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論文范文
畢業論文,泛指專科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博士學位論文)等,即需要在學業完成前寫作并提交的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本科畢業論文范文一:
[摘要]曲線與曲面積分一直是數學分析教學中的難點。本文從學習理論的視角,結合記憶規律,來分析造成學生學習曲線與曲面積分的困難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教學建議,從而促進教學。
[關鍵詞]記憶規律;曲面積分;曲線積分
一、引言
曲線與曲面積分是多元微積分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后續課程,如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有著重要的應用。歷來是數學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但是這部分內容也由于背景復雜,公式抽象、計算量大等原因,一直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造成這部分內容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結合學習理論中的記憶規律進行分析,并給出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
二、記憶與數學記憶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保存和提取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數學記憶是學生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技能、經驗、思想觀念在頭腦中的反映,是學生通過數學學習積累知識、技能、經驗、思想觀念的功能表現。〔1〕記憶在數學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記憶,知識就無法儲存在學生的頭腦之中,更無法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依據記憶形式可以把數學記憶分為:機械記憶、理解記憶、概括記憶。機械記憶是是指學生只能按照數學事實、數據、定理、概念、法則等所表現的形式進行記憶。比如很多學生只是在形式上記住了牛頓-萊布尼茲公式
,會用這個公式進行計算,但是并不一定理解這個公式所具有的來龍去脈以及幾何背景。理解記憶是指根據學生對數學學習材料的理解,運用有關的知識、經驗進行記憶。其特征之一是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事例說明對有關數學事實的含義或關系。比如學生在學習完施密特正交化法之后,能夠結合具體的三維向量,利用幾何直觀來解釋這個定理。概括記憶是指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所學習的材料進行概括,對其一般模式的概括進行記憶。比如柯西不等式,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在歐式空間中的形式為
上述這三種記憶是由高到低,緊密聯系的。首先,所學知識對學生而言必須是有意義的。即抽象的數學知識所代表的具體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能與學生原有的認知建立一定的聯系。其次,在理解所要記憶的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所學習的知識代表什么樣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例如,在歐式空間教學中,要注重展示內積這個核心知識的幾何背景,充分幫助學生從運算的角度理解內積的特點,揭示數學知識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只有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原有的知識進行比較,概括為一般模式,才能上升為概括模式。
根據記憶的內容,可以把數學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處理陳述性知識,比如數學公式等,在數學學習中,陳述性記憶的內容可以用符號來表達,比如寫出兩個重要極限的公式。程序性記憶主要指如何解題,計算、證明、作圖等,通常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動作過程。比如說如何來算行列式,求解線性方程組,計算不定積分等。
三、記憶規律下曲線和曲面積分學習困難分析
3.1 記憶分類視角下的分析
曲線積分包括第一型曲線積分和第二型曲線積分。曲面積分分為第一型曲面積分和第二型曲面積分。這四種積分有四種不同的表達形當學生初學每一種積分時,往往只是在形式上記住了這些積分的表達式。雖然教材上有這些公式的背景來源(幾何和物理上的問題),教師在講課時也會提到這些,但是數學分析課堂中更多的時間可能是應用在了公式的理論證明和相關的例習題的計算上。由注意規律可以摘掉,學生在課上的注意程度是有限的,很難做到整節課都全神貫注聽老師講課。再加之教學中往往將理論證明和形式計算作為重點,沖淡了各種積分實際背景的理解。學生在剛學完一種積分后,會按照相關的公式去進行計算。但這時候,基本上是處于機械記憶階段,只是能夠識記公式并利用公式計算。對于各種積分的背景以及區別認識的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4種線面積分學完之后,由于只是機械記憶,不能運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對各個公式進行概括,從而產生了混淆。
有些同學雖然能夠識記各種曲線曲面積分公式,但是在利用公式做題時往往產生各種錯誤。對于這個困難可以從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來進行分析。對于公式的識記而言,往往屬于陳述性記憶,但是如何利用公式進行各種積分運算,在運算中如何利用各種積分的技巧,則屬于程序性記憶。曲線和曲面積分的求解過程往往伴隨著復雜的計算,需要根據題意選擇不同的計算方法,如果學生的程序性記憶不是很好的話,就不能夠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從而對于題目無從下手或計算錯誤,從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3.2 遺忘規律視角下的分析
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和再現,或出現錯誤的再認和再現,稱為遺忘〔2〕。遺忘的產生有兩種原因,“消退說”和“干擾說”。在學習曲線和曲面積分時,由于課上容量大,理論證明較多,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往往對相關的知識認識的不深刻,加之大學生不像中學生,課下很少花時間去復習,很容易產生遺忘,這就是知識的“消退”。而曲線曲面積分的4個公式具有相似性,相關的題目之間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學習的過程中,新舊知識相互之間容易造成干擾,導致學生無法分清楚這些公式以及計算的方法,這種遺忘就是由相關知識間的“干擾”造成的。
四、教學建議
結合上述分析,從記憶分類和遺忘規律兩個方面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
4.1 加強知識背景的教學
由于數學分析教科書上呈現的更多的是嚴謹的數學公式,對于知識的背景來源雖有所介紹,但是限于教科書篇幅的限制,往往不是很詳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強調知識的背景介紹,對于知識的來龍去脈要花足夠的時間去講解。曲線積分和曲面積分的數學公式雖然簡潔抽象,但是背后卻有著豐富的現實背景,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數學模型。比如二重積分是計算曲頂柱體的模型,曲線積分是計算曲線形構件質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數學模型建立的過程,正是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過程,這個建模過程講清楚后,學生們就會明白為何不同的公式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明白不同公式背后所針對的實際背景。這樣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才能夠選擇恰當的公式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能夠理解到這種程度后,才能達到理解記憶。當學完四種積分之后,如果能夠在和定積分一起,再一次去體會各種積分的本質是“分割、近似、求和、取極限”那么對于線面積分的理解就會上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從而達到概括記憶。在學完這些積分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述積分進行總結,在習題課或復習課上,要總結各種積分的特點,揭示出這些積分的共同的特點。
4.2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及時復習
