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英德三國資本主義的比較組織能力論文
美、英、德三國資本主義的比較:組織能力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錢德勒從美國企業史開始他的學術生涯,20世紀70年代后,他把視野擴展到全球。經過十余年的潛心研究,他終于在1990年完成了煌煌巨著《規模與范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在這本著作中,他以美國、英國和德國為樣本,全面考察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最終推出了他的結論—組織能力是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
美國: 競爭性的管理資本主義
錢德勒認為,現代企業有兩個基本特征:其一是它含有一些不同的組成單位,是典型的多部門多單位結構;其二是由一些專職的、領薪水的管理人員組成等級制管理團隊,由他們從事管理協調,支配企業。在美國,經理的作用特別重要,所以,錢德勒把美國的資本主義,稱為“競爭性的管理資本主義”。這種管理資本主義是由現代企業構成的,經理人員在其中發揮著支配性作用的制度。
美國本是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塊殖民地,獨立之后,通過購買、吞并等手段,最終成為橫跨北美大陸的大國。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口迅速增加,這不僅包括本國人口的迅速繁衍,而且包括從其他國家來到這里追尋“美國夢”的大量移民。由于美國相對于英國是一個后發國家,多數人口生活在偏遠的農村,特別是由于“西部大開發”,很大比例的美國人散居在中部大平原和西部洛基山區,而美國的工業化速度又非常之快,廣闊的市場催生了大型公司。運輸和通訊革命為大公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迅猛的鐵路化,與鐵路相伴隨的電報網,之后貝爾發明的電話,更加提高了人們通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鐵路與早期美國小企業管理上的最大的區別是,鐵路必須要進行集中的統一管理和調度,英國式的承包制對鐵路不再適用。在這種現實需要面前,鐵路界的精英們集中精力探索并設計出了管理鐵路的組織方法及財務方法,在世界歷史上首次規劃出大鐵路(尤其是遠程運輸鐵路)的集權化管理方案和分權化管理方案。鐵路模式的示范和推廣,為經理占據支配地位的管理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在大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反托拉斯法》所起的作用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與一般人不同的是,錢德勒在分析了大量數據之后認為,雖然《反托拉斯法》的立法目的是針對標準石油式的巨型公司,但在事實上,它也同樣禁止那些中小企業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結成共同體或卡特爾。從這個意義上講,《反托拉斯法》沒有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當然,該法絕對不允許在美國市場上出現獨占式壟斷,這一立法意圖恰恰加速了寡頭壟斷的形成。同樣,錢德勒也反駁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的說法。他認為,美國的銀行代表幾乎從來沒有在工商企業的董事會中獲得決定性的權力,他們最多只有否決權。作為金融行家,他們對企業經營無法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在文化教育領域,隨著工業化社會的誕生,各種各樣有關工程、管理的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各大學也迅速設立了這類課程,為工商企業培訓管理人才。19世紀40年代以后的技術革命,對于美國資本主義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在這段時間里,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電力、化工、機械等行業的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大規模生產和分銷提供了前提,也有助于企業在集中化的基礎上實行相關多元化戰略,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上述因素,不僅促成了美國現代企業的誕生,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也決定了它們的成長方式以及彼此之間的競爭方式。錢德勒認為,美國企業設立之后,通過橫向合并、縱向一體化、進入新地域市場(尤其是海外擴張)和進入新產品市場(即相關多元化)四種戰略迅速壯大。這四種戰略沒有明確的時間先后順序,在某一段時期,某個企業采取的戰略可能是其中的一種或多種。
從美國企業的整體來看,橫向合并和縱向一體化是早期主要采用的戰略。橫向合并主要發生在19世紀、20世紀之交,在20世紀20年代也發生了一些小范圍的合并,但是這些合并主要發生在業務相互補充的企業之間,而不是相互競爭的企業之間。合并的目的不是要支配市場,而是為了實行多元化。相比之下,縱向一體化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前要常見的多,其目的要么是消極地控制原料來源或市場銷售,要么是積極地對行業進行合理化改革,以降低成本。
一戰以后,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市場的打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到國外投資,開始占領全球市場。同時,出于轉移戰時過剩的生產能力之需,美國公司逐漸開始多元化經營。這兩種戰略,都對原來公司僅僅局限于一個小的地域范圍內或少數生產線的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適應這種戰略,以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為代表,多部門企業結構被設計出來并不斷完善,這又反過來支持了美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和相關產品多元化戰略。
在實施各種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普通機械、電子機械、石油、橡膠、化工、金屬等行業,因為能夠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分銷降低成本,這些行業的企業家會增加對生產、營銷和管理三方面的投資,進一步擴大先行者的優勢,逐漸構筑起強大的進入壁壘,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成長。相反,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企業,則往往擺脫不了業績下滑甚至倒閉的命運。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福特公司,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亨利?福特作為美國汽車大王獲得成功的傳奇經歷,但是,正因為過于相信個人,他沒有及時在管理方面進行投資和改革,所以福特公司幾乎招致了滅頂之災。而在相同的年份,在斯隆的領導下,通用汽車借鑒杜邦公司的做法,進行企業結構的改組,組建等級制的管理團隊,實行了恰當的戰略,業績蒸蒸日上。
