹈動作,將民間的燈彩習俗充分的運用,此標志著采茶舞蹈的形成。采茶舞蹈不僅僅是在贛南地區盛行,同時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得到了流傳,其形式比較相似。贛南的茶籃燈是基礎,將采茶的動作和采茶調結合在一起,使舞蹈動作與音樂能夠協調一致,而且結合了馬燈、龍燈等燈彩文化,形成了舞蹈與燈彩結合的藝術形式。石城的茶籃燈是一個南丑角和四個旦角進行表演的,音樂是采用的管弦樂器。采茶舞蹈具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其形式都是茶歌和燈彩的結合。采茶舞蹈是在茶歌和燈彩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采茶舞蹈在全國都是相似的,在不同的地域還沒有形成不同的特征。
4茶舞和茶戲促進了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
贛南采茶舞蹈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藝術風格。贛南的茶燈在初始階段是由十二個采茶女和兩個男隊領頭的采茶燈構成的,后來演變成兩女一男的表演,扮演的角色分別是大姐、二姐和茶童,他們手拿著茶籃,一邊唱歌,一邊舞蹈,茶童搖著手中的扇子,表演的劇情一般為插科打諢,這些舞蹈具有簡單的故事情節。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階段是在清代初年,由兩女一男的表演逐步演變與六個人的表演,劇情變得相對復雜,而且舞蹈也分成不同的場次,其曲牌都采用敲鑼打鼓的形式,氣氛比較熱烈,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在故事情節、人物沖突和思想主題方面也越來越成熟。在清代乾隆時期,采茶舞蹈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在贛南地區形成了幾十個專業的戲班,當時采茶舞蹈風靡一時。在乾隆年間,贛南縣有名的采茶舞蹈有《南安竹枝詞》,但是,當時采茶舞蹈被一些官吏豪紳視為洪水猛獸,他們到處貼告示,禁止表演采茶舞蹈,很多采茶舞蹈表演的戲班都被驅逐,此后,采茶舞蹈衰落。采茶舞蹈在我國的多個省市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贛南采茶舞蹈的風格比較獨特,主要原因在于其融合了文人墨客的高雅文化和茶農的通俗化的文藝融合,《大摘茶》的編寫代表著采茶舞蹈的成熟。贛南采茶舞蹈是在戲劇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舞蹈種類。通過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贛南采茶舞蹈發展之前,所有的采茶舞蹈的動作都是比較單一的,一共有十余個動作,如梳妝、發燈、出門等,這些較為簡單的動作,而且相似。從而能夠得出結論,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時期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風格,形成了500多個舞蹈動作,而且借助了扇子等道具,這些動作有的是對動物的模仿,有的是對日常動作的模仿,還有對人物表情的模仿,在服裝上也是各式各樣的,通過不同的服裝,營造不同的環境和氣氛,表現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各類造型和動作能夠使舞蹈更加的引人入勝,能夠使觀眾形成鮮明的視覺沖擊,每個舞蹈演員能夠形成不同的視覺藝術形象,將靜態造型與動態造型結合,站線出動作的美感。贛南采茶舞蹈有近500個動作,這些動作都是貫穿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的,能夠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能夠將人物的情感流露,采茶戲的發展促進了采茶舞蹈的發展,主要的舞蹈有《十二月采茶》等,在不同的舞蹈中,形成了不同的步種,有碎步、搖步等,借助了扇子和水袖等道具,使舞蹈具有柔美之感,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享受。
5結語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當地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結合了不同的文化,實現了雅俗共賞。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結合了各類詩文和民間的戲曲形式,文化內涵深厚,能夠展現出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夠體現我國茶文化的精髓。贛南采茶舞蹈由原來較為簡單的動作后來發展成復雜的表演,近500種動作用于不同的情結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蹈的情節更加起伏跌宕,而且其服飾也是多元化,能夠展現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故事發生的環境和場景等,將人們帶入到舞蹈的情境中,使人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舞蹈類型。
參考文獻
[1]黃劍敏,李莉.文化產業視角下高安采茶戲的歷史形成與當代發展[J].前沿,2011,11:190-192.
