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前教育畢業論文范文
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
最新學前教育畢業論文范文一:
摘要: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任務,開發早期智力是指導幼兒園繪畫的首要目的,在幼兒發展的黃期,從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提高審美教育會使孩子由別動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 動地達到凈化心靈的境界的轉化,可以提高孩子對科學美得感知能力。
關鍵詞:幼兒;創造力;感性認識;想象力
我從事幼兒園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在幼兒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不應該將幼兒繪畫教育簡單的理解為教孩子學"畫畫"。我們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恰當應用,創造一種生動活潑、愉快的氣氛和情景。美育,是素質教育中地 重要任務,它同素質教育中地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著相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提高審美教育會使孩子由被動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動地達到凈化心靈的境界的轉化,可以提高孩子對科學美的感知能力,達到培養幼兒個性與創造力的目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幼兒園的教學任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談一談對幼兒繪畫教育的認識。
一、開發早期智力是指導幼兒繪畫的首要目的。
據報道,日本幼兒美術專家板光彥認為:"幼兒美術活動不再于教會幼兒畫成一張畫或制成一件工藝品,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畫家,而是把它當成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手段。"比如畫一幅畫,從開始到完成,它整個過程同畫畫人和眼睛、大腦、心靈、手甚至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是對所畫對象的細致、敏銳的想象力,畫畫的孩子敢于大膽地把自己所看、所記、所想的盡可能完滿的畫出來,這是一個人創造能力的表現。
早期智力開發包括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一個人的個性品質,比如驕傲和謙虛、細心和粗心、自主能力好與差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靠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總是口頭教育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就必須使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融匯到某種適當的活動中。從這一點講,繪畫就是一種培養非智力的適當的活動,一個能夠自己面對實物寫生的孩子,當他從隨意的畫畫和制作過度到能比較客觀地去表現的時候,他的主動能力自然就強了:當他們能做到比較有條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時候,他們的獨立能力也就增強了。
二、在幼兒發展的黃金期,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礙幼兒思維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做法。比如:教師一般先出示范畫,然后讓幼兒按葫蘆畫瓢,畫出與教師示范畫內容形式和色彩均相同的畫。這種方法雖然能通過繪畫的過程發展幼兒的繪畫技能,使幼兒掌握了繪畫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產生的消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容易造成幼兒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幼兒在畫畫時產生消極、被動、乏味的情緒,阻礙幼兒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扼殺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改變這一狀況要把幼兒從被動模仿中解放出來,自由想象,讓幼兒畫其所愛,畫其所想,按幼兒自己興趣有感而發,由情而畫。從而使幼兒對美術活動懷有強烈的興趣和創造熱情,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線索作為孩子思考的起點,引導幼兒想象其他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引導幼兒在基于繪畫主題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充分發揮幼兒富于幻想的天性,用幼兒的語言天真爛漫地表現他們德 內心世界,盡管每個人最后得出的結果不同,作品的風格和表現手法也不盡相同,但只要是符合藝術創造的基本規律,就應該給于肯定的鼓勵,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三、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須豐富幼兒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這對幼兒的思維想象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沒有具體的材料讓幼兒依賴,很難令幼兒想象,進而去創造。因此,只有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才能使想象和創造有更大的空間。大自然是美術表現的豐富的.源泉,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幼兒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觸摸、多嘗試,從而達到發展幼兒感官、豐富孩子生活、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讓幼兒畫以《美麗的石頭》為題目的畫,首先把孩子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們觀察各種各樣的石頭的外形特征,給孩子們講石頭的形成過程,鼓勵孩子大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石頭,然后,鼓勵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這樣的幼兒繪畫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果用傳統模式,幼兒就有可能只會畫教師教的一種石頭的畫法,作品就可能出現模式化的傾向,因此,感性認識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和源泉,要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必須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幼兒美術教學體現得最為充分的一個方面,它要求學生手腦并用,畫、剪、粘貼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幼兒全部的注意力是他們始終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對成功的期望中進行,因此,它也是訓練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一個有效手段。
同時,他們應該看到一點:幼兒畢竟年齡小,自覺自控能力較差,既然愛玩是幼兒的天性,那么就讓他們自由地找小伙伴,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整個手工制作。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何樂而不為呢?
