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術論文讀后感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術論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術論文讀后感1
在我的印象中,寫論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數人對這項費時費力費勁的文字工作都比較反感,因為爬格子畢竟是一件苦差,與青燈為伴,與黃卷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寫文章,尤其是專業論文。因為寫論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進行調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還是無用功,包括走訪座談和閱讀大量文獻,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無物的空靈,除此之外,選題和構思亦是一大難題,因為選題就是要選出問題,找準了問題就等于論文成功的一半,而構思則是選題的拓展,構思將選題最初的意蘊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來,剩下的便是碼子了。很多人認為寫文章難并非是構思難,而是碼那么多字很困難,但筆者卻不以為然,筆者以為寫文章最痛苦的當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這是論文的素材,另一個便是選題和構思。收集資料是個體力活,消化資料提煉問題則是個純粹的腦力活,需要反復的構思。只要有了選題個構思,將調研所獲取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并填充以漢字,論文便水到渠成了。
的確,寫文章確實是一件費時費力費勁的事情,不僅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收集素材、消化資料,更是一項復雜的腦力活動,選題并構思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一書或許能為我們寫作論文尤其是專業法律論文提供一些啟示。該書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群針對寫論文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的專門研究,包括法律專業論文的特點與分類介紹,法律專業論文當如何收集和整理資料,提綱的擬定、結構的`安排,格式的規范等寫論文所必需的各個要素都進行了一一的闡述和分析。寫論文到底有無專門的路徑或方法,或許閱讀完該書,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其最多是一門寫論文的入門教材,對法律專業論文進行了概述式的介紹,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規范進行了相關的介紹與提示,但卻并未教讀者寫論文的速成之道,即寫論文的捷徑和快速方法等。因此,通讀完該書,可能最大的收獲還是對寫論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及做論文應該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規范等問題,或許能有所裨益,但卻找尋不到論文的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的確,寫論文確實是沒有捷徑和竅門的,主要還是依賴于平時的積累,而不可能希冀于閱讀一門論文寫作書就迅速掌握寫作方法并產出優質論文。這或許亦是該書的名字為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而非法律論文速成之道的緣故,沒有一個人能夸這海口,企圖讓讀者閱讀自己的一本論文寫作書便擺脫寫論文的痛苦,化腐朽為神奇,讓論文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收獲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論文該如何寫作還真是個大難題。根據筆者個人的論文寫作經歷與體驗,論文寫作還是要靠平時的大量積累,包括閱讀大量的文獻和經常性練筆。因為論文寫作是一個文獻輸出的過程,不閱讀大量文獻,不進行文獻輸入,是不可能有文獻輸出的。這也恰好符合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恒定律。而經常性練筆則助于提煉文字的純度,沒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璣,爐火純青,相信大多數學人都是經過反復修改和練習,論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讓讀者一氣讀完,發渾然天成之感。
筆者的論述好像是在否定該書的價值和意義,其實不然。上面的論述只是澄清論文無速成之道的樸素原理,該書的價值肯定是有,讀者通過閱讀起碼知道論文寫作必須先構思和搭框架,這樣才能下筆不跑題而且文字方能如行云流水般遠行。就像蓋房子需要設計圖紙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墻和圓頂。論文亦是同理,寫論文必須注意格式規范,包括引用他人文獻的規范等,在此書中都有所介紹和分析,認真細讀該書還是能有所收獲的,至于最后收獲的是什么,那要看讀者的讀書動機和文字功底,因為讀書動機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你讀書的目的并努力找尋自己興趣點,予以滿足,而文字功底則能大致確定你所獲的深度。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感覺還是能有所收獲,起碼知道了文獻資料的收集方法,論文寫作的步驟,規范論文的基本格式,這對于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學術訓練的論文初學者還是很有必要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按照該書作者提供的寫作思路,論文不能確保獲獎或發表,但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浪費,能讓所出爐的論文看起來更加清新簡約,格式規范,確保形式上的瑕疵祛除。因此,從這個意義和角度來說,寫論文還是有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的。
學術論文讀后感2
