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4-06-18 15:45:28 畢業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景觀設計論文【精選】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景觀設計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景觀設計論文【精選】

景觀設計論文1

  隨著國家對國學文化的推崇和發揚,中式旅游地產項目近些年快速發展,通過對特有的地理資源加以利用,結合傳統文化和中式元素進行規劃,以彰顯我國人文、歷史、景觀風貌。本方案就是利用冀南佛山景區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與地理優勢,打造具文化景觀與現代休閑特征的景點。

  關鍵詞:旅游地產;中式景觀;佛山文化生態旅游景區

  1佛山的前世今生

  1.1佛山景區背景

  佛山文化生態旅游景區位于永年區永合會鎮,地處太行山東麓。聞名冀南的佛光寺坐落于此,是當地傳統觀光、禮佛圣地,現存春秋時期的趙王觀望臺、鳳凰回頭看牡丹等歷史景觀,旅游資源豐富,極具開發價值。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青蘭高速縱橫交錯,交通優勢非常便利,為旅游景區的開發和運轉提供優良基礎。

  1.2項目概況

  景區依山而建,將上述景點包涵其中,豐富了文化旅游資源。本案為旅游區的東側主入口廣場,長600米,寬380米,設計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地勢較平坦,便于設置旅游集散、停車、服務中心等功能性設施。

  2設計宗旨與基本理念

  2.1設計宗旨

  尊重歷史、尊重自然是本設計的根本宗旨。因此,本設計所要突出的是自然對人的凈化,使人獲得“自然、寧靜、閑適、和諧”的體驗。

  2.2設計理念

  在設計理念、空間布局上深挖我國南、北傳統園林精髓,運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構圖手法,結合佛山景區特有的人脈,打造集功能性、景觀性、教育性,彰顯大氣、莊重、儀式感的綜合場地。本設計貫徹如下三大基本理念:(1)生態融榮:強調主入口景觀與風景區整個生態環境的氣象貫通,以生態鑄口碑,以文脈融合鑄繁榮景象。(2)以人為本:強調人對自然景觀的品味,人與植被和山石的親近,使平日“困”在鋼筋水泥中的人獲得寧靜、清幽、閑適、放松的體驗。(3)效益原則:通過對景觀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3布局結構與景觀要點

  3.1布局結構

  入口廣場區是游人集散的區域,人流量密集,因此需要開闊,疏朗的空間,以承載游人的集合、疏導、等待、停留、休息等功能。入口景區設計力圖達到以下幾點目標:功能強化、品位提高,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因此,在布局結構上劃分為入口形象區,中心廣場區,游客集散疏導區,游客漫步休息區,形成一系列流線型的景觀單元,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整個布局可概括為“四心”、“一軸”、“一環”。“四心”:游客集散疏導區,入口形象區,中心廣場區,漫步休息區。“一軸”:入口形象logo——主題大牌坊——觀光塔。“一環”:環繞場地的旅游電瓶車環線、消防環線、及環形景觀帶。

  3.2景觀要點

  (1)游客集散疏導區:設置于入口北側,附設游客服務中心、游覽電瓶車乘車區、團體接待區和辦公管理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和辦公管理中心以特色建筑形式展示于游人面前,而不在游人游徑中,以科普,環保等圖片展示為主,提高旅游區品位。設置開闊場地供團隊集散及景區電瓶車的.乘坐及停放。(2)入口形象區:由景石作為入口的旗幟,上刻“清清樂園、源遠流長”。彰顯景區氣質,配以開闊場地,打造端莊大氣的形象。(3)中心廣場區:背山面水是我國傳統風水的構成。背山,是景區本以具備的地形優勢,因此在設計上增添了“面水”這一項:廣場由環形河道圍合而成,面積約5.4萬平方米,河道寬8米,上設有7座橋分別通往入口形象區和漫步休息區。形似臥龍的百米牌坊貫穿整個景區,氣勢磅礴,挺拔聳立的它是廣場的核心景觀。牌坊西側設置大型音樂噴泉和臺地跌水,在噴泉盡端設置浮雕墻,體現當地風土人情,形成宜人的親水空間,在噴泉的西側設計了觀光塔,置身塔上,整個景區盡收眼底。噴泉的兩側共設置有6個方形景觀柱,上刻有“禮、樂、射、御、書、數”的“孔子六藝”浮雕,傳承做人、育人法則,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時,還能學習國學。景觀柱及兩側的綠地,樹陣打造出廣場的儀式感,使游人倍感尊貴。(4)漫步休息區:環形河道的南北兩側分別設置有景觀緩沖區和方形樹陣,并設置圍樹坐凳供游人休息。緩沖區的外圍設計有游園和微地形,沿路設置賞花園,春夏兩季,芬芳爛漫,融入自然,達到身心釋放。

  4系統規劃

  4.1系統規劃

  (1)交通流線組織:以入口景石logo,牌坊,觀光塔為主要人流步行軸線,呈南北輻射狀。環景區設置有游園電瓶車線路,同時其兼做消防通道。(2)生態交通設施:主入口東側為生態停車場,外來車及旅游車均不進入景區。停車場以喬、灌木及芒草遮掩。(3)路幅寬度:園路1.5~2米,踏青通道5米、消防車道4米。(4)地面鋪裝:利用當地青石,卵石,淺紅色、淺黃色石頭進行鋪裝。在圖案的組合上,以簡潔、素雅、質樸、大氣為主。

  4.2綠化系統規劃

  景區綠地系統由廣場綠地、邊界綠地、道路綠地組成,采用五維種植方式,打造層次飽滿的植物景觀。植物配置運用雪松、大葉女貞等常綠喬木;法桐、槐樹等遮陰喬木;銀杏、黃櫨等觀葉喬灌木;玉蘭、晚櫻等觀花喬灌木;柿樹、山楂樹等觀果植物;薰衣草、玫瑰等芳香植物,打造春夏秋冬皆有景、四季景色皆不同的景區。

  5雨水工程

  華北平原水資源有限,因此結合俞孔堅老師的海綿城市理念,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系統,將雨水就近排入收集水體,達到再循環利用。在局部山地坡邊需設置排洪溝,將山區洪水引流入河,以保護景區。

  6結束語

  景區入口不僅是功能性場所,更是彰顯品質的形象昭示。永年佛山文化生態旅游景區正通過精雕細琢的細節打造旅游文化,豐富邯鄲的軟實力,從而促進城市的發展。我們相信:晉冀魯豫四省交界的這顆明珠會繼續璀璨發光。

  參考文獻:

  [1]王節英,崔士忠.永年打造佛山文化生態5A級景區[N].河北經濟日報,2014-09-30(005).

景觀設計論文2

  題 目

  XX市國慶盛花花壇植物的選擇——以金盞菊為例

  姓 名

  李XX 班級 園林xx班

  一、課題的意義

  早春花卉的生產技術和花期控制。

  二、畢業設計的主要內容

  1、了解xx地區的植物生產環境,選擇在xx地區生長的植物。

  2、植物選擇,考慮植物開花、病蟲害、花卉生長特性、生態特性、觀賞應用等。

  XX國家花壇設計在我的彩葉植物的選擇。

  3、植物設計和色彩設計,考慮結果是否與主題相匹配。

  圖案的設計是由幾何圖形或幾何圖形組成的,而花壇的`大小適中。

  色彩設計:花壇的主題是花群的色彩美。因此,在色彩設計中應慎重選擇花色不同的花卉搭配。一般要求是明亮的。如果有彩色花的顏色和底座,底座是協調的。

  三、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驟等

  1、方法:上網找資料、圖書館找資料、請教老師、還有去參觀XX的盛花花壇

  2、步驟:a、先確定主題

  b、找和關于XX地區盛花花壇設計的資料

  c、進行整理

  d、設計大致流程

  e、進行細節的審核

  f、擬定方案設計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四、階段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11月24日-11月30日):資料收集階段,主要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開題報告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11月30日-12月12日):設計階段,根據資料與實地考察結果進行設計。

  第三階段(12月12日-12月20日):完成階段,將設計階段完成并進行審核。

  第四階段(12月20日-12月31日):畢業設計文本編寫與修訂,并完成答辯工作。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景觀設計論文3

  1古典造園藝術對當代景觀設計的影響

  1.1靈感源泉

  中國古典造園藝術是當代園林景觀設計的靈感源泉,其古典造園藝術設計思想更是當代園林藝術的理論基礎。中國古典園林作為風景式園林設計的典范,是設計師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間內,經過精心設計,運用高超造園手段,將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組合,形成源于自然環境,又高于自然環境的有機整體,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結合在一起。

  1.2文化傳承

  園林景觀設計師必須對國內優秀的風景園林景觀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觀元素加以運用,才能設計出具有“中國味道”的風景園林景觀作品。園林景觀藝術是直觀體驗性藝術,觀賞者無需接受專門的培訓,就可以感受到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同時,這種直觀藝術受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可以使觀賞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當時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2當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常見問題

  2.1不尊重自然環境

  許多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和營造過程中對景觀的功能性考慮不足,注重表現外表的美觀。某些開發商為了追求表面的氣勢和美觀效果,達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購房者的資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業管理面臨巨大考驗。

  2.2缺乏神韻

  現代居民小區已經成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設置的休閑活動空間充足,有健身區、兒童游樂場地、休閑步道等,這些空間普遍尺度較大,且多以鋪裝為主,相對缺乏可供好友休閑小憩的私密空間。3.3施工時間短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傳統建造技術已經被機器化大生產式的快速施工技術所淘汰,當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現代技術手段,使得傳統建造技術開始失傳,其精髓更難以再現。現代居住小區中經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臺水榭,雖然形似,卻沒有了木材的生動,傳統工藝的風采不復存在。

  3傳統造園藝術對現代居住區的影響

  3.1理解古典園林的內涵

  要設計具有中國元素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必須從觀念上徹底改變,不能完全依賴新技術、新材料,更不能對現代西方園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學習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藝術的造園理念和設計手法。

  3.2尊重自然原則

  大自然是園林景觀設計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遵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求和諧。尊重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態自然的客觀規律來造園,以自然景致為主,強調設計師對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藝術化的表現。

  3.3現代主義與古典主義相結合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依山林而建,通過借景、比喻等方法將園內景觀和周圍自然生態結合起來,同時,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間的作用,使各個區域之間相互連接、滲透,彼此呼應,形成一個整體。現代景觀設計也要求設計師將視域作為設計范圍,以地平線為空間參照,突出與本地區景觀的融合。這與古典造園手法中追求無限想象的外延空間理念是一致的。

  4結語

  在新的社會生產環境下,在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支撐下,要實現新的功能要求,應當著力學習,繼承古典園林的精妙,而不是簡單的對形式進行模仿,更不是用簡單的工藝手段,制作簡化的經典元素。這樣不僅是對創造力的約束,也是對古典園林形式的人為視覺混淆,對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損害。

