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信息建運一體化體系建設探究論文
1、 引言
一體化體系的建設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并從信息、業務和戰略決策層面去具體實現。
2、 總體建設框架
企業級的信息建運一體化體系建設應著眼于遠景,在科學合理的總體設計框架下進行。針對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現狀,避免單純以項目為導向的信息化建設方法,引入架構管理理念和方法論,構建架構管控體系與項目管理一起形成矩陣式管理模式。
2.1 信息體系構建
從大管控、大集成、大運行、大安全、大服務五個維度打造企業級的信息支撐能力,推進對各類業務應用建設的規范和引領,實現信息工作的全局化。
2.1.1 信息工程大管控中心
結合企業管理變革思路,打造高績效信息化管控體系。貫徹統一的企業信息架構體系,提升信息化企業級的協調能力,以先進管理思想為指導,強調績效考核的監督控制作用,實現信息化架構、規劃、項目和運維的微控管理;構建企業架構統一管理平臺,實現信息化項目全過程精細化管理,保證業務流程、組織、技術各個方面的有效銜接和運轉,針對企業信息架構的各個層面進行管理管控,保證技術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和業務架構與規劃的一致性,實現流程建模到流程執行、監控的閉環管理,通過管理機制、管理標準和管理工具的聯動,實現包括治理、架構、建設、服務在內的一體化信息管控;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信息化工作標準,深入具體的指導各個業務應用的建設,提升公司信息化標準作業和管控水平;持續推進信息化資產管控平臺建設,將信息化資產管控平臺打造為信息化資產、運維管控的唯一平臺,實現資產全過程管控;基于SEC 理論,確定信息化SEC 標準,進一步實現信息化的精益管理;推廣信息化資產管控平臺到各個基層單位,實現信息化運維、資產的統一管控和全覆蓋。
2.1.2 流程數據大集成中心
著眼于企業信息服務的全局化視角,圍繞“四大數據基礎,兩條信息總線和一個數據治理平臺”,以流程和數據為引領,構建一體化的企業信息服務平臺,支撐企業信息系統的業務貫通、信息集成和數據共享。結合ERP 和“十二五”的統一規劃,建設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空間數據和實時數據四大數據中心,打造企業的數據核心,夯實企業的數據基礎,實現對各類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采用CEP、BAM、BPM 等集成領域的關鍵技術,深化企業信息服務總線,構建流程執行引擎,架設服務總線和數據總線為一體的多級智能信息服務總線體系,加速不同業務領域之間的數據集成和流程貫通,引領業務融合;引入行業和公司統一的信息標準IEC-CIM、SG-CIM,構建統一數據治理平臺,規范標準化的數據定義,開展精細化的數據認責,實施集約化的質量管理,建立一體化的數據管控,以數據管控驅動業務規范,確保業務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全面支撐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
2.1.3 綜合業務大運行中心
立足于前瞻性、全局性、實時性、友好性、互動性五個基本點,提供友好互動操控能力、業務流程可視能力、移動作業辦公能力、快速搜索定位能力、匯報展示宣傳能力、狀態監控預警能力等六大能力,建立集綜合業務、數據信息、先進技術為一體的立體式、多維度、全方位的綜合業務展示運行中心。該中心將以友好互動的用戶界面體驗,先進豐富的軟硬件展示技術,增強用戶與信息化系統的良性互動,打造統一的可視工作平臺,最終成為信息展示的統一窗口和業務操作的統一入口,提供對外展示、對內應用、對上匯報、對下管理四大功能,實現綜合業務整體運行的可視化和可管理。
2.1.4 主動防御大安全中心
參考ISO27001、ISO20000、ITIL、ISO38500、COBIT、SOX 等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結合公司實際,全面構建“動態感知、分區分域、安全接入、精益管理”的新一代信息安全防御體系,打造統一管控、預警監控的信息安全主動防御安全中心,以風險管控為目標,以一體化、集中化、流程化、可視化、標準化為手段,建立信息安全狀態綜合監測平臺、主機防御平臺、數字證書平臺、網絡安全控制和攻擊阻斷體系,從網絡、主機、系統、終端等層面為企業主營業務提供統一應用安全防護、安全認證接入、安全信息交換;建立信息安全監控中心和信息安全檢測中心,實現對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態勢的及時掌握和綜合分析,為信息安全主動防御提供支撐;建立信息安全綜合管控平臺,實現對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運行、維護、廢棄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管控,實現對業務應用管控、資源管控的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終端設備等安全狀態、敏感信息的檢測與深度分析。通過安全動態集中監控,安全數據的統一處理、安全管控的一體化運作,實現對安全攻擊的提前預警、主動阻斷、精確感知、智能追蹤,全面提高安全動態的風險跟蹤和預警,智能分析能力和信息安全的控制力,實現對企業生產部門各環節的信息系統全面的、大集中的安全防護,為企業實行全面智能化提供強大的支撐。
