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學下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因素論文
摘要:參與是學習的核心特征,是學習發生的條件。高中生的學習參與受最近過程、學習者自身、環境和時間的交互影響。其中,最近過程是觸發源,引發學習者和環境持續的交互作用;學習者是動力源,提供內在驅動力和自我效能感;環境是隱課程,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的學習參與;時間是經驗事件,累積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參與。基于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生態模型由內而外的主要因素和可控因素發現:通過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突破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發揮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可促進高中生學習參與。
關鍵詞:生物生態學模型;高中生;學習參與;布朗芬布倫納
參與是學生學習發生的條件,也是學生學習的狀態。筆者以布朗芬布倫納(U.Brofenbrenner)關于人的發展生物生態學模型為理論基礎,以重慶市某區重點高中C中學的六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了觀察法、訪談法和實物分析法,通過訪談追述學生十年受教育歷程,結合學生的QQ日志、QQ個性簽名和個人自傳等來分析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因素,建構出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生物生態學模型,為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與思路,同時,為促進高中生學習參與提供實踐策略。
一、人的發展生物生態學模型概述
布朗芬布倫納于1979年出版的《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發展的生物生態學理論模型(TheBioecologi-calModelofHumanDevelopment)。布朗芬布倫納批評傳統發展心理學“在最短暫的可能的一段時間內,在陌生的情境中,對兒童陌生行為進行的研究”〔1〕。他主張在真實的生態環境中研究人的行為和發展,特別是人的生物學特征對人發展的影響。該模型包含過程—人—環境—時間四個核心內容,即PPCT模型(Process-Person-Context-Time)。其中,“過程”是核心,是人類發展的主要機制,指作為人的有機體和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人”的提出填補了早期生態學模型的空白,其中,個體的動力特征、需要特征和資源特征是影響人的發展和最近過程方向的有力影響因素;“環境”主要指客觀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時間是嵌入最近過程、人和環境中的一個連續性因素,包括微時間、中時間和宏時間。
二、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生物生態學模型
筆者以布朗芬布倫納的生物生態學模型為理論基礎,在真實的環境中研究高中生所置身其中的外在環境及其所體驗到的心理環境對他們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并關注環境和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得到一個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生物生態學模型(如圖1所示)。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主要因素有最近過程、學習者、環境和時間等。其中,最近過程、學習者和環境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關鍵因素,也是可控因素。
(一)最近過程: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觸發源
布朗芬布倫納將構成有機體和環境之間持續的交互作用的過程稱為最近過程。最近過程貫穿于人發展的始終,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中的人、活動、物體和象征物之間持久的交互作用,并在廣泛的時間內保持相當的發生頻率。以高中生為例,他們的學習主要與學習成績、同輩群體和教師的教學發生持久的交互作用。
1.成績是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象征物
在學生訪談中,六位學生共有91次提到成績、8次提到分數;在學生的自傳中,共有77次提到成績。顯然,成績已成為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一個重要因素。好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正強化的作用,每一次好的成績可以帶來種種“邊際效益”: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自尊和自信,得到教師的肯定和同學的關注,受到父母的贊許。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反過來,當學生一次次在考試中受到挫敗,成績也成了學生口中“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成績的排名和學生橫向之間的比較,使一部分成績中等和偏下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從而抑制了他們投入學習的努力程度和上進心。
2.同輩群體是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重要他人”
同輩群體因其年齡特征大致相同,所以對學生個體行為具有較強的理解性和包容性。有研究表明,在許多國家,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增強,而家庭的影響卻在減弱〔2〕。筆者調查的這六名高中生大多住校,大都是一個月或一周回家一次。在這些學生中,同輩群體超越父母和教師,成為影響他們學習參與的“重要他人”。同輩群體對學生學習參與的影響廣泛且高頻率地發生,同輩群體中成員對學習的積極參與,都能促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學習,這種“高參照性”特征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3.教學模式是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催化劑”
課堂觀察發現,高中教師幾乎全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但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卻不相同。因此,筆者選擇教學方法一致但學生學習參與水平不同的兩位數學教師的課堂進行觀察,并對這兩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教學方法上位的教學模式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將教學理念和實踐相結合,是教師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外在表現,按其理論根源主要分為信息加工教學模式、個別化教學模式、社會互動教學模式和行為控制教學模式〔3〕等種類。筆者所觀察的學生學習參與水平較高的數學教師,其教學模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信息加工和社會互動教學模式的互相交叉。該教師交叉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不僅強調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智慧的增長,也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因此,在社會性互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生需要集中精力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故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較高。