景觀設計論文4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道路建設腳步的加快,交通事故頻發成為阻礙道路發展的主要問題,道路交通安全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將城市道路環境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對交通安全影響的景觀設計,將我國某省會城市作為實例,選擇三條道路分析道路環境的影響,并給出了合理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保障交通安全的對策,以期為我國城市規劃人員進行道路景觀及環境設計提供幫助。

  關鍵詞:城市道路環境;交通安全;景觀設計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的人口密度逐漸增加,城市交通量隨之增加,促進了城市道路建設。在城市道路良好的發展背景下,道路交通事故的數量并沒有降低,反而對城市居民的活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道路景觀及城市景觀缺失了整體風貌。由此可以看出,城市道路規劃人員需要注重城市道路景觀品質對交通安全造成的影響,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一、城市道路環境及景觀設計對交通安全影響的分析

  在城市道路環境建設的過程中,不同的空間形態設計使得道路周圍的景觀特征有所不同,對司機造成的影響有所差異,從而對交通安全造成影響。本文將我國某省會城市的道路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道路環境對交通安全的影響。首先,A道路。A道路主要包括城區路段以及延伸路段這兩部分,城區路段周圍有較多的賓館及商業建筑,建筑樓層在6~20層之間,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建筑特點,不同建筑的輪廓線和天際線相交,使得道路司機產生較為強烈的視覺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路的識別性,將司機的視覺集中于正前方;延伸路段的一側為住宅區,一側為空地,即使道路兩側種植了行道樹,但是仍舊不具備城區路段的包圍感,司機從城區路段駛向延伸路段時,從封閉轉變為開放,很容易使司機的視覺出現渙散,加大了交通安全風險。然后,B道路。B道路的城區路段被建筑景觀以及綠化景觀包圍,道路的圍合感和層次感相對較強,綠化帶的設計降低了過寬道路的空曠感,高低不同的喬木和灌木設計可以有效防止迎面來車造成視線干擾,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延伸路段主要為綠化景觀,環境較為單一,很容易使司機產生視覺疲勞,再加上道路的視線相對通透,使得迎面來車對司機造成視線干擾,對交通安全造成不利的影響。最后,C道路。C道路為該城市的景區道路,道路兩側的植被設計具備較強的層次感和科學性。為了與地形相配合,C道路采用直線、豎曲線以及平曲線的'線性設計,使道路過渡更為自然,具備較強的誘導司機視線作用。通過自然的設計,消除司機的不安感,使司機的視線更為平順,提高司機的操作便捷性,能夠更容易地控制方向盤的偏差,保障交通安全[1]。

  二、合理創建城市道路環境,保障交通安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道路景觀會對交通安全造成直接的影響,對于城市的交通事故高發區域,政府部門需要合理設計道路景觀,創新良好的城市道路環境,保障交通安全。具體而言,政府部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城市道路景觀的動態性。城市道路環境的微小變化,都會使道路景觀出現變化,從而對交通安全造成影響。因此,政府部門需要注重城市道路景觀的動態性,加強對沿道建筑的控制和管理。首先,道路兩側的建筑需要具備完整性,其輪廓線在變化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建筑的高度需要與道路的寬度相配合;然后,道路需要與建筑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錯落有致的設計,建立小型城市廣場,使城市空間更具動態性,充分發揮其積極影響;最后,規劃人員需要按照交錯式排列的方式進行道路兩側建筑的設計,使城市道路更為曲折,避免司機產生視覺疲勞。另外,城市規劃人員需要重視沿道建筑立面的天際線,確保與司機的心理活動規律相符合。比如,對于過于開闊的延伸路段,規劃人員可以通過種植行道樹的方式,在綠化帶中種植相對高大的喬木,集中司機的視線,保障交通安全。

  (二)簡化輪廓線。對于城市道路的延伸路段,規劃人員需要避免其出現“第二次輪廓線”,盡量將“第二次輪廓線”和原本的“第一次輪廓線”重合。具體而言,規劃人員需要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兩側的路燈、廣告牌以及報刊亭等要素,確保道路兩側要素的在材質、形式以及色彩方面相互兼容,共同營造整體城市空間。與此同時,規劃人員需要將道路設計和地形地貌融合在一起,根據道路附近的自然景觀,在道路出現曲折時,人工設置視覺要素,確保司機能夠始終保持道路環境變化的新鮮感以及警覺性,以此保障交通安全。另外,對于兩側建筑較少的空曠道路環境,城市規劃人員可以通過設置圍墻或者加強綠化的方法,提高道路的圍合感和封閉感,將單調及空曠的視野阻擋在司機的視覺焦點之外,集中司機的視線。與此同時,在道路兩側種植的行道樹具有視線誘導作用,可以使司機產生連續的線形視覺,從而保障交通安全[2]。

  結論

  綜上所述,城市道路景觀會對司機的視覺和心理造成影響,從而對交通安全造成影響。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城市規劃人員需要認識到城市道路景觀的重要性,注重其動態性,進一步簡化城市輪廓線,通過科學合理的道路景觀設計,提高城市道路的圍合感及封閉感,為司機帶來視覺誘導,保障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

  參考文獻:

  [1]陳大山,陳昕,楊家盛,王珂.城市道路綠化對交通安全影響研究[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8,20(02):23-28.

  [2]唐川杰.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道路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2017.

景觀設計論文5

  中國傳統殯葬文化

  1.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特點

  (1)祭祀行為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逝者的喪葬是后輩對親人所盡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而祭祀,是最能體現殯葬活動儀式感的一種行為,數千年來祭祀活動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習俗,人們遵循著“喪盡禮,祭盡誠”的觀念,祭祀活動是人們緬懷逝者并希望逝者能安息而產生的活動,或是以慰藉生者的追思,或是對亡靈的恐懼和崇敬。(2)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儒家認為,孝的判斷標準為是否合乎禮。古人講究“葬之以禮”和“祭之以禮”,這里的“禮”不僅僅指紛繁復雜的殯葬禮儀,而是周朝傳統禮制,古人講究厚葬的同時,葬禮是奢華還是簡樸,要看身份,講究尊卑有序。儒家尊卑有序的殯葬觀表現在殯葬禮儀中,主要體現在稱謂、規格、陪葬品和陵墓這幾點上。(3)厚葬的風俗中國傳統中央集權制影響的帝王厚葬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民間的辦喪理事。再加上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理念,又受儒家孝道的影響,許多人把辦理喪事視為對祖先盡孝的最后時刻,后人在置辦喪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亡者實施厚葬,是被視為盡孝的表現。

  2.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墓園景觀設計的影響

  我國當代殯葬習俗和現代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設計,一直受到傳統殯葬文化的深刻影響。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著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在當代,墓園承載著安葬逝者與傳播傳統殯葬文化的雙重內涵,所體現的供人們寄托抒發思念之情、撫平哀傷等特點同樣使墓園成為了一處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地方。

  城市墓園景觀的研究意義

  墓園是指在墓地上增加庭院和公園設施,并作為城市綠化的一部分。通俗來講,墓園是為逝者公民提供遺體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場所。城市墓園景觀有其區別于其他城市景觀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城市化、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雙重壓力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加,老齡化不斷增長,人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逐漸減小,墓園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此時,傳統公墓在諸多方面已不能滿足城市的發展要求。人們墓園的要求已不僅僅是“方寸之地,墓碑林立”,這種簡單的墓地形式,人們希望死后也能生活在生態美麗的如畫園林之中。這兩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墓園建設的發展。

  2.墓園景觀的特殊社會屬性

  墓園景觀空間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社會屬性,它在埋葬死者的同時,更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是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和逝者精神文化的傳承體。在我國,現代墓園的規劃設計除了與場地地理條件有關,殯葬習俗與傳統殯葬文化對設計的影響更大,墓園景觀空間的營造更是由人們的行為活動、祭祀方式所主導的。

  3.我國相關研究的落后

  我國現代城市墓園設計的相關研究比較落后。長期以來,我國殯葬設施的規劃設計更注重功能,在其人文意義及精神層面的探究卻不夠重視,受中國傳統殯葬觀的影響,人們對殯葬場所一直保持回避態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殯葬景觀設計的`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問題。對解決人地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墓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1.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墓園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墓園的首要任務滿足人們祭奠死者,悼念、緬懷故人,中國人自古以來有祖先崇拜、靈魂不滅的觀念,同時遵從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因此,中國的城市墓園不應盲目仿照西方那種親近自然的田園鄉村式墓園,墓園在與園林結合,重視生態效益的同時,應該尊重傳統的殯葬習俗,去進行規劃設計。墓園的深度和氣氛尤為重要,中國的城市墓園設計首先要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2.景觀設計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墓園景觀空間不僅要考慮死者的安葬,更重要的是考慮生者殯葬活動與祭祀活動的需要,中國人在進行殯葬活動時,非常重視祭祀行為。墓園景觀設計通過劃分出的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場所引起人們的心理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應,各種不同的空間是不同性質的區域,如園區內的骨灰廊骨灰亭等殯葬功能建筑空間,空間序列的組合,方向能極大地影響人們在環境中的流動狀態和行為活動。因此,景觀設計的空間序列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3.設計應突出傳統殯葬文化

  中國殯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墓園中的園林綠化是“形”,而殯葬文化如何在設計中體系則是景觀設計的“神”,墓園景觀設計的時候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內涵,通過景觀反映出傳統的孝道、厚養薄葬等文化主題。

  4.墓園景觀環境的生態化

  墓園作為特殊的城市綠地組成部分,在保證殯葬用地的同時,減少硬質部分,增加綠化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也是其規劃首要任務。現代城市墓園的生態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墓園的規劃建設,應樹立整體優化的環境觀念,墓園環境應與自然和諧共存,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為城市創造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

  我國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城市墓園的規劃設計有著重要影響。墓園設計者應從悠久的殯葬文化歷史中,發掘設計理念,把握傳統民族殯葬文化特色,使墓園景觀空間滿足人們的祭祀行為活動,營造有文化特色、以人為本、人性化的墓園景觀空間。

  作者:常曉宇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景觀設計論文6

  摘要:針對“景觀設計”課程現狀,總結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和需要,對課程課題設置進行了改革創新,提出了開放性課題模式,在課程中進行了實踐并取得了良好成果。