2.1.5 運行維護大服務中心
以ITIL V3 理念為指導,構建三維運行維護大服務體系,包括基層和本部兩級,信息部門、實施廠商、運維團隊在內的三維服務體系,實現運維服務高效運轉;基于物聯網技術建設狀態檢修、實時監控和智能預警, 達到“實時監測、動態分析、視情維修”;引入云計算、綠色數據中心等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打造集約高效的基礎設施平臺,建設高性能信息通信網絡,在多租戶和彈性的環境中提供高度可擴展的按需服務。
3、 技術體系架構描述
技術體系架構對一體化體系實現起著支撐作用,其包含如下內容:
1) 描述和定義所交付業務系統所采用的技術環境的結構;
2) 建立和維護一套評價技術項目的核心技術標準;
3) 建立技術與業務系統有機結合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4) 建立技術實現決策的框架;
5) 為組織的技術環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提供管理架構。
技術體系架構并不僅僅是一套標準,確切講,它是一種組織能力的體現,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文檔方面,還反映了技術專家、IT 管理員、規劃、設計人員以及實施人員的知識與經驗。
3.1 技術方案——Portal 站
Portal 是近年IT 領域的一項重要新技術,是信息化的重要發展方向。當今,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集成要求越來越高。如何使得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獲取適當的信息,是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Portal 可以實現在獲取特定的數據時不須再進入眾多的應用系統,而是由門戶就可以方便快捷的獲取各種信息,快速地調用各種不同的后臺應用,并完成對后臺應用的各種操作。把Portal 作為信息集成平臺,實現信息應用系統的整合、集成,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應用集成基礎框架。
3.1.1 基于portal 平臺的信息集成框架
信息應用及資源多種多樣,來自有不同的操作系統,不同的開發平臺和不同的應用數據庫。基于Portal平臺的企業信息集成框架,在應用系統的構架層次上,提供了一個跨越多種分散的、內部和外部的信息處理過程的集成紐帶,把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它是三層B/S 結構,包括展示層、信息集成接入層、應用層。
應用層是指企業已經存在的所有信息資源,包括企業內部或外部的各種應用系統,還包括來自不同系統的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它們都是企業信息集成平臺需要整合的對象。
信息集成接入層為信息集成平臺實現資源整合提供底層構件庫,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集成構件、本地和遠程應用集成構件,為實現不同類型的信息集成提供底層支持。同時提供對所有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授權,實現對信息的統一訪問。
展示層是信息集成平臺中把經過整合的信息資源展現給用戶的最外層,它只關注如何展現信息,統一的視圖管理使用戶可以設定各自的個性化輸出,用戶只需單點登陸到企業門戶就可以得到所關注的信息。可見,企業所有的信息應用都作為后端應用層,信息集成接入層中的集成構件根據后端應用層傳入的信息資源類型,通過資源定義和分配、建立不同系統間的用戶口令轉換的對應關系,采用不同的集成構件分別進行處理,傳遞給前端的展示層,由企業門戶統一展示給用戶。
3.1.2 應用Portal 平臺實現信息集成的內容和技術
信息的集成一般包括應用的集成和數據的集成,通過Portal 提供的組件技術及擴展Portal 的應用搭建一個集成構件庫,實現對企業信息的集成。
應用集成是指內部各應用系統的集成,內部信息系統往往由多個獨立的應用系統構成,實現不同的業務流程。Portal 以上述現有應用為核心,把功能不同的應用模塊通過門戶技術集成在一起,實現無縫集成。在Portal 中對于這類集成應用,可以通過Portal 的Portlet 實現。Portlet 是基于JAVA 技術的WEB 組件,通俗地說,Portlet 就是瀏覽器中的小窗口。Portlet 接受并處理客戶請求,動態生成各種資訊及內容。Portal就是通過Portlet 這種小窗口把不同系統的不同應用呈現給用戶,實現系統的應用集成。
