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德育的層次性和結構性的論文
小學生的心理有著復雜性和多重結構性等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把小學德育簡單分層后,分別尋找側重點,抓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選擇德育結構,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道德意識發展。通過對我校基層建設進行改革,著重發展分層遞進德育體系構建的研究與探索,并明確提出要落實德育的層次性和結構性,以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本文主要對小學德育工作的層次及結構進行探索,具體情況如下。
一、對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層次性進行分析
學校應該針對小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采用不同側重點的德育結構。我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在課堂紀律的約束方法大體一致時,約束結果各有不同。低年級學生對切合自身利益的約束方法,如獎勵、懲罰的反應更好,對不要影響別人一類的說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級學生則明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見,對教育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學生分層區分顯得十分必要。學齡初期,也就是一至四年級的兒童處在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他們能逐漸進行具體邏輯推理,并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還不能進行抽象推理和歸納。而他們的人格發展正處于勤奮感與自卑感的對立之中,應主要培養兒童的勤奮感。此時兒童的自我意識,尤其是人我關系的意識正在向社會自我發展。也就是說,此階段的兒童,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生,更易于接受與具體事物相關的教育,他們對“社會”這個概念的認識十分表面,與他人的關系認識也不深刻,因此較難接受從為了別人的角度進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級學生相對發展成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體事物相關教育基礎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時他們對社會及他人的認識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學齡中期,也就是五至六年級的兒童處于過渡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他們的人格發展也進入了重要時期,開始培養自我同一性,幫助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他們的社會自我意識基本成熟,能夠接受“為了社會,為了大家”進行的品德教育。
二、對小學德育工作中的結構性進行分析
對于小學過程中的品德教育教學的實施和發展不能夠只依靠學校與學生單方面進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協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據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因地制宜,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學資源,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二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注意力不穩定,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但觀察事物較籠統。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與他人的關系認知膚淺,但非常依戀父母,并在感情和行為上極大程度地依賴老師。所以在德育結構中應該更注重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共同合作。在德育的教學中應該更注重具體、形象、直觀的內容,由此引入抽象概念以便于理解。可以通過有趣、豐富的課內外活動幫助他們培養集體意識、規則意識,促進分享意識和合作競爭意識的形成,幫助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膽怯心理,培養自信心。
三四年級學生處于兒童發展的關鍵期,心理更加敏感,又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喜歡自己做主,所以在德育結構方面應以學校為主,家庭次之,輔以一定的社會實踐。此時學生更需要正面引導教育,因此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同時,要用心維護師生交流。另一方面,課內外的道德評比活動及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形成社會意識,促進人格發展。五六年級的學生普遍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長的期盼,自覺性較之前有很大提高。此時學生的人格發展需要積極培養自我同一性,逐漸確立自己的目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德育結構上應當三頭并進,在學校教育方面,通過班會等活動從思想上指引學生,上課時通過由實引虛,注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邏輯應用,輔以實踐活動;在家庭教育中,與家長密切溝通,幫助促進形成學生自我同一性;在社會教育方面,通過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從而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有些地區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歧視、因貧困導致輟學而流落街頭等現象,都是嚴重影響青少年德育滯后的原因所在。眾所周知,經歷了二戰失敗以后的日本和德國在短短幾十年里仍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的經濟強國,這與國民教育的成果息息相關。在日本各級政府、學校和家長把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放在首要地位,從小就在孩子的內心世界里建立起了團結、合作、共贏的意識;而在德國“每個孩子都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關心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強烈意識更是植根于每個德國民眾的心里,他們從關心每個孩子的身體健康、行為操守甚至于節約每一滴水入手,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這也是別人成功的經驗所在。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的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的落后、意識的淡薄、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消極思想不僅嚴重影響了地區教育的滯后也耽誤了一大批正待成長、含苞待放的花朵。孩子們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家長和社會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相互了解幫助學生明辨是非,避免社會上的不良影響,長大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總之,對于小學生的德育工作進行有層次性、有結構性的教育,能夠從根本上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錢佩芳.完善學校德育主題活動教學的措施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婁蘭娥.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J].資治文摘(管理版)
[3]馬雪琴,馬富成.整合課程狀態下的幼兒語言教育問題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淺析小學德育的層次性和結構性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的論文03-23
農學類專業本科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的論文07-18
淺析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論文12-08
淺析考研英語真題的重要性04-27
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研究論文的開題報告10-24
淺析小學語文如何開展寫作教學論文07-22
和客戶聊天的重要性12-20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的范文08-24
關于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09-22
淺析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性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