  關鍵詞: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問題;教學改革;開放性課題

  景觀設計行業目前蓬勃發展,在受到新的設計思想和設計作品影響下,傳統的景觀設計教學模式受到質疑。教師困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上課不能調動起主觀能動性,所做的設計也就無法打動人。介于此背景,對景觀設計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由于景觀設計課程著重于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也主要是對課程的課題形式重新設置。重燃老師教學熱情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策略的實踐能力和設計思維。目前國內很多高校,也開展了有益的嘗試,比如同濟大學黃海靜等提出體驗式教學法[1]、四川大學王霞等提出設計競賽項目的引入和實驗教學基地的建設等[2],都倡導學生親身感知、理解、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學習模式,以達到知行合一。但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經費投入增多、教學難度增大等,比如四川大學提出的設計競賽項目引入本校自己組織競賽,同時邀請國內外行業知名專家作為評審,這在我校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因此,結合我校自身條件,主要在課題設置上做出改革,并引入了開放式課題設計。

  一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景觀設計課程為環境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共64課時,于大三第一學期開課。屬于高年級(大三)的課程,之前已上過植物造景和園林藝術課程,對植物、景觀的基本知識以及小型地塊的園林設計已掌握。學生通過景觀設計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景觀設計全流程,提高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和設計的深度、內涵。目前,景觀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如下:1.教學模式傳統單一。景觀設計課程往往由講授和設計實踐兩部分組成,講授部分為景觀理論加一些案例,學生所能領會和理解的效率較低。2.實踐內容為教師提供設計任務書,地塊單一,缺少真題實戰訓練,學生無法深入感受地塊特性。3.學生以個人為單位做設計,彼此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然而很多好的設計都需要多種思維的碰撞才能產生,甚至需要設計師彼此“爭吵”。以往的景觀設計課程中設計類型及地塊都為老師指定,一個課題僅提供一個地塊,即使需要進行場地調研,學生也興趣不大草草了事,設計作業完成后,也僅僅從功能技術上有提高,然而隨著高年級學生分析能力的增強,需要讓學生對設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所給出的課題應該有更復雜的與設計相關的問題和因素,這些因素不僅涉及到基本的功能性諸如場地交通、地形、植被、光照、視線等,還要涉及到社會、地域、生態、經濟等,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在復雜的關系中確定對設計最有影響的聯系。因此,在大三的課程中,需要讓學生在這些方面有一些深入認知,以此再促進專業的學習,兩者互成良性循環。

  二景觀設計課程開放性課題改革措施

  在教師有了以上共識后,對景觀設計課程進行了相應改革,由原有固定性課題,改為開放性課題,以此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以下為具體課題設置:

  (一)景觀環境感知:場地調研分析

  以往老師僅在課堂中講授一些案例,雖有很多著名景觀作品,但學生的理解效率不高,因此讓學生通過對已建成成熟案例進行現場調研分析可彌補這一問題,并積累第一手資料和感悟,有一個學期沒有上過園林景觀方面的課程,該課題的設置還能夠讓學生回顧起景觀設計的基本內容、設計要素,并通過測繪回顧起景觀常見尺寸,理解場地的功能、作用及影響景觀規劃設計的因素。教師給學生大致調研范圍,學生可在此區域中任意選擇地塊進行調研,地塊的選擇也非常重要,目前還是需要給學生優秀的景觀進行學習。學校地處西安,因此選擇了大雁塔周邊地區景觀,并分了幾大片區供學生選擇:民俗大觀園、戲曲大觀園、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入口及主軸線景觀區。需要進行測繪并從總體布局、植被、地形、構筑物、水體、交通等基本功能方面進行分析,并將分析過程和結論繪制成圖紙。

  (二)口袋公園景觀設計

  口袋公園是城市中規模很小的開放綠地,可直接服務于周邊居民,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具有規模小、尺度人性化、場所多樣化、針對的功能性及突出的社會性等特點[3]。口袋公園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需要重點分析使用人群的需要和空間功能組織的關系、人流主要方向和場地出入口的關系,根據地域特征、使用人群特性等衍生出場所精神。本課題為半開放性課題,場地性質相同都為口袋公園,但給出6個不同的口袋公園場地,面積范圍在1500——3000㎡,學生選擇一塊地進行設計。每塊地周邊環境不同,有居民區、醫院、辦公區、商業等等,學生需針對場地特征、使用人群等進行設計,并賦予獨特的設計理念。

  (三)城市消極空間景觀改造與更新

  經過前兩個課題的訓練,本課題可以提高難度,首先擴大了設計尺度,隨著尺度的`擴大,與設計相關的問題會越來越復雜。本課題設置為開放性課題,類似于競賽題目,給出主題大的框架和范圍,其余讓學生發揮。在制定本課題的方向時,一方面考慮景觀目前的前沿動態和主要的發展趨勢,并能夠涉及到生態、社會、經濟等復雜因素,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在思考選題時能發現自己作為景觀設計師的能量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考慮到課題題目能讓學生的可選范圍較廣,因此選擇了城市消極空間景觀改造與更新這個主題。給出的大致范圍有:1.棕地改造類,各類廢棄場地、待修復場地,如:廢棄工廠、鐵路、高架,廢棄河道,垃圾填埋場,受到污染破壞的場地;2.城市灰色空間,如高架橋下空間、菜市場周邊,城中村,老舊小區等;3.人文關懷類,如養老社區,小學生放學后停留空間,兒童自然體驗場所,白領解壓場所等。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場地調研和自身對環境的感知等方法來選擇設計方向,筆者所帶的學生共分為了22個小組(1—2人一組),學生選好設計主題后,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塊,規定面積在0.5萬到5萬㎡之間。接下來需要對場地進行全面調研并拍攝照片,包括場地周邊地塊性質、場地內外交通、植被、構筑物、地形、光照、使用人群等等,并用測量結合衛星地圖繪制出場地現狀平面圖。通過調研分析出場地現存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設計策略。首先學生對自己所選的主題感興趣,能夠感受到場地的突出問題,再通過調研能夠對場地有深入感知。教師這時的角色不像以前給任務書那樣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而是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起引導作用而不定奪,反而學生的狀態和最終呈現的作品都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很多學生還主動和教師說起這次調研做設計的體會,一名做高架橋下空間的學生指著拍的現場照片說:這么破舊的、無人問津的地方能通過自己設計成有活力的空間,雖只停留在紙面上,但已然對這份職業肅然起敬,今后學習也有了很強的動力。

  三結語

  景觀設計課程需要開發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開放性課題是對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但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還是達不到全部的既定目標,未來仍需進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黃燕妮,周向頻.論在本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中引入體驗式教學的系統途徑[C].中國風景園林協會.第三屆全國風景園林教育學術年會論文集

  [2]王霞,沈一,汪源源.景觀設計教學實驗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xx.03:88-91.

  [3]蘇王新.淺析城市口袋公園的規劃設計[J].現代園藝.20xx.01:102-103.

景觀設計論文7

  摘要:如今, 城鎮化率越來越高, 鄉村面積日益減少, 人地矛盾日益增加, 在快速發展城鎮化的今天, 鄉村景觀顯得尤為的重要。以“美麗鄉村”贛縣南塘鎮為例, 來強調鄉村景觀的重要, 并結合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方法, 融入鄉村文化之中。

  關鍵詞:鄉村景觀; 美麗鄉村; 生態恢復; 新農村規劃;

  1 國內外的鄉村景觀發展

  1.1 鄉村景觀的重要性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農業大國, 鄉村占地尤為重要。如今, 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 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 給鄉村造成巨大的壓力。幾十年前, 鄉村景觀旅游建設已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所開展, 已經有了一套可實踐的理論, 對保護和恢復鄉村的自然生態價值及社會和諧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2 鄉村景觀在國內的發展狀況

  我國于20xx年發布《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在意見中, 明確提出城市支持農村, 工業輔佐農業的戰略需要按照民主管理、發展生產、生活富裕、文明風俗的要求建設。

  1.2.1 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 偏離規劃重點

  國內鄉村景觀往往建設一些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 為了建設旅游、觀光等項目, 吸引眼球, 忽視農村生活的污水垃圾治理、房屋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重樣, 即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又達不到好的效果, 往往不能真正滿足人群需求。

  1.2.2 照搬城市模式, 脫離鄉村實際

  國內鄉村建設在許多方面照搬城市模式, 忽視鄉村景觀原有特色, 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修建大草坪、花卉等需要精心養護植物, 維護成本過高, 景觀環境千篇一律, 治理較難, 植物難存活, 與鄉村自然環境格格不入。

  (2) 鄉村地面過度硬化, 鄉村地面高差較為明顯, 地下排水設施不完善。鄉村景觀具有自然景觀的生態多樣性, 而地面過度硬化后, 不利于植物生長, 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降低環境承載力。影響當地氣候, 減少生物多樣性。

  1.2.3 破壞鄉村風貌文化和自然生態

  在許多鄉村中, 依然存在亂搭亂造, 推山削坡, 伐木種地, 填湖修路等, 為了擴大村鎮收入, 平整土地, 減少鄉村中的自然景觀, 同時為了建設旅游等項目, 又增加人工景觀。例如將自然河流, 小溪填埋或硬化駁岸, 在建設中又開挖人工河流, 即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同時破壞生態環境。在鄉村風貌文化上, 忽視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 鄉村傳統文化是一個村莊千百年留下來的遺產, 不應該被時間的長河所磨滅, 在鄉村中的特色建筑結構應該被保留。

  2 本次規劃以江西省贛縣南塘鎮新農村建設為例

  2.1 項目概況

  南塘鎮位于贛縣東北部, 距贛州市42公里, 是贛縣、興國、于都等三縣八鄉鎮, 周邊22萬人口的中心小城鎮。全鎮面積146平方公里, 人口4.5萬, 耕地3.2萬畝。

  2.2 項目規劃問題所在

  贛縣南塘鎮田南村位于平江南岸, 與南塘圩真建成城區隔江相望, 地勢東高西低, 屬中亞熱帶丘陵山區季風濕潤氣候, 雨量充沛。鄉村規劃景觀需要解決的問題:

  (1) 整合現狀資源, 設計思路創新;

  (2) 區域統一包裝、統一設計;

  (3) 解決布局零散、資源混亂的問題;

  (4) 塑造良好的現代農業休閑園區氛圍;

  (5) 創造新農村獨特人文自然風貌;

  (6) 打破單一產業模式, 增加生產性為主的產業綜合功能, 使農產業生產用地向鄉村經營型游憩綠地轉化, 提高經濟效應, 從而帶動農村周邊經濟的發展;

  (7) 引入鄉村旅游的思路, 尋找鄉村降級新的增長點;

  (8) 使一江兩岸共同發展;

  (9) 居民區道路因入戶交通不規整, 分布凌亂, 影響整體效果;

  (10) 區內制備長勢良好, 品種多樣但表現形式單一, 景觀效果不佳;

  (11) 水土流失嚴重, 生態恢復緩慢;

  (12) 傳統文化的缺失;

  (13) 鄉村地面過度硬化;

  (14) 植被人為破壞嚴重;

  (15) 生活垃圾、污水肆意排放;

  (16) 建設許多大廣場, 公共服務設施功能雷同;