(二)學習者: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動力源
學習者是在最近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影響最近過程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布朗芬布倫納將人的特征分為動力特征、資源特征和需要特征。動力特征對學生學習參與的最近過程的運轉起到方向性作用,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維持學習的動力、追求長遠目標而延遲當前需要的滿足。動力特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首先是內在動機,學習參與水平較高的學生們一致認為,興趣是促使他們投入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發生的首要條件。其次是外在動機,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時,他們會將“考上好的大學”或“獲得好工作”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來保持對學習的投入和努力。需要特征主要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獲得和滿足,這種需要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概念。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對于學習的慣性。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助學生在教學中遵守紀律、符合規范,迎合父母和教師的期望,從而增加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促進他們的學習。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一種判斷和評價。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高自尊、自信和有成就感的自我時,他們就會積極地投入學習和保持學習的動力。
(三)環境: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隱課程
環境由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和宏觀系統四個緊密相聯的系統組成,這四個結構如鳥巢的環境系統“一層嵌套著一層,如俄羅斯套娃一般”〔4〕。四個環境系統彼此相互聯系,形成了不同層次的關系并能產生交互作用,其對人的影響程度隨與個體距離的遠近而定。最內層的微觀系統包括個體在內的與個體直接接觸的人(如父母、教師、朋友等)或環境(如家庭、學校等),是個體直接體驗的活動方式、行為角色與人際關系的系統。這里主要分析父母的因素。調查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對子女的期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中生的學習參與。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具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從語言到行為無不滲透著“考上好大學”“獲得好工作”的價值期待。雖然這些高中生因住校和父母的接觸甚少,但他們早已在多年的學習和生活中將父母的期望內化為對自己的期望,他們對學習不敢懈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承載著父母的希望,認為不能辜負父母。可見,父母的期望在學生的學習中作為一種驅動力促使他們保持學習的動力。中間系統是個體所處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觀系統的相互作用,如家庭與學校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說是微觀系統的一個組合系統。微觀系統之間是緊密相聯、相互作用的。如父母經常與學校教師、班主任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和在校情況,學生們的學習態度也會相應地更積極,學習的動機更高。學生之間關系融洽和諧,學生的自我體驗會比較積極,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外系統是個體并未直接接觸但有可能對個體的發展產生間接影響的系統,如父母的職業、學校管理等。這些因素以間接的、隱性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參與。如筆者調研的學校采取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學生只有周日下午可以外出,時間和空間的高控制性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感,抑制學習參與。宏觀系統是指整個社會文化背景或意識形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作用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高中生的學習主要受我國科舉文化、社會競爭機制和評價標準的影響,再加上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高學歷被人為地和社會地位、生活幸福指數聯系起來,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得家長、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越來越功利、現實,希望通過學習改變身份和社會地位,找到好工作并過上幸福的生活成為這些高中生學習的目標。
(四)時間: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經驗事件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時間是一個與前三個因素不同卻重要的因素,時間具有三個相繼的水平:微時間、中時間和宏時間。微時間是指正在進行中的事件的連續性與不連續性,如高中生每天都會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做數學練習題,對數學這門學科的高時間投入以促進自己參與學習。中時間是指正在進行的事件的時間間隔,即天或周。如每周進行一次數學測驗來保持對數學學習的高參與。宏時間是指在更廣闊的社會中,不斷變化的預期和事件對人的影響。如高中生在十年的受教育歷程中,因對學習投入的程度不一而形成的學習參與軌跡是宏時間最好的說明。長期成功的體驗會增強學生學習參與的信心和效能感,從而增加學生面對學習挑戰時的努力性和堅持性。
三、促進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實踐策略
通過以上對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生物生態學模型的分析,筆者嘗試從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生態模型由內而外的主要因素和可控因素尋找策略,從內向式的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外向式的學生與他人、學生與環境的關系三個方面提供實踐策略。
(一)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