數據的集成,就是對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訪問、管理、交換和無縫集成,Portal 可以為散布在不同應用內孤立的、互不兼容的數據提供了統一的WEB 入口點,它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集成。結構化數據集成就是處理多個數據源多數據庫之間的數據移動。數據集成采用的主要數據處理技術有數據復制、數據聚合和接口集成。數據復制服務是在兩個或多個數據庫之間設置一個中間層,一邊數據從源數據庫中被抽取,而另一邊數據被導入目標數據庫。數據聚合是將多個數據庫和數據庫模型集成為一種統一的數據庫視圖的方法,在分布的數據庫和應用之間放置一個中間層,該層與每一個后臺的數據庫用其自帶的接口相連,并將分布的數據庫映射為一種統一的虛擬數據庫模型。集成代理是通過提供用以連接應用軟件包和應用適配器來實現集成,適配器通過其開放或利用接口將信息從應用中提取出來。在Portal 集成平臺中提供完整的編程接口,使應用程序的開發更加簡單和快捷。用戶僅需執行一次調用,就可以調用多種數據源,并不用修改應用系統的源程序。
非結構化數據包括圖像、文檔、網頁和媒體等,它們的集成包括非結構化數據的管理、檢索、分類、轉換、共享、存檔等多個方面。Portal 作為統一的WEB 入口,需要處理來自不同系統、不同地點的不同格式、不同類型的非結構化數據信息,對它們進行采集、創建、傳遞和分析,對此Portal 要提供統一的數據模型對非結構數據進行描述,可以通過XML 技術把它們映射成為易于處理的結構化數據,通過通用的適配器把非結構化數據轉換為統一的結構化數據類型,由Portal 本身提供內容管理及檢索分類構件進行處理,形成用戶所需的各類結果并展現給用戶。由于Portal 是可配置的,還可以通過配置的方式把成熟的內容管理系統、檢索分類系統集成到Portal 平臺,方便的滿足用戶對非結構化數據的集成要求。
4、 項目目標
為了保障公司信息化建設戰略的成功實施,企業在信息管理中心的綜合統籌下,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的原則,構建建運一體化項目管控體系。實行架構管控機制、項目經理負責制,進一步強化建運一體化工作思路,加強信息化架構和資源管控,增強業務、應用、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明確責任主體,明晰權責分配,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建設和運維、開發與應用深度融合。
通過本項目建設,形成建運一體化項目管控體系,具體達到以下管理目標:
1) 架構遵從檢查:建立架構遵從檢查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項目的系統設計、交互設計檢查,檢查系統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是否符合企業架構要求。
2) 項目過程跟蹤管理:建立項目過程跟蹤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的項目過程跟蹤和管理工作。
3) 項目問題報告:建立項目問題報告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項目問題報告工作。
4) 需求變更管理:建立項目需求變更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需求變更管理工作。
5) 階段成果檢查:建立項目階段成果檢查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階段成果檢查工作。
6) 項目交付物檢查:建立項目項目交付物檢查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交付物檢查工作。
7) 核心技術管理:建立項目核心技術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核心技術管理工作。
8) 配置管理:建立項目配置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項目配置管理工作。
9) 運維體系建設:建立系統運維體系建設管理工作流程,形成相應工作機制,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和標準,配置相關人員,開展相應系統運維體系建設工作。
5、 結論
企業信息建運一體化體系建設,實現對企業整體的信息化架構,從組織、流程、數據、集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統一、全面、標準化的管控。實現信息化建設全過程精細化管理,保證業務流程、組織、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有效銜接和運轉。
【信息建運一體化體系建設探究論文】相關文章:
指標體系論文11-14
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02-01
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報告02-23
網站建設論文07-26
網站建設論文07-27
信用體系建設自查報告02-17
懲防體系建設工作總結02-19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總結03-15
關于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保護探究論文04-14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心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