  (17) 大量鋪設草坪, 維護成本過高, 后期管理不易。

  2.3 項目構思

  完善原有居民的社會服務功能, 增加不同的公共服務設施, 使區域功能化。提煉當地文化, 發掘當地特色文化為主體, 增加當地內涵, 加強當地文化發展、民族性。發展第三產業, 以大型公園為中心來提升周圍土地經濟價值。增加村民參與性, 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項目主要分為三期:

  (1) 以民生為主, 完善田南村基礎設施, 改造不合理規劃, 統一資源, 以免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為未來的旅游業奠定基礎;

  (2) 發展當地特色文化, 將文化發展與居民生活相結合, 保留原有村子文化, 并尊重居民生活方式, 使文化能夠融入景觀之中, 將當地建筑等主體統一改造, 使其適應當地文化發展;

  (3) 發展旅游業, 建造森林公園等大型項目, 做到人與自然相融, 與自然和文化相結合。招商引資, 增加商業用地, 使其公共服務設施完善, 并以大型公園帶動周邊經濟, 更好地增加居民收入。

  2.4 規劃原則

  2.4.1 生態性原則

  自然景觀就是鄉村最好的遺產, 合理利用自然, 減少人工干擾, 將自然特色所保留, 使自然景觀與鄉村景觀相互結合;保留每家每戶的經濟作物種植, 保留最原始的鄉村生態;以生態學原則為指導, 走綠色生態建設道路, 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共和諧共存、相互補充, 讓人們最大限度的親近自然, 感受自然。

  2.4.2 文化性原則

  每一個鄉村文化都是獨立特殊的, 是每一時期的鄉村風貌, 從客家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景觀的內涵特征, 分析和發掘當地特色文化, 使其文化得到延續, 并通過對民居、祠堂等主題建筑而統一改造和豐富當地特色地形景觀, 使人們直觀的感受到客家的文化內涵。

  2.4.3 功能性原則

  提高鄉村景觀的效應, 最主要是滿足當地居民生活服務功能, 進行功能區域的劃分, 是功能區域更好地服務于居民;同時景觀應滿足自然生態功能、休閑活動功能、交通功能、景觀文化功能等, 最大程度滿足人們休息娛樂功能, 并發展第三產業服務大眾。

  2.4.4 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主要是指景觀規劃資源合理利用, 不造成二次浪費, 鋪裝材料盡量使用當地材料, 既能體現當地特色, 也能減少運輸成本;植物方面選擇經濟適用樹與鄉土樹種, 合理種植, 使植物最大性的發揮其經濟效應, 既節約濟源又有特色, 景觀設置考慮簡潔、實用、避免鋪張浪費。

  2.5 規劃內容

  2.5.1 基礎設施的整治

  在充分考慮客家文化和經濟科性等方面, 采用青瓦粉墻的格調, 體現一種清新淡雅的鄉土風情, 外在整體形象統一, 避免了現有建筑之間布局錯亂的不足, 可在低成本、短時間內美化建筑塑造整體效果, 又可以為后續的鄉村游的開發建設奠定基礎;新建建筑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風格, 打造和諧秀美新農村。

  2.5.2 交通規劃

  田南村作為南塘鎮未來的核心, 高標準、高起點、前瞻性的交通規劃是未來有序開發、合理布局的基礎, 本規劃從道路區位、道路環境、開發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 通過西面通過居委會的道路規劃為主干道路, 承擔主要交通流量, 新建道路寬度建議擴建到9米, 濱江道路作為生態景觀道路, 主要是滿足居民休息、娛樂、健身等需求, 建議寬度為6米, 其他連接主干道和濱江道的道路支干道, 建議寬度為6米, 并根據民居和道路間關系, 合理設置停車場, 完善交通體系。道路以沿江道路為主要交通要道, 對其進行景觀植物改造。在沿江邊設置人行步道, 專供游人欣賞。

  2.5.3 綠化規劃

  以路形成綠化網路, 以江形成生態廊道, 以山形成生態中心, 以園形成城鎮亮點。完善當地道路綠化, 提升濱江綠化, 保護森林公園植被, 優美城鎮節點效果, 樹種選擇因地制宜, 適地適樹, 以鄉土樹種為主, 減少建設成本, 降低維護成本。

  2.5.4 環境規劃

  對村莊古樹做好保護措施, 由于古樹瀕臨河岸邊, 江水沖刷較為嚴重, 古樹樹根以被沖刷裸露, 設計以名木古樹保護為出發點, 沿江邊設置防洪駁岸, 防止降水沖刷毀壞古樹。村路要硬化, 排水要系統化, 垃圾統一處理。在村莊中使用太陽能等新型發電設備, 例如在路邊安裝太陽能節能路燈, 以節約資源。

  2.5.5 生態規劃

  由于村莊內部綠化破壞較為嚴重, 生態環境薄弱, 需要將部分硬化地區鏟除, 并種植綠化, 有利于生態恢復。由于南塘村主要交通地區為開山筑路, 一側為江, 一側依森林公園山坡, 山體為砂巖質地, 對山體垂直地區, 不適宜種植植被, 在此處考慮垂直綠化, 即達到生態固坡的目的', 又滿足景觀需求。

  2.5.6 建筑規劃

  將村莊古建筑保留, 并對破損處進行修補, 民居、村委會等已建成建筑在充分考慮地方客家文化和經濟可行等方面, 采用青瓦粉墻的格調, 體現一種清新淡雅的鄉土風情, 外在整體形象的統一, 避免了現有建筑之間布局錯亂的不足, 即可在低成本短時間內美化建筑塑造整體效果, 又可以為后續的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奠定基礎;新建設建筑要嚴格審批, 按城鎮整體規劃要求, 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風格, 打造和諧秀美的新農村。

  3 總結

  3.1 加強鄉村景觀的設計理論

  在鄉村景觀設計的經驗上, 我們需要借鑒國外的理論研究, 在文化、環境中, 我們需要加上中國鄉村景觀的特點。探索中國鄉村景觀的理論, 為鄉村景觀提供合理的科學理論, 有助于轉型期間鄉村景觀的健康有序發展。

  3.2 把鄉村的文化特色體現出來

  景觀規劃中應該拒絕模式化統一, 需要要因地制宜, 凸顯地方特色, 將文化融入景觀與生活中, 不同的地域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鄉村特色。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 在保護鄉土文化的同時, 并能夠融入這些發展的元素。在整合文化的同時, 通過塑造鄉村景觀的建設, 將當地鄉村的民風民俗的特殊性突出, 加強當地鄉村景觀的吸引力, 將鄉村經濟發展多元化, 對鄉村經濟轉型非常有益。

  3.3 鄉村景觀差異性的重要

  地域性差異化的環境打造在各地千篇一律的城鎮化建設風貌中, 鄉村是留存景觀差異化較好的區域, 鄉村地域性差異化特色保持和建設是鄉村風貌立足之本, 是未來鄉村景觀規劃改造的發展趨勢。要體現出鄉村景觀的差異性, 應該先提升鄉村歷史文化價值, 鄉村歷史文化, 文人古跡都是一個鄉村特色風貌的載體, 每個鄉村都有不同的歷史, 只有體現出鄉村景觀的差異性, 才能體現出一個鄉村所代表的特色。

景觀設計論文8

  摘 要:住區水景設計是現代城市水環境設計中的一個重點,本文從闡述水體的景觀特性和水的開發利用談起,并以深圳華僑城波托菲諾二期為例,分析了水景設計在營造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手法及營造詩意、畫意、情意在現代住區環境中的特征。

  Poesy, Drawing the purpose, Affection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Living Area

  Cai Qiang Song Mingdi

  Abstract: It is a focal point in the environment design of modern urban water that the water scenery is designed in the living area.This text?talk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iew characteristic and water of the water body. It analyse some concrete tactic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while being the second stage of Shenzhen Chinese Overseas Tow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 build poesy , draw purpose of the environment of modern living area.

  提及住區水環境設計,自古以來就有“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吉地不可無水”的說法。水體作為一個造景要素,不僅具有生態價值,而且可以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增強居住舒適感,水的形態、風韻、氣勢、聲音蘊含著無窮的詩意、畫意和情意,豐富了空間環境,給人美的享受和無限的聯想。古時即有“遙遙十里荷風,遞香幽室”?[1]、“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2] 之說(明·計成《園冶》)。

  現代水景住區自20世紀90年代在歐美開始流行以來,這股流行浪潮很快就影響到中國,蔓延到廣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內陸省份。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建筑的高度密集、環境的嚴重污染,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夠與純樸自然、親切優美的湖光水色零距離接觸和朝夕相處。因此,住區水景設計也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事實上,深圳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區內山、湖資源豐富,氣候濕熱,經濟發達,為水環境設計與建設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其設計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一、水的景觀特性

  水景住區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帶給人們無窮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動性:地球的重力使水從高向低不停地流動,這種位移的變化使水處于不斷循環運動中,充分體現出水柔美、活潑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狀態帶給人強烈的視聽感受。此外,風這一時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動,在平靜的湖面上,“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派詩情畫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擴大景面,產生虛實對比、交相輝映的畫面。陽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綠、晴空和建筑交織變幻,視野收放開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瑩,色彩繽紛,將建筑環境襯托得如詩如畫。

  可塑性:水是一種連續的物質,無形而消極,本身沒有固定形狀,但通過容器或噴頭,卻能塑造成多種形態。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環繞,欲肥膩,欲噴薄……”,就極為詳盡地描繪了水的多種多樣的形態。

  聲、色特性:水本沒有自己的聲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氣的多少決定了水的聲音。涓涓細流發出的悅耳動聽的水聲,瀑布、海浪發出的轟鳴都有益于營造空靈超脫的意境;水雖然沒有顏色,是透明的液體,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線中青藍色的反射作用賦予它豐富的顏色;周圍環境顏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

  二、水景的開發和利用

  親水是人們的天性,水體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景觀效果,并且也能運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間,延伸、引導空間,用設計師的創意理念去多樣化地豐富景觀環境內容,達到活化空間、創造情意。

  空間的拓展:規模較大的面狀空間,在環境空間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間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虛無的形態弱化了空間界限,延展了空間范圍,有助于空間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僅給水面帶來光波的動感,使水面產生虛空間,產生開闊、深遠之感。

  空間的延伸引導:小規模的水面或點式水景,在環境中起著點景作用,構成空間的視覺焦點,從而起到引導作用,其布置較為靈活;并且這樣的水景與水面大面積不同,更易與人直接產生戲水活動,不僅增強了對景觀的參與性和趣味性,也滿足了人們親水的心理。

  空間的層次:水景作為視覺對象,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其多樣的形態和可塑性,可以靈活組織成各種點、線、面式的水景,通過不同疊合的方式形成三維立體空間;并利用周圍的環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實空間,起到點景、對景、背景的作用,獲得豐富的空間層次。