[2]謝洋揚.淺談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從三個辯證關系談起[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11:196.
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二)
摘要: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將其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學中,可以豐富舞蹈教學內容,促使民族舞蹈教學以舞蹈文化為基石,有效地開展舞蹈教學,使學生更加準確的理解民族舞蹈內涵,調整自己的肢體動作,展現更為優美的民族舞蹈肢體動作,淋漓盡致的體現民族舞蹈內涵,使民族舞蹈表演優美、動人。基于此點,本文將重點分析民族舞蹈文化對民族舞蹈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學;文化底蘊
我國經過五千年沉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對于提升國民素質,發展我國文化建設非常有意義。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應當融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各個領域中,使其在各個領域發光發亮[1]。所以,民族舞蹈教學中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并在此基礎上將情感與肢體表達相結合,更好地演繹民族舞蹈,從而提高學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一、我國的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背景,要求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強烈的藝術感等,將其巧妙的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學中,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使名族舞蹈教學水平提高。當然,將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學活動之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如此才能使其與民族舞蹈教學合理融合,提升民族舞蹈教學質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階段、古代階段、現代階段。原始階段還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形成民族舞蹈雛形,即在原始社會農耕漁獵過程中,古代勞動人員在勞作中創造的民族舞蹈輪廓。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到了古代社會,手工業的發展、國家與城市的建設,使得人類文明意識增強,古典舞蹈在此時應運而生,當時的社會環境、人們的生活形態、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對古典舞蹈影響較深,使古典舞蹈文化得以形成。而民族舞蹈發展到今天,現代社會中人們尤為重視舞蹈這項體育運動,并且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舞蹈形式,創造出現代舞蹈、本地舞蹈,豐富了我國舞蹈文化[2]。從民族舞蹈發展歷程來看,人類的社會形體、人類思想結構、人類心理結構等方面對民族舞蹈文化的影響較大,也正是如此,民族舞蹈才能在歷史長河中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舞蹈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創新、不斷被發展,使得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從人類學及民族舞蹈的角度上來看,民族舞蹈文化內涵的形成及演化,是以一定時間和空間為基礎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是有層次的,即文化層次和歷史層次,而兩者決定了舞蹈文化的意識形態,使之表現出原生形態、變異形態。民族舞蹈文化兩種意識形態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條件下形成的,其中原生形態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背景,在人們思維、心理等多方面影響下形成的,而變異形態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社會歷史為背景、民舞群體的民族心理、審美心理等方面影響下形成的。所以,民族舞蹈文化兩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舞蹈節奏、步伐、動律、文化內涵更加復雜。另外,在舞蹈文化基礎上,民間舞蹈的空間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縱向性相對的橫向性的突出,使得民間舞蹈結構、表演環境、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因此民間舞蹈文化的空間文化層次較高,即表層結構以舞蹈表演的物質性、動態性為主;深層結構以舞蹈文化所體現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為主[3]。總之,民族舞蹈文化內涵豐富、獨特。
二、民族舞蹈文化對民族舞蹈教學的影響
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其巧妙的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學中,可以積極、正面的影響教學活動,促使名族舞蹈教學的開展更具特色和教育性。學生將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使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教學中注重舞蹈文化的融入,包括民族舞蹈欣賞、民族舞蹈文化講解、民族舞蹈文化討論、民族舞蹈相關風土人情的學習等,如此可以使學生了解民族舞蹈形成的歷史背景、古代勞作人民的風土人情及其所表達美好愿望等,促使學生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真正感受民族舞蹈,并與舞蹈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會使學生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將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優美的呈現民族舞蹈的同時,將舞蹈所表達的情感傳遞給觀賞者。例如,在教授學生傣族舞蹈《彩云之南》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述《彩云之南》舞蹈的背景、表達內涵、情感等,如此學生將深入了解這個舞蹈,在表演中注意手勢、姿勢、表情等方面的控制,突出舞蹈情感。