一、選題要準確。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論文寫作也是一樣,選一個恰當的題目是寫好論文的關鍵之一。萬事開頭難,就是在選題的時候,要考慮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論的發展趨勢,緊跟時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自己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沉淀,或自己感興趣。在選題時一定要進行深入的論證,選題要適中,既不要太難,自己沒法寫下去,又不能過于膚淺,研究價值不大。這就是要結合自身情況,量體裁衣,在導師的指導下,選一個符合自己實際的題目。題目一旦論證確定,就要樹立目標和信心,堅定的寫下去,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我們只有進一步調查研究,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切忌朝三暮四,猶豫不定,切忌中途換題,臨陣換將,就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中途換題,這樣會分散自己的精力,一定要相信自己,選定的題目是有科學依據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寫下去,這一點,信心最重要,這是我們論文寫作的動力和支撐。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題目選定了,我們就圍繞論文進行深入的論述,思路最重要,思路決定出路。論文寫作,總有一個思路,是按時間順序,歷史發展順序,戰斗行動順序,還是邏輯順序,這根據自己論文的實際情況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圍繞主體開展論述,這也是從總體上對論文的一個把握,不會讓論文寫作偏離主題,做到形散神聚。根據研究的思路,我們可以列出論文的各級標題。
三、觀點要鮮明。論文寫作過程中,要善于用簡明扼要的話總結自己的觀點,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就是在論文的三級標題之間對自己的觀點要有所體現,切忌把觀點隱藏在正文中間,要做到讀者看了你的綱目,就知道你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談,說了半天,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意思,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我們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服務的。
四、論據要充分。論文論文,重在論證。這與我們編寫教科書有很大區別,教課書的重點在于解決“是什么”,而論文的重點在于解決“為什么”。論文不需要像教課書一樣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觀點,把道理講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觀點,論據一定要充分,我們可以采取講道理,擺事實,舉例子進行論證,古今中外,歷史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可以用來論證,論據充分了,我們的論文才顯得豐滿,論點才能站得住腳。
五、找準自己論文的創新點。論文的創新點或進步點,就是你論文的閃光點,也是你論文中最核心的地方,碩士論文的創新點一般為3—5個即可,這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舉措,創新點的優劣,從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也是你論文答辯時必須重點匯報的東西,這也是吸引專家教授眼球的東西。
六、合理借鑒和引用他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就是在占有資料和文獻的同時,要借鑒他人的強處,進一步進行研究。牛頓說過,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在論證的時候,一般可以采用歸納、總結和演繹的方法,當看到幾個相似的觀點時,我們可以進行歸納和總結,找出它們的'共性,得出它們的規律,那就是自己的觀點。從他人研究的一個內容,我們可以進行聯想和演繹,是不是對我研究的東西也可以引申,可以借鑒。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時,一般要遵循一個原則,引用了人家的論點,就不能引證人家的論據,引用了論據,就不能引用論點,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七、詳略要恰當。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章篇幅不在長短,有新意就行。在論文寫作中,千萬莫以字數論英雄,字數只是個門面,關鍵是內容,在論文創新的地方,應該重點論述,論文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詳略恰當,有張有弛,重點內容,濃墨重彩,相關內容,蜻蜓點水,切忌一碗水端平,我們要學會彈鋼琴。真正一篇好的論文,就像你見到的一個美女一樣,添之一分太肥,減之一分太瘦,恰到好處。而不是在湊字數,可要可不要的東西,堅決刪除,別留著占版面,浪費讀者的時間。
八、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大多數軍事學學論文,基本上具有理工科論文的特征。有了定性的研究往往是不夠的,就是講的天花亂綴,它的說服力是不夠的,我們要借用數學的、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定量的分析,計算和模擬出結果,這也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精神,用事實說話,切忌偽造數據,篡改數據,這是學術道德不允許的。
九、巧妙運用圖表。圖標的功能就是簡明扼要,能形象的反應出研究的問題,讓人看了一目了然,賞心悅目。把我們的論文比作一部電影的話,那么圖標就是電影的插曲,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圖標的論文,通篇純文字的論文,讓人看了就是有點不過癮,就像只有一種純顏色,沒有色彩,就像看黑白電視一樣,顯得有點滄桑,論文中的圖表的作用相當重要。
學術論文讀后感3
摘要:隨著二元論世界觀的由盛而衰,從傳統到近現代,西方哲學家眼中的時間經歷了一個由外在到內在、由“純粹客觀”到與實存主體融合的過程,這對實存生命價值的呈現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時間;客觀;實存主體;生命價值
從哲學上定義“時間”是件困難的事情,奧古斯丁說:“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時,我倒清楚;當有人問我而我想要解釋時,卻茫然了。”1,205頁但西方的哲學家并沒有停止探索何謂“時間”這一問題。
一、西方傳統時間觀