  三、實例分析(深圳華僑城波托菲諾二期純水岸景觀設計)

  深圳華僑城波托菲諾二期純水岸是深圳現代住區水環境設計的成功范例之一。

  該項目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二期純水岸位于波托菲諾的腹地,地形綿延起伏,7萬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棲湖穿越其中,對面環以蒼翠濃郁的荔枝林、高爾夫球場,北側是已經建成的'天鵝堡一期,西側緊靠主題公園歡樂谷。區內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環境條件得天獨厚。

  設計理念:

  以意大利海濱小鎮PORTOFINO為藍本,設計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現代社區的特色,根據原有的自然特色,以盡量減少人工對原創的干擾為原則,創造了一個以水為媒體的主題水岸住區—享受自然,回歸質樸。

  水景設計:

  基于對基地自然環境的充分了解,遵循開發的策劃理念,設計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質鋪裝、植物等多種造景元素,通過不同的水景處理方式既表達了東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也體現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維理”觀念的特征。

  入口廣場的線狀水景:住區的中部設計了一條輕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觀軸線:入口廣場—休閑步行街—圣菲諾鐘樓—水岸廣場和碼頭,構圖上反映出純粹的意大利廣場式布局和建筑裝飾風格。入口處拾級跌落而下,順著緩緩而下的休閑步行商業街,一縷水帶在廣場中部集結,黑色石材汀步交錯浮于水面,細雨落下,濺起圈圈漣漪,是整個住宅小區的焦點和精華所在;盡端高大的鐘樓偏向一側,形成整個景觀軸線的高度控制,與遠端開闊的湖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燕棲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棲湖與天鵝湖水脈相通,設計中為了有效利用燕棲湖水面資源,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結合建筑形式對水面輪廓進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寬和挖進,整理鄰水界面。這不但加大了湖岸線總長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間節奏感,消解了兩岸較為硬質的景觀物質;湖岸由疊石砌成,被各種自然植被覆蓋,野趣橫生,水面上根據高差設計了兩處疊水瀑布,為止水如鏡的湖面增加了無限的動感;湖水邊緣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組水庭、會所和泳池,沿著湖邊或綠樹成蔭的小碼頭,以緩坡形式慢慢淹沒深入湖面的入口廣場,長長的木棧道順著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為了一個整體。

  點狀幾何式水景:除卻以上較大的水景以外,住區中還有分布于建筑組團內部的點狀幾何式水景。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臺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紋的圓形銅質水缽與八角形的水池的組合體布置在各軸線的交匯處,甚或與燕棲湖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中心視覺焦點。

  水景與人工要素的和諧處理:

  人具有親水性,喜歡和水保持近距離接觸,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它的氣味、水霧和濕潤。設計中在寬達5米的木棧道上面設置了木凳和木臺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們長時間親近湖面觀賞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廣場延伸入湖水的緩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鵝卵石鋪砌而成泊船碼頭,即強化了港灣效果又讓人們與水產生了直接的聯系;湖畔步道滿鋪方磚,臨水設置休閑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靜謐和智慧沁人心肺;憑欄遠眺,廣闊的水面延伸遠處;極目燕含山的翠綠蔥蘢,滌蕩胸懷;臨街品茗,舒雅愜意,輕快靈透。

  為了渲染地中海風情,使水面與周圍環境協調起來,設計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選材和色彩的匹配。 鋪地以青石板、鵝卵石、亞光面花崗石、砂巖為主,水池的池底則以小塊的花崗石與鵝卵石拼砌而成,欄桿、燈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鑄鐵、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為了表現熱烈的海濱氣氛,采用了一些強烈的對比色,遠遠望去,在青山綠水的烘托之下顯出油畫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設計也充分考慮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邊高”的形式,鄰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層公建,以減少對湖面的壓迫感,基地北側布置較高層數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響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賞到湖景,同時在外圍成為小區中心的屏風;水岸廣場轉角處布置弧形的建筑組合,達到視線上的通透;組團之間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較為完整,具有親和力的內部空間。

  立面造型上聯排式別墅體量較小,以小四坡頂為主要形式,造型豐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邊界景觀效果。多層住宅因體量相對較大,在保持坡頂形式的同時,又融合了部分現代設計元素,色調以明黃為主,線條簡潔明快,配合豐富的門窗和陽臺古典元素的細部,立面十分簡潔和整齊。戶型設計考慮以湖面為主要景觀元素,強調舒適性和景觀面,270°超寬雙層觀景陽臺使得溫柔寧靜的湖水成為日常居家風景。

  四、結語

  總的來說,水景的設計要注重美學感受的營造,在保證環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開發利用,尺度節制,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建立優美的自然環

  境和開放空間,增強鄰里交往,營造詩意、畫意、情意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明·計成《園冶》

  2:明·計成《園冶》

景觀設計論文9

  1情感在設計中的應用

  在景觀藝術設計中,“情感化”設計是將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環境中,使來到這個環境的人們產生某種情感的共鳴。它通過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元素的設計,加入了人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現代設計中。由于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科技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例如,家居環境能夠體現主人的自身價值和品位素養,公共環境設計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場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筑為例,巴洛克風格教堂的建造方針,意在匹敵甚至超越中世紀以前的文物古跡的建筑結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會權力的象征,其始終具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即吸納所有的天主教徒,堅定他們的信仰,重新團結異教徒和他們的教會,將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讓人們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嚴感、神圣感等。

  2通過藝術心理學對景觀設計的分析

  從人與環境的藝術設計角度來說,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都有一種舒適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校園中的軸線設計首先應確定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以人為本,寧靜自然而優雅清新的自然生態空間。

  根據我校實地調查分析,從學校校門到觀書塘的區域,主要有噴泉、石碑、廣場和升旗臺,學生經常在這片區域進行娛樂活動。而現在的狀況是,水池不太整潔、池底覆蓋滿了青苔顯得不太雅觀,與觀書塘后廣場沒有呼應。觀書塘處于我校中心地帶,是區域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設施影響著整個校園環境。存在的問題有:水域寬闊,無便捷性路徑;廣場石凳夏熱冬涼沒有遮擋物,幾乎沒有實用性;水域周圍樹木雜亂,沒有供學生學習、休閑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間的設施;傳統的石柱圍欄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觀書塘后廣場沒有考慮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區域中間沒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間破碎,缺乏集會的大場地。同時,圖書館前廣場幾何化的形式感、現代感很強,各種材質的變化富有節奏感。但針對的人群需求的利用率較低;整個廣場設計較為破碎,缺乏整體感;交通路線不夠明確、便利;廣場硬質鋪裝較多,過于生硬,特別是夏天,硬質鋪裝對陽光的反射,會讓整個廣場更加炎熱;植物缺少層次變化,過于單一;廣場上的大屏未盡其用,同時,整個廣場也缺少人文內涵。

  作為校園景觀的設計,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于湖南工業大學大門、圖書館中軸線,其受眾主要是學生及老師。應增加更多的藝術氣息、校園景觀與學生的情感聯系,使學生在這里交流思想、增進感情。作為大學生活的載體,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記憶青蔥歲月,可以是我們對藝術最初的開始與碰撞。

  這個方案以情感設計為重點,在滿足校園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抓住師生之間的情感寄托,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憶”,在情感內容上突出“亦心亦憶”。方案的設計應在細節上打動師生的心,應抓住學校包裝專業這一特色,讓參與其中的師生能夠對湖南工業大學留下美好的回憶。該方案是學校從進門到圖書館這條路線上的改造設計,主要服務人群是學生、老師和工作人員。首先,該設計要與現有環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標區域的缺點,為目標人群提供更方便的路徑導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娛樂場所、安靜舒適的學習工作環境。該設計應主要以規整的布局為主,在水池廣場以及部分觀景區采用自然的布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態相互結合,讓人產生寄情于山水間的.美好環境。

  此方案設計主要分為四個區域:校訓廣場、觀書塘、觀書塘后廣場和圖書館前廣場。其中,重點體現情感的就是觀書塘前的許愿池噴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許愿池,是羅馬的許愿池噴泉,它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風格的杰作,擁有著許多美好的傳說。此方案中的許愿池,截取了羅馬許愿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個投幣的學生、老師或者其他人員能夠再次回到學校來觀賞。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希望能培養出杰出的人才,使其將來再回到學校,激勵下一代的學生努力學習。

  然后,是觀書塘的情感設計。原來的觀書塘本身有一個曲折的木質橋,很多學生喜歡在橋上給魚兒喂食,橋的兩頭綠樹成蔭,是個觀景的好地方。該方案保留了這個橋,還在觀書塘中間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觀,是由包裝盒拼接而成的雕塑,體現了學校以包裝設計為重點學科的特點。觀書塘后廣場設計成了一個酒瓶形狀,在兩邊分別設計了三條流通路徑,方便學生通過。同時,增加了座位以讓人休息,中間的廣場采用比較平滑的地面鋪裝,可以讓學生進行滑板、溜冰等娛樂活動。

  湖南工業大學的校園文化應該體現學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內涵。本學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以及包裝設計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車頭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學、和而不同”是學校的校訓,體現了對學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種教學理念。

  3結語

  環藝設計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能確立交往的范圍和適當的人際距離,使人們的行為有據可依。將藝術心理學方法運用到環藝設計中,可以使人們更貼近環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藝術的美感和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鳳凰空間.商業景觀設計[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皮紹南(1988—),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主修環境藝術設計。

景觀設計論文10

  1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深遠,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造園活動,先秦時期出現供帝王眺望和游玩的“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供帝王狩獵享樂的“囿”,這一時期出現了古典園林的最初形式,經過隋唐的發展期,到宋朝時,已經臻于成熟,最終形成了三大古典園林體系。中國古典園林經過圃———囿———園3個階段的逐漸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形成了都市的區域化現代景觀設計。

  2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物質、精神需求:園林中設計的樓臺殿閣、亭榭、廊院、美人靠等為了滿足休憩、觀賞等物質需求;園林意境上營造的自然、淡泊等主題滿足其精神需求。中國古代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應當尊重自然,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為本,將自然山水作為創作源泉,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人類與大自然是互惠共融、長期共存的。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膨脹,現代工業化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消耗,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取之自然,建筑只是古典園林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古典園林著重渲染自然環境的美,“雖為人作,宛自天工”。

  3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

  3.1因地制宜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考慮選址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小見大,從整體出發布置景點。

  3.2水體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利用水景,以靜水為主,主要表現水的靜態之美,將人工之美融入自然之美當中,兩者恰如其分,相得益彰;雖以靜水為主,但也追求動靜結合,利用溪流、瀑布、涌泉等將水體的自然動態之美營造于園林之中,大面積的水體可以產生視覺上的延伸感,形成大空間尺度感,水體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重要元素。通過掩、隔、破3種方法運用水體。