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內在因素是學習者個體的因素,表現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我概念,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也相互制約。其中,自我概念是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的深層機理。因此,培養學生的積極自我概念是促進高中生學習參與的首要前提。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概念主要來自于社會評價和內心體驗〔5〕。其一,基于學生整全發展的教學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當前的教學評價主要是成績導向的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具有社會選拔的功能,但在教學過程中,這樣的評價方式被工具化、符號化和模式化,讓學生形成了按統一的標準進行社會比較的傾向。然而,統一的評價標準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減少學生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多從縱向的角度動態分析學生個體整體的發展,多使用肯定、鼓勵的話語評價學生。其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增強成功的體驗。成功的體驗是改變消極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手段。受評價機制和競爭機制的影響,學生傾向于用外部歸因的方式來解釋自己學業上所取得的成功,而用內部歸因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失敗,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因偏差,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設置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幫助學生一步步取得成功;其次,當學生取得成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歸因,認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增強成功的體驗。
(二)突破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
教學行為一般包含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這里主要取其狹義范圍,指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即“教師基于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實踐經驗和個性心理特征,在準備、實施和評價教學的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和”〔6〕。教師的教學行為規定、引導和調節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可以說,教師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將決定學生有什么樣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式。因此,促進高中生學習參與,突破教師現有的教學行為“模式”是關鍵。要突破教師的教學行為“模式”,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PeterM.Senge)認為,心智模式是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設、歸納,甚至就是圖像、畫面或形象〔6〕。突破心智模式的禁錮,教師“同事性”的共同體開展深度匯談是最好的途徑。在深度匯談中,教師需要懸掛對教育、課程教學的一切想法,將自己的理念、認知拿出來掛在自己和別人面前,接受檢驗,通過與別人“共同思考”,傾聽他人,讓群體的思想和意識在集體中自由流動和碰撞,把內心對教育、課程教學的固定“假設”和“圖像”逼出來,幫助自己意識到自己“假設”中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其次,需要教師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
(三)發揮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
學習是學習者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高中生的學習主要受個體的因素和嵌套在學習者周圍環境的影響。促進高中生的學習參與,需要發揮學生與周圍環境中各生態因子的交互作用。具體包括:首先,建設和諧的校園物質環境。學校是保障教師的教學順利開展和學生充分發展的外部生態環境,外在的環境往往決定著參與者的傾向。其次,優化學校的社會環境,營造正能量傳遞的人際關系。研究發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互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學校應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供開放的教育空間,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安全、尊重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幫助學生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和滿足學生安全和自尊的需要,使學生與他人的關系處于良性循環的激勵和引導中;最后,制定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根本的制度環境。受傳統文化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當下的學校教育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向學生傳遞著以成績為本的學生發展觀。因此,基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校評價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引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向舵,是保證學生參與學習和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2〕〔美〕珍妮.H.巴蘭坦.教育社會學:一種系統分析法〔M〕.朱志勇,范曉慧主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81.
〔3〕〔美〕BJoyce,MWeil.教學模式〔M〕.荊建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5〕〔美〕喬納森布朗.自我〔M〕.陳浩鶯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47.
〔6〕〔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張成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
【生態學下影響高中生學習參與的因素論文】相關文章:
面試成功是有很多影響因素的09-26
低溫環境下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影響論文(通用10篇)10-11
旅游管理下數據挖掘運用論文11-18
技術影響下的教育發展心得體會12-01
學習習慣論文11-25
高中生的議論文(精選55篇)10-24
學習與興趣議論文09-25
軍訓參與心得05-10
關于危機視角下高校應急預案管理的論文06-09
關于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保護探究論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