關于上述四種發展戰略,錢德勒進一步指出,前兩種戰略(橫向合并和縱向一體化戰略)并不涉及組織能力!斑@種組織能力是在企業內部組織起來的物質設備和人的技能的總和,包括每個運作部門—工廠、辦公室、實驗室—以及這些運作部門的員工的技能!币簿褪钦f,在企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即使沒有這種組織能力,只要創始者能夠進行必要的財務和業務監督,企業仍然可能得到快速發展,這方面以杜蘭特時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為典型。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經營活動會越來越超出企業創始者的精力范圍,此時,對管理進行投資就變得非常必要。在此基礎上,錢德勒指出,正是這種現實的需要,使得美國誕生了新的經理階層,促進了管理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最終形成了美國的競爭性管理資本主義體制。
英國:個人資本主義
在錢德勒的眼中,管理資本主義制度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在英國最終確立。那么,在此之前英國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呢?錢德勒認為,英國長期以來存在的是個人管理和家族管理的資本主義,這里的“個人管理”具有雙重含義:一種是指企業的個人式管理,另一種是指管理的個人式方法即“風格”。而這種對生產、營銷和管理缺少投資的體制,使英國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組織能力,進而導致了英國在20世紀緩慢發展的落后狀態,相對于美國和德國,英國的落后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英國這種個人管理式資本主義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英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因素決定的,英國的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狀況是這種制度產生的土壤。錢德勒認為,決定英國資本主義與美國、德國不同的因素具體如下。
首先,英國本土僅僅包括英倫三島,國內市場狹小,人口增長緩慢,在第二次技術革命開始的時候與美國的人口持平,但到一戰結束后,美國的人口已經是英國的兩到三倍。此外,由于工業革命發端于英國,所以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
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國家,這樣就造成了不多的人口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群周圍的局面。 其次,鐵路和通訊革命的影響不明顯。由于在鐵路、電報、輪船和海底電報問世之前英國就開始了工業化,這些運輸和通信上的革新對工業體制的影響大大低于在美國和德國對工業體制的影響。在美國和德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鐵路和通信革命,在英國幾乎沒有對工業化造成任何影響。
再次,英國的市場狀況使得英國的企業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自己或家族的力量掌握整個企業運營狀況的相關信息,這使得英國企業家在擴大生產、經銷、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以及對領薪管理人員的招聘、培訓和提升方面躊躇不前。這種價值觀也反映在英國的教育機構中,英國大學一直是“紳士、政治家和行政官員的搖籃”,在培訓經理人才方面做出的反應是緩慢的。
英國企業誕生以后,往往通過合并購置的方式獲得發展。但是,英國企業的這種發展戰略與美國企業的合并戰略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英國企業的合并無非是為了合作控制市場,參與合并的企業并沒有進行合理化改革,組織結構沒有根本變化,從而也就實現不了生產和銷售的規模經濟。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企業的合并往往是通過職能和戰略的競爭來擴大市場實力的第一步,美國多數合并而成的企業會接著進行相關的合理化和集中化,以獲取規模經濟的好處。
由于信守個人管理的傳統,除了石油、橡膠、化工產業內的幾個代表性的大公司之外,英國企業家沒有及時對生產、銷售和管理三方面進行相關投資,沒有形成自身的組織能力,這就造成了英國企業在美國和德國企業的強大競爭面前不斷失敗。在錢德勒的眼中,英國由原來叱咤風云的“日不落帝國”淪落為經濟上的“二流國家”,為組織能力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最好的反面說明。
德國:合作的管理資本主義
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中,關于德國有這么一句話:“德意志民族要么考問世界,要么拷打世界!钡乱庵久褡蹇紗柺澜鐟{借的是以黑格爾、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古典哲學,拷打世界憑借的則是迅速崛起的經濟實力。錢德勒從德國大型企業的產生發展過程入手,為德國統一后的迅速崛起做了相應解釋。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更加接近于美國而不是接近于英國。
德國作為歐洲中部一個新興的大國,國內市場很少是城市市場,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居住分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國內總資本收益率迅速上升,卻仍低于英國和美國。德國的實業家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要比美國制造商們嚴重得多。同美國類似,德國于1871年完成統一后,迅速展開了鐵路和通信革命,有利于德國的工業企業家們利用迅速而又大量的運輸系統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然而,德國的鐵路沒有像美國那樣為后來的企業提供管理和制度上的借鑒。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鐵路后來多數已經收歸國有,成為官僚政治國家的一個代表機構。