  3.3曲折迂回、曲徑通幽的人工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人工環境的營造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形成曲徑通幽的園林布局,通過對內部空間進行隔斷和劃分,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產生了巧妙的園林布局,極大地調動了游覽者的想象,使中國古典園林“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

  3.4一步一景,移步于景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具有處處皆景,移步于景,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蘇州退思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移景手法的實例,退思園集結了清代園林的優勢,園內的景觀相互滲透,既可單獨形成景色,也可以與其他景觀形成景色,園內景觀看似獨立,其實與其他景觀形成整體,形成移步于景的妙趣。

  3.5園林中植物的配置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在選擇植物上主要看重植物的品格,注重植物的“韻味”,能夠營造深遠的意境,如有君子氣節的竹、具有高潔情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堅貞不渝迎風雪綻放的梅、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植物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具有生命力的構成要素,它們的形態、色彩各不相同,同時也能產生園林景觀的季節性變化,這種季節性變化代表著四季的更替、生命的延續,是大自然最珍貴的回饋。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配置最關鍵在于植物的配置能與園林中的建筑、水體、山石等形成統一的整體,構成和諧的園林意境之美。

  4現代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現代景觀設計往往忽略以小見大、因地制宜的原則,盲目的追求新穎獨特,造成景觀設計的比例失調,使其尺度過大或過小,違背居民使用的需求;現代景觀設計缺乏文化底蘊,設計思想過于蒼白,設計者往往是為了建造景觀而進行景觀設計,沒有形成景觀設計思想,使設計出來的景觀缺少文化內涵,不利于社會文化的傳承與推進。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空間的比例尺度適宜,錯落有致,高低起伏變化相宜,利于相互空間的穿插、滲透,而現代景觀設計的空間感薄弱,過于平面化,往往造成了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游覽者產生距離感;現代景觀設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聯系薄弱,往往形成孤立的人工景觀,現代景觀設計為了尋求視線上的最佳、周邊環境的最適宜,往往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環境,更可能形成景觀污點。盡管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但中國現代風景園林仍處于發展階段,可供其直接繼承的優秀傳統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是十分匱乏的,更沒有深刻地認識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缺少自己特色。

  5總結

  中國的現代景觀設計要從當地的自然環境著手,著眼于現代景觀發展趨勢,秉持著“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設計理念,傳承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手法、美學規律、意境建構等,挖掘現代景觀設計自己的特色,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融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工環境。

  作者:鄒明妍 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

景觀設計論文11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醫療正經歷著一系列的變革。人性化的需求成為每個醫療機構的行為準則,以患者感受為設計主旨的醫院綠地設計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醫院綠地景觀環境弘揚人性,充分體現出了人文主義關懷,有助于使用者改善不良情緒,直至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醫療綠地設計應注意從植物的選擇、空間氛圍的營造、無障礙設計的處理、園藝療法的運用等方面著手,對該醫療中心進行全面設計,以營造更健康、舒適、生態的醫院綠地環境,從而提供更好的醫療環境。

  關鍵詞:醫院綠地;療養;醫療;生態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醫院綠地設計逐步成為專家及設計師們的研究課題。美國的生態景觀先驅麥克哈格曾經提出“設計結合自然”的口號[1]。

  1醫院綠地景觀在國內外發展現狀

  關于醫院綠地景觀,國外的研究相對較早,美國一直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先后出現了很多杰出人物,如羅杰爾里希、克萊爾庫伯馬庫斯等推動了醫療景觀的發展,美國的醫療景觀項目對研究該課題的人與國家都起到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很多國家,不但醫療中心、療養機構存在醫療景觀,甚至還擴展到了居住區的小花園、街旁的公共空間等。當前我國的醫院綠地景觀研究日益增多,但多以理論為主,集中于文獻資料,缺少相應的組織機構及優秀的工程實踐項目。如學者郭硫仁出版了《園藝及景觀治療理論操作手冊》、《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等專著[2],在社會中推行閱藝療法,以拉近人與綠色杭物及然的'關系,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2醫療綠地景觀設計原則

  2.1堅持健康優先、形式為后的原則

  以醫療中心外部環境為重點的醫院綠地景觀設計應對患者、探訪者及醫院工作人員有著積極影響,具有促進壓力恢復、放松心情使人精神愉悅的功能,同時具備康復的潛力。醫院綠地景觀始終堅持以“健康優先、形式為后”的原則[3],若該設計其他功能與其發生沖突,以促進健康這一主要原則為首選。而醫療綠地設計會選擇對各種疾病有治愈作用的植物,以及考慮到無障礙設計對其的重要性。流動的水能夠產生負氧離子,景觀中的小噴泉環境能夠增加空氣負氧離子含量,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創造使人舒適的小氣候環境。由于不少病人存在辨識道路的障礙,這就需要在設計時使用簡單的環形道路體系,采用顏色相對較深的著色路面并采用防滑材質。道路也有著特殊的尺度要求,道路寬度應能保證一輛輪椅的轉彎與通行[4]。

  2.2堅持生態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

  生態與藝術相結合既要求營造良好的自然空間環境,還要求把這一生態效果通過藝術化的設計手法表現出來,如設計突出植物生長狀態、指引路人的指示標語,提供專業人員的引導等。注重藝術原則的運用與體現,創造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調節的景觀環境,讓人們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達到整體的平衡狀態[5]。

  2.3堅持以人為導向的原則

  以人為導向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從住院部大窗戶可以看到康復花園的景觀環境,在與室內的連接中有方便人進出的出入口;通過構筑物、植物實現對人身體的庇護,如休閑廣場的樹陣種植池下面使用防腐木的環形靠背座椅,比較溫暖但又沒有金屬座椅夏天的燙感,使人感到被關懷和被庇護的感覺;在行為方面促進人的社交及與環境的交流,為人們提供聚集和接觸自然的場所;座椅朝向可供參觀的場所[6],將座椅放置于安靜的場所,可供獨處和交流;道路鋪裝通過對材料、形式、尺度的把控來滿足人們不同的活動需求。跑步、散步、健身等;將芳香植物種植于凹地,有利于治病分子的聚攏。將芳香植物種于地形的頂部,有助于氣體的擴散[7];這些細節主要強調的是在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上,致力于改善人的體驗感受,使人舒適、滿足。

  參考文獻

  [1]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xx

  [2]張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設計結合醫療———醫療花園與康復景觀[J].中國園林,20xx

  [3]CharlesWaldheim,TheLandscapeUrbanismReader[J].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4]趙曉英,孫成權.恢復生態學及其發展[J].中國巖溶,20xx(1)

  [5]周文麟.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6]南登崑.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

  [7]李樹華.盡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J].中國園林,20xx

景觀設計論文12

  摘要:文化脈絡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對校園文化的傳承具有引領作用,更多的是對在校園中活動的主體有著潛在的巨大影響。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脈絡主要是由校園歷史文化、學校教學的特征、整體風格的導向所組成,高校不僅是做學問的地方,更是一個不斷衍生新的文化氣息,并可以直接進行文化傳承的地方,也是進而影響廣大公民素質的文化基點。所以,在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脈絡的體現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園中體現文化脈絡,這就需要我們來進行不斷的研究。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文化脈絡;構造;環境;傳承

  高校校園中的景觀設計是歸納自然、人文要素所構成的,由實物景觀、文化特性、行為特征、內部構建所組成的精神文化狀況的相對集中的反映。[1]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脈絡主要是由校園歷史文化、學校教學的特征、整體風格的導向所組成,高校不僅是做學問的地方,更是一個不斷衍生新的文化氣息,并可以直接進行文化傳承的地方,也是進而影響廣大公民素質的文化基點。所以,在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脈絡的體現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園中體現文化脈絡,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研究。

  一、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1、景觀構造的整體把控高校的校園是一個系統性極強的集團,校園內部空間的辨認程度有賴于景觀布局的整體性。做好景觀構造的整體把握對高校學生的情感依托、價值形成有著潛在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對學校歷史文化及校園精神的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由此來看,怎樣才能夠把文化脈絡與高校校園景觀相融合,是我們首先需要梳理的理論方法,這樣才有可能設計出獨具特色且特征典型的校園景觀。

  2、文化脈絡與生態保護的契合近幾年,國內各地方的高校普遍進行擴招、合并,現如今許多高校都面臨著新建、擴建、改建等諸多問題。[2]許多高校為了滿足擴招的需求,不惜以破壞校園文化、生態元素為代價,壓縮規劃時間與質量,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利益與形式主義。現在的'高校校園景觀普遍存在如下問題:①整體規劃的形式性濃重。校園規劃的建設應在極大程度上根據人的需求、環境的需求來設定,而不是盲目追求視覺上的沖擊,這樣對于文化脈絡與生態文明的傳承并沒有促進作用,反而有時會阻礙它們的發展。②生態保護的不注重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不僅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并且會給生態方面的傳承帶來阻礙。③過多注重文化脈絡的營造,反而對生態有一定的忽略。

  3、人本觀念與最高效率原則高校校園景觀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分別是穿插其中的人本觀念和最高效率原則。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必須注重以人為本,每一個設計的細節必須注重受眾的體驗,不能把景觀孤立而談。高校不單單提供了一個學習的環境,更是提供了可以交流的機會。校區內部景觀恰是孕育了這樣的一種環境,所以人本觀念在高校各個校區的景觀設計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最高效率原則指的是校園景觀規劃中應思量到學生在校園內完成劃一數目的任務和活動所運動的程度最少。力求以最簡潔的設計達到最快捷最美觀的效果。另外我們在考慮到學生在校園內活動的軌跡與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可以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每天在種種其他類型的版塊之間移動的一般過程。據此來看,有序的構建各個版塊,以達到最大水平的便利,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二、高校景觀設計內部文化脈絡的構建

  1、整體的基調與風格的把握高校校園景觀的方案是有其自身特點的,風格定位有所差異的景觀會對身處其中的人群產生差別影響,是以在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其風格進行分辨與定位。除此之外,文化內部脈絡的范圍直接影響該高校與其他高校的不同之處。在文化風格定位上,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校園文化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此語出于《論語述而》,意思為勤奮修習而不感到知足;教育他人而不感到疲倦。這是此所學校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世代傳承的文化血脈。該校園的規劃與設計就可以從這方面入手,打造與之對應的特色學術氛圍,與整體文化脈絡相契合。

  2、校園新老建筑的統一與傳承在有著相對較多文脈底蘊的校園之中行走會覺察到,嶄新的校園建筑應當如何來延伸文化之脈卻不局限在老思想中,這成為了設計師需首先要思慮的問題。我們必須也只有本著對文化的尊重,對校園環境記憶的重視,才能充分體現校園環境文化。