古希臘哲學家基本把時間看成外在于主體的存在。以亞里士多德為例,他這樣定義時間:“時間正是這個――關于前后的運動的數”2,219頁。即時間不等同于運動本身,但是通過運動和變化,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此時,時間是主體可以感受,卻不會隨主體狀態而變遷的。
中世紀時對時間做出解釋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這位神學家認為時間是上帝創造的,可見時間在此仍是外在于主體的客體,仍停留在二元論的思維框架內。不過,上帝創造了時間之后,“時間存在于我們心中”3,247頁,“時間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頁。時間不再是獨立的自在存在,時間客體由此出現了融入主體的萌芽狀態。
康德突破了從經驗中得出時間概念,他認為,事物經驗中的同時存在或者彼此相繼是以時間為條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學家一樣從神學的角度規約時間,他認為時間是感性的主觀的形式,康德說時間的特點在于它是“內感官”的形式,即“時間是(我們靈魂的)內部出現的直接條件,從而就是外部出現的間接條件”,“是我們(人類)的直觀的純然主觀條件(我們的直觀總是感性的,即在我們為對象所刺激的限度內),而離開主體,在其自身說來,是無意義的”4,75頁。康德創造性地將這兩方面結合到一起,提出時間的“經驗的實在性”。時間這一感性的主觀形式唯有在應用到感性的現象上,才有實在性,也就是客觀有效性。也就是說,時間這一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必須與感性的現象相結合。這二者,彼此脫離對方,即會落空,成為“空觀念”。康德所說的感性的現象,也不是我們日常所指的現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觀的現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現的,與感性主體發生關系的現象。可見,康德的時間觀中已然呈現了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呈現、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現代時間觀
跨出傳統的時間觀范疇之后,西方哲人的時間觀進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內在。
胡塞爾的時間觀即是如此,他的時間是主體的內在時間。此一內在時間是純粹意識時間。這種內在時間意識整理和統攝心理體驗、感受、情緒和意志,但它不是對象性的心理體驗和感受本身,而是把體驗與體驗連在一起的這種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體驗,除非它被構成與一個作為過程或綿延統一物的諸所與樣式的連續之流中……‘當下’的連續性是一種永遠更新的內容形式的連續性”5,205-206頁。這些相互分離,零散雜亂的心理感受內容之所以能以統一化的綿延形式出現在心理過程中,就在于它們被納入了一個統一化的秩序之中,而這種先驗的統一化的秩序就是內在時間。胡塞爾的內在時間包含有時間的對象性和自我性兩方面的功能。對象性是指綿延的時間意識將諸多零散的內知識材料統一化,從而實現了內在時間;自我性意味著內在時間在構造對象的同一性的時候也依其自身實現了自我的自身構造。
海德格爾的時間觀則將時間內化到本體中,上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在海德格爾的哲學理論中,此在由時間的視野而領會著、解釋著存在的.一切。所以,時間是與人的生命存在緊密相連的。此在、存在都是時間性的,所以,必須先要理解時間。在海德格爾看來,時間有眾多的特點,如立體的、動態的等等。
在人們日常的觀念中,時間是單向流動的、是線性的,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時間是“將來”、“過去”、“當前”三種時間樣式的共同到時。“時間性根本不是‘存在著’,時間性不存在,而是‘到時候’”6,375頁,“到時不意味著諸綻出樣式的‘前后相隨’將來并不晚于曾在狀態,而曾在狀態并不早于當前,時間性作為曾在的當前化的將來到時”6,398頁。其實這就意味著,時間是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位一體、交互伸達的立體的整體。時間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時間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從自身中走出來;而是時間性的本質即是在諸種綻出的統一中到時。”6,375頁時間的這一系列特點,與此在的存在狀態直接相關。在三維交互伸達、動態變化的時間中來理解此在,則“此在并沒有一個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終結,而是有終結的生存著”6,346頁。此在的存在的終結就不是簡單的在某一特定的時刻的終結問題,而生存與終極的時時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處在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的狀態中。
三、時間觀變遷的意義
西方人對時間由外在而內化地看待的、不斷哲理化的過程,是與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觀變化相一致的。傳統西方以二元對立的世界觀看問題,強調以理性、客觀的態度中立地分析問題,在走向近現代之后,這種思維方式越來越受到挑戰與質疑,尤其是科學、理性與信仰的沖突,使得他們更傾向于破除二元對立的格局,關注人的實存問題。隨著這種變化,時間也就由外在的一個標尺,而內化到實存主體的生命品質、生命尊嚴,乃至生命價值之中。所以,時間觀的變遷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時間不再是傳統的衡量人生命長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單位,而是有助于實存主體體嘗生命價值、實現甚或創造生命意義的內在視野,是實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須。
【學術論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09-26
學術論文范例07-14
學術論文范例07-15
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10-27
學術論文寫作構思07-15
學術論文寫作格式07-19
學術論文提綱模板09-25
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04-08
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09-26
關于學術論文的寫作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