有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的知識可以知道,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這就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先快后慢。數學分析一般是一周三次課,往往是周一周三周五排課,那么每次課上,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加深之前所學的印象。另外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復習。
4.3 選擇有代表性的題目
曲線和曲面積分往往伴隨著復雜的的計算過程。而對具體的計算的記憶屬于程序性記憶。教師要選擇典型的題目,重點演示,使學生清楚每一步的計算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去記憶。同時課下多布置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讓學生練習辨析,以加強學生對于各種積分的掌握。
總之,曲線和曲面積分雖然是教學的重難點,但是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數學理論和學習理論進行分析,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孔凡哲,曾崢.數學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8.
〔2〕郭玉峰,劉春艷,程國紅.數學學習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8.
本科畢業論文范文二:
摘要:人的發展經濟學強調,在經濟發展中應充分考慮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從經濟體制視角來看,計劃和市場在保障人生存和發展方面各有優劣,計劃經濟不利于有關主體積極性、主體性的發揮,市場經濟容易導致家庭保障、社會保障能力的減弱,增加了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代價。應將二者有機結合,探尋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的實現路徑,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的發展經濟學;生存和發展;經濟體制
一、人的發展經濟學的內涵
“經濟”最初的涵義是“管理家庭”,源自古希臘。希臘思想家色諾芬在他的《經濟學》一書中將“家庭”和“管理”相結合理解為經濟。“經濟”在中國古漢語中是治國平天下的意思,例如經世濟民、經國濟物等。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的學問。
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怎樣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怎樣開展社會經濟活動,是在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相互關系當中來揭示人的發展的軌跡和規律。經濟發展是根源,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人的發展經濟學核心內容是人的發展,指導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
二、計劃與市場兩種經濟形態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約束
(一)計劃經濟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約束
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人類社會發展長河的每一個時代,經濟的發展都烙上了計劃的印記。現如今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中都蘊含計劃。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中,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即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約束。這里主要以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中體現的局限性為分析點。
1.不利于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發揮
計劃經濟對各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難以進行合理調節,容易產生動力不足、活力缺乏和效率低下等現象。在計劃經濟實踐中,勞動產品沒能很好地以按勞分配原則執行分配,平均主義傾向嚴重。造成生產者的勞動支出與勞動報酬相不一致,長期便影響了勞動者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以致整個社會生產積極性下降,從而限制了經濟發展,使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保障未能更好地得到改善。
2.不利于企業生產經營主體性的發揮
計劃經濟容易造成生產與實際需求之間脫節,容易脫離實際,因為社會的需求復雜多變,那么微觀經濟活動在計劃經濟下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之間的不協調更明顯,容易對社會資源造成巨大浪費。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只有微觀企業富有活力,國民經濟才有活力,從而才能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在社會生產與分配中卻缺乏主體性。計劃與實際缺乏靈活性,與實際需求脫節。生產的企業缺乏主體性,生產經營成果與其物質利益關系不大,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限制,生產經營方式僵化,企業發展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了人的生存和發展。
3.不利于勞動者主體性的發揮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者的職業比較固定,一定范圍上限制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不利于勞動者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也不利于勞動力結構的及時調整。計劃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能力發展和發揮受到地域性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限制,社會成員按部就班地完場任務,從而滋長了社會成員的依賴性。
(二)市場經濟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約束
市場經濟主要以市場主導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和分配,目的是為了讓生產資料占有者盡可能地獲取更多利潤的經濟形式,是資源的配置方式。市場對社會資源進行最優配置,對社會生產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從而使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有更多機會參加社會生產勞動,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能力得到增強。市場經濟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同時,也有其不可克服的消極影響。這里主要以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中體現的局限性為分析點。
1.減弱了家庭保障的功能
家庭保障在人生存和發展中起著基礎作用,包括個人勞動力、個人衣食住行、個人事業基礎、個人身心健康、家庭無勞動能力成員等的保障,這些都依附于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報酬。
社會生產和社會分配的正常結合下,活的生產要素勞動應該是社會分配的決定因素,并且不能因為任何利益群體所作的產權規定而利益受損。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本身具有收益最大化這個特點,使得個人勞動力保障、個人身心健康保障、個人事業基礎保障、家庭無勞動能力成員保障等這些需要的費用,很大一部分被外化,工人勞動報酬被盡可能地壓低了,僅夠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從而加大了工人的生存和發展保障危機。
2.降低了社會保障功能
社會越發展,社會保障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越重要,社會保障的支出來自于社會分配中。市場機制具有唯利性,資本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一旦追求剩余價值,即利潤最大化時,也就危害了勞動者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社會底層弱者的生存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
3.增加了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代價