  三、有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園景觀規劃具體方法

  1、景觀形態設計高校各個校區校園景觀設計的構成多種多樣,可以由點線面這三種元素構成。應根據地理條件和多方面因素相結合,再加上許許多多的要求,一套實用的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思路便浮出水面。點狀分布是基礎,何謂點,例如座椅、噴泉。們的產生是人本觀念下結合用戶體驗才得出的。在進行這些單體以及景觀的設計時要進行多種考量,而且需要更加小心文化脈絡在其中的各個重要環節。線狀分布的校園交通系統是高校校園景觀的一部分。道路的構造、地面鋪裝的選擇、道路的生態配比都是非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道路景觀的布置目的是要促進景觀節點的交流。[]面的分布是校園景觀設計的整體構造,較為完整地展現了校園里的整體風貌,除此以外,有些地方的景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景觀,具有特色。

  2、人性化的設計高校內校園固定景觀的設計不單要思量視覺效果,還要想到便捷性能與安全程度的契合。高校校園中人員和車輛是較為繁雜的,因此要同時考慮到人與車輛通行的暢達性。校園道路的規劃理應堅持簡潔明快并加上便捷并且快速的風格,寬度必須要契合人與車的往來,在規劃停車場的車位時可以考慮與周圍自然綠化植物的巧妙結合。杰出的園內交通系統能夠顯示出校園的同一性與大局意識,這樣才能夠充分說明校園景觀設計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穿插有詳有略,與此同時還能夠滿足各類要求。

  四、結語

  高校內部的校園景觀設計理應本著人本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點進行不斷地研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建設更加協調的人文校園。由此可見,高校校園里的景觀規劃也必須在新的方法中不斷探索。這就要求規劃者在設計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眼界與設計方案的水平,更加注重實用功能,盡可能多的去關注細節方面的因素,最終規劃出能夠體現大學獨有文化特點和精神內涵的特色景觀。

  參考文獻

  [1]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K].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xx:389

  [2]張春慧,王大慶,王先杰.大學校園綠地規劃設計[J]

  [3]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

景觀設計論文13

  城市道路在城市中有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城市的骨架,反映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體現著城市形象,承載了一個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城市道路建設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而城市道路環境創造更是是一個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物質環境等多種環境因素共存互動、相互交錯的復雜

  過程。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各種要素融合在城市道路環境建設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應。

  1城市道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由于樹木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是在不斷的生長變化,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果。所以道路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要綜合考慮其功能性質、車行和人行的 要求,道路立地條件、周邊建筑、市政設施等。根據園林植物的立地條件,土 壤條件,背景條件等進行合理配置,做到適地適樹。

  1.1自然式手法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類型比較豐富,在路側較寬的綠化帶常應用自然群落 式來營造良好的景觀和遮陰效果。也就是在靠近人行道邊緣等距種植行道樹, 從人行道至道路邊界采用草皮、花灌木、小喬木、背景樹進行自然過渡,它具 有園林植物層次豐富、種植密度大 郁閉度高、隔離效果顯著等特點。在道 路綠化地較為寬闊的區域,園林植物配植不再是墨守成規,更多是在規范框架中尋求行的搭配,逐漸向自然群落式布置過渡,不僅美化道路,而且深層次的尋 求富于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配置方式。

  1.2規則式的手法

  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迎賓大道,為了強調整潔,大氣的視覺效果,中央分車 綠帶及花壇景觀等常用規則式的手法,或在較寬的中央分車綠帶交替列植喬木和灌木球,下層設計地被植物或重復整齊式的模紋花壇,這會使人感到節奏感強、色彩明朗、視線通透、層次分明。人行道綠帶以等距、單穴、單株、兩列等方式定植,樹種多選用冠大蔭濃的鄉土樹種以及選用經長期馴化的并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外來喬木樹種,其下種植灌木綠籬及地被植物。

  1.3多層次綜合手法

  主干道上大部分快慢分車綠帶跨度較大,建設已經從抽象的植物色塊逐步 走向植物生態群落營造。為充分發揮道路綠化的生態效益,利用有限的空間進 行綠化,市內其他主干道兩側綠化帶多采用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相結合。背景 樹、主景樹、灌木群、花境、草地多層次手法進行綠化,以保證良好的視線效果及足夠的綠化量。在較寬的人行道綠帶。盡量做到層次豐富,上層高大喬木有效的為行人遮陰,中層的開花小喬木和常綠的修整綠籬有效的吸附,阻滯汽車尾氣和道路的塵埃,并減少行人隨意穿越馬路的情況,較好的達到功能與景

  觀兼顧的效果。分車綠帶形式較為靈活。不再是一味的整形設計,而是盡量以有限的立地條件創造多樣的綠化景觀,布局手法從抽象走向生態。分車綠帶以規則式和自然群落式兩種設計手法為主,做到按不同功能的分車綠帶、自身寬度、周邊環境狀況進行植物配植。

  1.4因地制宜的手法

  城市道路園林植物的配置,更凸顯地方特色,就應因地制宜的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地形,采用鄉土樹種來營造,重視鄉土樹種的推廣和應用。另外再用香花植物,色葉植物、觀花植物的層次搭配,使道路形成連續的景觀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改善環境條件起到很好的作用,并在植物的景觀表現期(如開花、結果、葉色變化等期間),給行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2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的種植設計形式

  行道樹綠帶是設在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的綠化帶,以種植行道樹為主的綠 帶,又稱人行道綠化帶 步行道綠化帶。它主要的功能是夏季行人和非機動車遮陰 美化街景、裝飾建筑立面,也是城市街道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2.1樹帶式

  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種植帶,一般寬不小于1。5米,植一行大喬木和綠籬,如寬度適宜,則可分別植兩行或多行喬木與綠籬;樹下鋪設草皮,留出鋪裝過道,以便人流或汽車停站。

  2.2樹池式

  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 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正方形以邊長1.5米較合適,長方形長、寬分別以2米,1.5米為宜,圓形樹池以直徑不小于1.5米為好;行道樹的栽植 點位于幾何形的中心,池邊緣高出人行道8厘米一lO厘米,避免行人踐踏,如 果樹池略低于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墻。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 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t池墻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做成,設計時應當 簡單大方。

  3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

  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主要考慮藝術效果和功能效果

  3.1喬木的選擇 喬木在街道綠化中,主要作為行道樹,作用主要是夏季為行人遮蔭、美化 街景,因此選擇品種時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株形整齊,觀賞價值高,最好葉秋季變色,冬季可觀樹形、賞枝干: (2)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費用低,花、果、枝葉無不良氣味; (3)樹木發芽早、落葉晚,適合本地區正常生長,晚秋落葉期在短時間內樹葉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掃;

  (4)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支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角度與地面不小于3O度,葉片緊密,有濃蔭;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復生長,適宜大樹移植,

  (6)有一定的耐污染。抗煙塵的能力;

  (7)樹木壽命較長,生長速度不太緩慢 目前在天津市應用較多的有法桐、 國槐、合歡、白蠟等。

  3.2灌木的選擇

  灌木多應用于分車帶或人行道綠帶,可遮擋視線、減弱噪音等,選擇時應

  注意以下幾方面:

  (1)枝葉豐滿 株形完美,花期長,花多而顯露,防止過多蔭孽枝過長妨礙交通;

  (2)植株無刺或少刺,葉色有變,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內工人修剪可控制它的樹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塵和路面輻射。應用較多的有大葉黃楊、金葉女貞、紫葉小檗、月季、紫薇、丁香、紫荊、連翹、榆葉梅等。

  3。.3地被植物的選擇

  目前。北方大多數城市主要選擇冷季型草坪作為地被植物。根據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草坪草種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可作地被應用。

  3.4草本花卉的選擇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為主,與喬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 草本花卉只在重點部位點綴,不宜多用。 道路綠化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15t益突 出,道路綠化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是應作 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問題,相信只要我們能在這個問題上多努力,我國的城市道路建設將出現新的面貌,城市景觀得以發展,城市內涵也會得到提升。

景觀設計論文14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階段邁進,眾多高校都在城市的邊緣建立了新校區,同時校園廣場的設計也成了校園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園廣場的設計,旨在傳承本地的歷史傳統,結合校園獨特文化,以師生文本,構筑具有現代意義,集文化、藝術、休閑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景觀。

  關鍵詞:高等教育;文化廣場;校園景觀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階段邁進,大學校園及其在校人數也在不斷擴充,新建院校及高校新校區的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大規模的高校數量及在校人數,使得高校在文化營造特別是校園廣場的建設上出現了較高的要求。校園文化廣場不但承接著校園師生聚會、文娛的功能,同時也體現著該校的校風及文化傳承。歐美國家對于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的探索已經初具成果,尤其是在生態建筑和生態社區的設計方面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國內一部分學校也在摸索和嘗試新型校園文化技術的應用。現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進行探索和分析。南陽理工學院主要文化廣場周圍主要是學生教學區、休息區和體育運動區和一個餐飲區,四周以道路景觀貫穿,將這幾個區連接在一塊。

  中間的栗河將該區域一分為二。該學校文化廣場以音樂作為設計元素,結合周邊環境的映襯,凸顯對藝術的崇尚和熱愛,同時又有水的動感,像一曲跳動的音符,生機盎然而又妙趣橫生。以音樂為主題,結合校園文化,充分考慮地質地貌等原始生態,把科技、安全、生態、藝術、人文結合起來運用到設計中去。打造出以人為本、以生態學為出發點、景觀與科技共存、教育與管理并存的校園生態環境。校園文化廣場與單元建筑、道路、環境協調相統一。該校園廣場的設計引入了很多的設計手法:1)自然環境的引入手法。2)公共雕塑及一些環境藝術設施。3)校園廣場軸線手法的合理運用。

  1平面布局與功能分析

  從自然生態的布局上來說,中國人居住環境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強調“人與天調,然后天下之美生”。而該廣場的設計同樣從自然生態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地形條件,沿河景觀,把生態放在第一位回歸自然,注重追求創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綠色休閑空間,保護與再現特定環境場所的景觀特色及空間結構特征,都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延伸和體現。南湖音樂廣場設計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條件下以吉他為造型元素,將音樂符號溶于其中,動靜結合。

  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中間景橋將整個廣場一分為二,一半是以綠地景觀為主,另一半以水景觀為主,而中間的雕塑廣場又將兩個區域合二為一,組成一個整體。四周模擬成道路環繞。左邊的主入口的廣場是以音樂噴泉為主,以綠地進行環繞分割,使人們在堅硬的混凝土地上享受著噴泉隨著音樂起伏帶來的美妙感受。而沿河景觀采用曲線組成,有曲線美之稱。而在音樂噴泉廣場的下方則是綠地景觀,也就是所謂的小游園設計,運用音樂符號元素構成,與整體相呼應。臨湖景觀的設計、音樂噴泉的設計音樂動感區域的設計,將整個廣場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2主題建筑結構