最新學前教育畢業論文范文二:
摘要:工作十余年來,在教育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類情況:一部分孩子總是積極踴躍的舉手發言,另一部分孩子卻從不舉手。我們往往會叫舉手的孩子發言,而很少讓不舉手的孩子回答,無形中導致了這些孩子更加膽小、不愿思考、甚至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這樣就形成了"愛舉手的孩子更加踴躍,不舉手的孩子總是沉默"的兩極格局。
關鍵詞:回答問題、舉手、孩子、對待
平時在和家長的交流中,發現大家都比較關心一個問題--上課舉手發言。"我的孩子喜不喜歡舉手發言?不愛舉手發言,怎么辦?"這是孩子從小到大,在校學習過程中一直需要面對的情況,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呢?
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社會繁榮、家里生活條件優越,家長帶孩子接觸的事物多,孩子們見多識廣,思維活躍、語言豐富,性格開朗,敢說敢做。可是,在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卻不盡人意,每當老師提問的時候,舉手的就那部分孩子,其余的孩子似乎沒有養成舉手發言的習慣,孩子不愛舉手發言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總的原則是絕不能忽視這些孩子,要經常為他們創造適當的鍛煉機會,并盡量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回答,同時給予鼓勵,慢慢培養他們舉手發言的好習慣。
一、因膽小而不敢舉手回答問題
有的孩子是由于膽小不敢舉手答問。對這類孩子,教師平時應注意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盡量設計有關的問題讓他回答,還可以讓他在輕松的氣氛下坐著發言。教師要盡可能對他的回答給予肯定,也可以提議小朋友為他鼓掌、喝彩,這樣他就會深深地感受到老師和小朋友對他的信任和肯定,逐步樹立起自信心,慢慢養成大膽舉手發言的好習慣。列:我班幼兒琪珺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上課也專心,但是就是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最初我試著請她回答,她顯得很不好意思,坐著不起來,我對她說:"沒關系,你坐著說吧。"并發動孩子們給她鼓勵的掌聲,在老師和同伴們的期待中琪珺小聲的回答了問題。在她回答完后,我對孩子們說:"琪珺回答得好不好?""好"大家一口同聲地說。我們再一次的表揚了她并及時送上了小禮物以示鼓勵。經過這樣反復多次的重復,現在琪珺小朋友能大膽的站起來回答問題了,盡管聲音還不是很大,但是我們期待有一天她能做到主動大聲的回答問題的。
二、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言
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言。對這類孩子,教師應主動叫他回答問題,但由于這類孩子事先沒有想好答案,因此教師應注意逐步引導他答問,如:將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引導他逐步切入問題,直到回答正確為止。經過幾次這樣的鍛煉,這類孩子就會意識到只要動腦筋、多思考就能回答出問題,從而慢慢養成愛思考、主動舉手發言的習慣。班級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恒恒是中班時從外省轉入我班的,在他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后,我試著讓他回答問題,可每次他都不說話,無論老師怎樣引導他就是不說,有一次我都有些不耐煩了,便問他:"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你說句話嘛?"沒想到他怒氣沖沖地說:"我就是不知道嘛?你干嘛老問我?"這個事列給我的啟示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老師要在對孩子充分的了解之后,才有更有效的方法組織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實施教學。
三、思維不敏捷而不舉手
發言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思維不敏捷而不舉手發言。對這類孩子,教師的提問應盡量簡單些,如提一些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問題。當然,教師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引導他們回答問題,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為以后能舉手答問做好準備。
四、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家長對孩子在園學到什么內容不聞不問,導致孩子對上課舉手發言不在意;有的家長對孩子是否在上課時舉手的問題過于關注,造成孩子一定的心理負擔。我們不要走兩個極端,要把握好這個度。當孩子回到家里,我們要營造輕松的氣氛,引導孩子說說幼兒園里的事情。要注意提問的方法和技巧。這類問題不要問,比如:"今天老師上了什么課?"--問題太籠統,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今天舉了幾次手?"--問題太空洞,孩子可能會隨便回答。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問,比如:"你來做小老師,爸爸媽媽來做小朋友,你來教我們本領!"--孩子善于模仿,愿意學老師的言和行,這樣能激發孩子回憶的興趣。
此外用孩子快樂的內容來問,比如"今天,你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或者"你和好朋友有什么開心的事情,說給我們聽聽?"--孩子容易記住并樂于表達開心的事情,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喜歡上幼兒園,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
當然,孩子不舉手發言還有其它原因,我們教師應作具體的分析,采取適當的方式為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并注重引導、培養。只要教師重視他們,家園多聯系、多合作,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學會等待,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養成主動舉手答問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
《家庭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最新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07-18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01-15
最新學前教育專科畢業論文范文01-15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范本01-20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提綱01-20
關于學前教育畢業論文04-12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精選范文01-15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01-05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參考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