資本主導下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下,社會發展市場化過度,比如水源、空氣、電磁場等公共資源也都市場化,資本使得部分人用少量的付費就污染了水源、空氣、電磁場等,而為此付出慘重代價的是以平民為主體的整個社會。為了剩余價值的最大化,不惜代價和手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說:“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市場機制作用具有被動型和滯后性,會出現信息失靈的情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從而難以對投資經營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等到市場供求關系極端惡化、產品大量過剩才可能做出相應反應,但一般為時已晚,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增加了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代價。
三、從經濟體制視角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實現路徑
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計劃還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市場,實際上,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計劃和市場的積極作用,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一)充分發揮計劃經濟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積極作用
首先,合理的計劃使勞動在分配中比較平穩、平衡,所有的人都能有工作崗位,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也能較好地保障社會各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因為人生存和發展保障條件的好壞,除了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外,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就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與此同時也要出臺措施克服計劃經濟中分配平均主義嚴重的弊端,防止壓抑了企業以及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等。其次,生產和供應國計民生的必需品,解決了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活需要,實現收入均等化,穩定經濟來進一步穩定社會,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再次,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合理化,宏觀經濟效益得到有效保障,通過收入分配的計劃和產出計劃兩者的平衡來保證總供求的平衡,免于經濟發展劇烈波動導致經濟失衡、資源浪費,從而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最后,調整物價,控制物價不亂上漲,使經濟發展的水平與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水平一致。
(二)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積極作用
首先,市場經濟按照價值規律對經濟進行自發調節,根據價格信號反應供求缺口從而指導企業的生產,發揮資源的有效使用作用,在配置資源上具有靈活性和很強的應變能力。而且市場經濟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競爭性,這樣有利于創新、采用新技術,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市場經濟使得市場由封閉走向開放,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促進了人的自由發展。市場經濟打破了人在地域流動、單位轉換、人員遷移上的桎梏,使人在流動上自由了,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由空間,人的自由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推動了人的自由發展。再次,市場經濟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下,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生產關系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例如: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那些推行社會改良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國家。這些都將保障了人的生存和發展。最后,市場經濟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三)有效利用好計劃和市場兩種經濟調節手段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
鄧小平1992年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經濟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好計劃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經濟的發展與人的發展要有機結合起來,若不能有機結合,人和社會都將得不到很好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就不會有保障。這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找“人”的位置的正確方式。生產勞動是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只有計劃和市場進行結合才能更好地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擁有工作崗位,參加勞動并獲得相應的報酬,使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參加社會生產的機會更多,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提升,從而實現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
(四)發揮好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其他途徑
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要在經濟體制上,并且要從多方面入手保障。首先,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中,家庭保障是基礎。從社會穩定角度而言,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常被稱作是最好的社會細胞。家庭很好地保障了個人勞動力及勞動的使用、個人衣食住行、個人身心健康、個人事業基礎和家庭無勞動能力成員等方面。社會保障是對人生存和發展家庭保障的補充,是一種惠普性的保障。體現在社會公共安全、社會生產安全、社會公共事業安全、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特定群體、特定社會成員個體方面的保障。其次,從制度建構上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人生存和發展不能到的更好保障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的缺陷。我們要轉變思想,因為制度的形成以一定的思想為基礎,并且思想要制度化為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從而具有制度管制力,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最后,要做好社會的生產和分配,因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只有進行好社會的生產和分配才能保證社會穩定,保障社會成員的充分就業,從而發展經濟,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本科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本科畢業論文11-04
本科畢業論文致謝12-27
本科畢業論文總結11-05
護理本科畢業論文11-21
本科畢業論文答辯11-07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指導07-22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思路07-24
本科畢業論文15篇11-26
本科畢業論文(15篇)11-26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指導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