  廣場周圍主要是教學樓、體育場,因此為了降低建筑密度,在廣場設計上沒有明顯的建筑物,多為連廊、花架、景觀橋、雕塑和景觀亭來突出廣場的意境。景觀亭子主要運用木結構,頂棚配置稻草,與諸葛亮三顧茅廬中的茅草屋相吻合,營造一種漢魏主題風格的味道。水面以木質平臺為主,材料主要為防腐木,上下相呼應,與水面相互映襯,配上景觀石,構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畫面。

  3水景的布置

  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由此可見水對于景觀的重要性。在設計水景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地域水資源的狀況,尤其是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如何設計水景更應該值得考慮。從地域分析,溧河貫穿整個區域,而且南部有一塊南湖,因此有充足的水資源可以利用,同時有利于水景的整體布置。水體設計分為小水體設計和大水體設計。

  首先從南湖的水景規劃出發,鑒于南湖面積較大,而且水資源四季豐富,因此在湖面進行大水體的`設計符合本地區的現狀。其次在水景設計時堅持宜“曲”不宜“直”的原則,在進行湖面的設計時進行了曲線設計,不僅增加了意境,而且進行了變換。親水平臺與水面噴泉相互結合,旱水相結合,則是水體設計的又一重要原則。

  4植物的配置

  針對植物的配置,首先要了解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南陽市地處中原,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季風的進退與四季的替換較為明顯。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熱,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漸增多;秋季涼爽,降雨逐漸減少。因此植物的配置則需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來確定。植物分為喬木、灌木、地被。大喬木中心廣場以銀杏為主,游園里以皂角和五角楓孤植效果更佳,五角楓秋天葉變紅,則效果更好,銀杏葉子變金黃,更增加了秋天的金黃。

  沿溧河則以垂柳為主,配上灌木和植被,形成三層景觀效果。行道樹則以法桐為主,灌木則以花灌木為主,地被則以喜蔭而且生長好的草被植物為主。同時廣場游園區內達到四季有花,而且設計了一個牡丹園和花17百草園、果園,要特別注重花灌木的搭配,主要花灌木有百日紅、桂花、碧桃、紫葉李、櫻花、紅楓、杏樹、梨樹、紫丁香、山楂、臘梅、石楠球等。而灌木則以大葉黃楊和金葉女貞進行搭配,因為耐修剪而且可以隨季節修剪成各類造型。

  5地面鋪裝

  在開敞的城市多維空間中,地面鋪裝直接影響到景區的環境質量。良好的步行環境,通過地面鋪裝的形式,質感和色彩的處理,能使行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舒適、愉快的感覺。就功能而言,步行環境的設計主要是提供一個不易磨損的路面系統,使行人能安全、有效、舒適地步行到目的地。

  6道路的設計

  景觀道路的設計在一方面對道路的交通起作用,另一方面它對環境的美化,環保方面都起到一種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場主要交通流向分為行人路線、車行路線、消防通道和停車場。該廣場交通便利,能夠滿足師生出行的需要。在園區主要道路上進行了無障礙化設計,滿足老人和殘疾人出行的需要。南陽理工學院音樂廣場設計校園生態環境的設計下手,融入音樂元素,結合校園的文化,充分考慮地質地貌等原始生態,把科技、安全、生態、藝術、人文結合起來運用到設計中去。打造出以人為本、以生態學為出發點、景觀與科技共存、教育與管理并存的校園生態環境。

  本次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綠色環保問題、污染問題、文化與生態結合問題、自然生態的復原、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及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噪音的控制與削減、校園布局結構及道路交通的規劃等。滿足師生生活、學習、休閑的需要。校園設計中文化廣場的設計是校園設計的重要課題,它反映了校園整體性設計的重要性,說明在任何一個環境設計中,整體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壞重要得多。校園文化廣場的環境設計雖然只是校園設計的一個方面的內容,但它的設計手法卻與校園的總體布局與環境質量密切相關,校園設計正是通過對校園中每個小的局部的設計及對校園總體的考慮來實現的,并最終達到校園整體性環境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 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 石丹.中國園林史略[J].建筑師.

  [4] 徐祖同.園林生態技術的應用途徑[J].園林,1994.

景觀設計論文15

  論文關鍵詞:傳統美學無為內省景觀

  論文摘要:從傳統美學的基礎上研究當代城市開放性空間的景觀設計,通過傳統美學的研究,為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提供關學依據,并為其指明發展方向。期望從美學角度出發的景觀設計可以端f-.L-4J’l對城市的審美態度,改變人們習慣的審美方式,從而培養人們新的審美觀。

  城市是在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動中逐漸產生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為了安全來到城市,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發展歷史已有數千年,隨著城市結構、功能和性質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對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單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會、自然、文化、歷史、審美等方面。傳統美學就是在城市轉變結構功能要求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為了更好地設計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品質,設計者應遵循傳統美學精神,發展現代景觀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人格,視自然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其審美方式追求心靈體會,強調悟性。支配并影響中國美學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風及禪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求樂觀奮斗;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脫世俗;屈原“雖就死而毋悔”,執著頑強;禪宗“萬古長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學〔}7。四大思想不僅揭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真諦,更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學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視和強調社會倫理。作為儒家美學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將儒家美學思想建立在“仁學”的基礎上,并從“仁學”出發,深刻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審美與藝術的社會作用。他的美學觀點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滿足個體需求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處處強調把這種個體需求導向倫理與規范。因此,基于這種基本觀點,藝術對于人所產生的愉悅作用被認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發揮的。這就要求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的設計考慮到城市居民個體的使用與需求。在初步設計時就應將居民個體的使用與審美作為設計準則之一。從個體的認知角度來設計開放空間的景觀并照顧到每一個人對審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個體藝術需要與群體和諧發展,也就是說城市開放空間的景觀應從居民個體使用出發,在空間上不完全區分個體空間與公共空間。從群體使用的角度保證居民個體使用與群體使用的和諧性,保障其可操作性與安全性。儒家美學的合理性在于能以倫理目的為導向,個體的需求必須與社會的群體規范達到統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發建造的新式田園山水建筑居住景觀(圖l}o

  整個居住區從當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發,建筑風格在滿足當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時,延續了當地的建筑古風。從精神上愉悅居民,讓人們感受到當代文化的延續、地方美學的展示。并將居民的共同活動中心置于居住區的中心地區,以滿足整個區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圖2)。

  當代城市景觀應同時考慮居民個體使用與群體使用的協調發展,從功能、結構與空間上充分調節開放空間景觀的整體性與協調性,才能真正達到滿足城市居民多種協調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學

  道家美學的代表為莊子及其學派,他的美學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論基礎上。與儒家美學的觀點相反,道家美學致力于揭露美與善、美與真的尖銳矛盾以及美丑對立的相對性、虛幻性和不確定性。該學派認為一切人為的審美與藝術活動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就像道家創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就是說最大、最完美動聽的音樂是聽不到的聲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則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從道家美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國內大部分的人為景觀建設都是不完美的。立足于多元化發展的國際都市,我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無不用其極,利用多種手段及設計方法,將城市景觀創造成現代化、國際化的人為景觀。設計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經過大量切分拼貼的高級鋪裝材質。原有天然的材質因為其美觀與經濟價值的關系極少使用,這也造成了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發展的生態不和諧。在道家來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聲色,而是人與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的絕對自由境界。城市開放空間的景觀也應該是能夠將使用的人與設計的環境合為一體,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觀。開放空間環境景觀的設計,應向著“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發展[[3)。在設計中盡可能保留自然無為的環境,在保留的基礎上改造環境,并盡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鋪裝,達到道家自然無為的美學要求。著名建筑師賴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從城市建筑景觀的角度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建設了不拘形式的、充滿野趣的`建筑群[4]。

  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長出的植物一樣的建筑景觀正體現了道家所謂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當地氣候炎熱,雨水稀少,但因為建筑景觀的材料均為當地的石材,而頂部則利用帆布板可移動通風,使得在建筑群里辦公居住的人悠閑自得。

  3楚騷美學

  楚騷美學思想是儒、道兩家的特殊結合。對于美的追求,楚風非常重視情感的熱烈表現以及想象的自由抒發。從形式上來說,它實際上是追求一種“驚采絕艷”的官能感受。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對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的設計也有影響。很多的城市開放空間為了追求所謂的“濃墨重彩”“山水園林”,刻意將開放空間簡潔設計。不改變空間的原有資源,只在重點部位大幅度建設綠化、水景,進行斷層設計。這種設計手法使空間的范圍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間閑置。整體開放空間景觀平淡無奇,設計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乃至嗅覺等多種感官感受上都沒有充分的體現。結合楚騷的美學觀點,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應該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態環境并進行空間改造,使小空間擴大化。設計思想創新,從人的功能感官出發,創建新型的開放型空間,滿足居民的多層次需求。

  4禪宗美學

  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從儒學、道學、楚騷吸收整體之美、無為之美與熱烈之美以外,還應從禪宗吸收內省之美。以中國歷史來看,從唐朝中期開始,佛學禪宗的美學觀念已深人人心。與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相比,禪宗是以人的+/}`”作為依據,通過心的直覺與頓悟解放精神,從而達到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說把內心的自覺自由放在審美與藝術的最高位置,中國傳統園林景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圖4)。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應該從文脈的途徑進行設計,強調地域文化的特色〔’〕。設計之前詳細了解設計地域的歷史文脈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當地居民生活行為資料后深刻理解設計地域的相關背景,再著手設計。設計本身要能充分體現當地的風土民情,讓使用者居于其中時能夠體會歷史文脈特色,達到禪宗美學“內省”的目的。

  5結語

  城市形態的構成離不開環境、空間和社會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間離不開開放的空間景觀設計,而設計又離不開美學的滲透。從我國傳統美學的角度考慮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應吸納儒、道、楚、禪4種美學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協調的整體之美、生態自然的無為之美、設計創新的熱烈之美、文脈延續的內省之美。這樣我國的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城市環境的品質才能逐步提高,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質,加強社會的和諧發展。

【景觀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景觀設計論文06-14

[必備]景觀設計論文06-15

[精品]景觀設計論文06-18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11-27

居住區景觀設計論文07-23

景觀設計論文15篇(精華)06-16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15篇)11-27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精選15篇)11-27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15篇11-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阳谷县| 屏东县| 白玉县| 长海县| 雅江县| 柳州市| 抚顺市| 汽车| 建昌县| 武夷山市| 怀集县| 宕昌县| 固原市| 新竹市| 呼图壁县| 巧家县| 安西县| 仁化县| 赤水市| 东至县| 全椒县| 富锦市| 巴彦淖尔市| 泸溪县| 新蔡县| 方正县| 彩票| 肥城市| 德保县| 合山市| 南阳市| 湖口县| 庄河市| 康定县| 如东县| 车致| 建德市| 霞浦县| 普宁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