德國的金融、法律、文化教育傳統促成了它具有自身特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同美國一樣,德國鐵路的修建促進了德國金融制度的完善,但是,與美英不同的是,德國工業企業主要靠發展全能銀行來獲得所必需的資金,這導致金融機構代表在德國工業企業的.決策中長期以來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經營管制方面,德國沒有禁止企業聯合的習慣法,這與英國不同,英國的習慣法一直堅持禁止聯合,這反映了歐洲大陸法系與盎格魯-撒克遜法系的不同。因為合作是合法的,所以,企業進行產業間的兼并就沒有壓力。缺少兼并,組織結構的變革就缺少動力,因為產業間的兼并是產業重組和產業合理化的先決條件。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產業合理化舉措遠遠少于美國。但是,德國的高等教育機構一直提供著世界上最優秀的技術和科學培訓,這有助于德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組織能力的形成及保持。
在上述條件的基礎上,德國企業沿著自己的道路不斷前進。與美英相比,德國企業的特點是:①德國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而不僅是職能與戰略上的競爭。尤其是在一戰以后,德國企業更加認識到這種合作對重返國際市場的必要性,各行各業形成了無數的卡特爾、康采恩和共同利益集團。②德國的全能銀行在德國工業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金融資本主義最佳的甚至惟一的范例”。③德國的大型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產資料領域—化工、金屬和機械行業,也就是第二次產業革命誕生的那些資本密集型工業。
德國企業與美國、英國企業的差別,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同時也是受害最深的國家。這導致了德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先后被戰勝國接管,遭受了重大的損失。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則宣稱要奪回被德國占領的市場。但是,德國國內的局勢穩定以后,德國企業迅速奪回了原本屬于他們的市場,同時期的英國和法國企業根本不是德國大型企業的競爭對手。錢德勒認為,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德國工業,都是建立起了組織能力的行業,而那些沒有成功建立并維持組織能力的行業,甚至在德國本土市場都無法參與競爭。
結論:組織能力是工業資本主義的核心動力
通過美國、英國和德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對比,錢德勒詳細分析了三個國家的制度差別及其各自的成長過程。同時,他也發現三個國家的資本主義具有共同之處,這就是,凡是具備并維持了組織能力的企業或國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就會成功,否則就會被淘汰。因此,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來自于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組織能力。只有當設備和技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協調的時候,企業才能在國內外參與競爭,并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錢德勒強調,在參與市場競爭和維持企業自身的組織能力方面,管理人員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能是不同的,中層管理人員不僅需要開發并運用具體產品、具體職能的管理技能,還需要培養低層管理人員的合作和整合能力,并激勵和評估其工作。高級管理人員(高層運營經理和公司辦事處經理)的能力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們負責招聘和激勵中級管理人員,定義和分配他們的責任,監督其工作并對其進行協調,此外,他們還對企業整體進行計劃和資源分配。當然,這種組織能力需要去創造,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必須加以維持。由于設備折舊和技能萎縮,加上技術的更新和市場的變化所造成的設備和技術的逐步落后,使組織能力的維持并不比組織能力的創造更容易。創業難,守成更不易,高層管理人員的主要技能之一就是維持組織能力,并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設備和技術融合到組織整體之中。
反過來,組織能力又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和動力,甚至影響企業的和國家的持續發展,使美、德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十年間成為世界上最富競爭力的國家。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一戰到二戰期間,組織能力的保持和更新,對于德國迅速在世界市場上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缺乏這種能力,才導致英國和法國企業未能搶占到德國曾經暫時失去的市場。同期,美國企業通過利用其規模經濟發展了其組織能力,拓展了其國際業務,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在石油、橡膠、玻璃、礦業、食品、民用化工等產業中,以及在各類機械制造業尤其是汽車工業中,美國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二戰后,這種組織能力對于企業、產業和經濟實體的競爭力更為重要。到20世紀60年代,管理型企業基于組織能力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使得競爭日益加劇,同時也給這些企業的戰略、組織和融資結構都帶來了根本的變化。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組織能力是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核心動力。
在這里,錢德勒對主流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展開了挑戰。經濟學界一般認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相關要素,不管這些要素是勞動、資本還是土地。如果把這些要素說清了,甚至可以將經濟活動以要素函數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錢德勒則說明,組織能力比這些要素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再進一步,技術也不具有決定作用。英國曾經在鋼鐵工業的技術上獨占鰲頭,但美國人和德國人則運用自己的組織能力使相關技術在他們那里獲取了巨大的經濟收益。錢德勒的研究,最終使經濟學落腳于以組織能力為代表和象征的管理問題上。
【淺談美英德三國資本主義的比較組織能力論文】相關文章:
比較文學的論文提綱12-21
淺談實際操作哪個科目比較難04-25
淺談寫作的教學論文08-20
淺談教育論文的寫作12-15
學術資本主義對外語能力測評體系的影響論文08-09
淺談議論文的寫作要求論文12-29
淺談醫學論文的格式構成論文09-04
比較文學論文提綱范例07-24
淺談酒文化論文04-08
淺談論文的寫作指導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