(一)民族舞蹈文化的影響,可以規范學生動作形體
之所以說,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學中可以規范學生的動作形體,主要是民族舞蹈教學中將從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民族舞蹈的體態、動作、步伐、姿態等進行剖析,促使學生能夠詳細了解民族舞蹈每個動作的意思及內涵,如此學生可以在民族舞蹈學習中注意規范自己的動作形體,促使學生準確的掌握民族舞蹈表演。在東北秧歌舞蹈學習中,身體前傾、膝部微屈、重心向前等動作呈現,可以表現東北秧歌的歡快、靈活、喜慶,如此可以使觀賞者在觀賞東北秧歌舞蹈的過程中聯想到東北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人民性情等[5]。所以,民族舞蹈教學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可以規范學生舞蹈動作。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影響,可以使民族舞蹈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
在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民族舞蹈的表演,還要注意學生素質、文化等方面的培養,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而這一目標的達成,可以通過舞蹈文化與民族舞蹈教學相結合來實現。因為基于民族舞蹈文化而展開的民族舞蹈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及生活習性,有針對性的傳授學生民族舞蹈文化,使學生在掌握當地民族舞蹈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其他地區的民族舞蹈文化及舞蹈表演,循序漸進的教授和培養學生。而這一過程中,學生受民族文化熏陶和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品質品德。此種情況下,將民族舞蹈教育與文化教育合理結合,并靈活的運用教學方法來展開民族舞蹈教學,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教育的影響與熏陶,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文化素養,為成為優秀的、高品質的舞蹈表演者奠定基礎[4]。
(三)民族舞蹈文化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整體水平提高
從民族舞蹈教學性質上來看,民族舞蹈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但巧妙的、合理的、科學的開展民族舞蹈教學除了能夠提升學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之外,還可以增強學生審美感知能力、舞蹈創作能力以及學生的情操等。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必然是有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基于民族舞蹈文化展開的民族舞蹈教學,是注重“以情帶舞”的教學,民族舞蹈本身表達的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加之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可以使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在教學中被培養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從審美感知角度出發鼓勵學生領悟民族舞蹈、鼓勵學生嘗試學習舞蹈動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舞蹈中,學會民族舞蹈表演,并積極創作民族舞蹈。另外,一些以真、善、美為主題的民族舞蹈學習中,舞蹈文化的感染,將會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品德逐漸被改變,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三、結束語
在民族舞蹈教學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深入的影響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民族舞蹈、規范學生動作形體、促進民族舞蹈教學與文化教育結合、提升學生整體水平。如此民族舞蹈表演將真正意義上得到創新,有效的教授學生,使學生舞蹈表演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時,審美感知能力、文化素養、品質品德等提高,促使學生逐漸成為優秀的舞蹈表演者。所以,在新時代的今天,將民族舞蹈文化積極、合理的融入到名族舞蹈教學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霞.舞蹈文化對民間舞蹈教學影響的研究[J].華章,2010(33):126-127
[2]孫磊.舞蹈文化對民間舞蹈教學影響的研究[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3(10):178-178.
[3]董欣.舞蹈文化對民間舞蹈教學影響的研究[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2(2):123.
[4]馬文君.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發展現狀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1):91-91,98.
[5]劉聲超.中國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滲透[J].音樂大觀,2013(19):193-194.
【舞蹈學專業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舞蹈學專業論文提綱12-20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論文提綱07-19
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精選12篇)03-13
舞蹈學專業論文參考文獻10-13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論文提綱范例08-09
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07-17
舞蹈教育學專業求職信07-24
舞蹈教育學專業學生求職信范文07-15
學舞蹈就業方向是什么07-22
金融學畢業論文選題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