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論文
摘 要:醫護人員服務意識差、就醫環境差,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此外,從開大藥房到收紅包等不良行為,個別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的不良行為降低了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形象。要扭轉這種局面,在學醫期間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醫德醫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闡述的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并探討了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
關鍵詞:醫學 人文素質 重要性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
1、醫學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
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基本要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是醫學院校面臨的一項重大的任務。加強和改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我國醫學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
人類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在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這就要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須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把他們培養成為尊重人類、尊重生命、有愛心和高尚職業道德的人類健康的守護者。
3、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遵循醫學自身發展規律、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及行為因素誘發的心腦血管病、精神疾病、腫瘤等非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
4、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醫務人員道德水平的客觀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以培養德術兼備的醫學人才為己任,在醫療實踐中,醫德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整個醫療衛生的防治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所有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古今中外,醫德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一致的,這種現實的要求就迫使醫學教育從開始就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好職業道德的基礎。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探討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構建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學等。此類課程約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此類課程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由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綜合課程,主要有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人口學、運籌學等。此類課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以上三類課程相互聯系,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分階段漸進,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低年級學生以第一類課程為主要內容,輔之早期接觸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責任感;二、三年級學生以第二類課程為主,在此階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高年級學生以第三類課程為主,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和整體素質。
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積極嘗試多種形式。如指導性自學、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交互式學習等。必須講求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人文社會醫學課程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方面,應逐步推廣以撰寫論文、討論、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考核,側重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應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醫學倫理學中的自主、知情同意、傷害、最優化的基本原則應貫穿到臨床各科教學中。
3、在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教育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在醫學教育的見習、實習階段,尤其應注重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二)充分發揮優秀校園文化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
物質——空間類環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著文化信息,積淀著歷史與現實的價值理念,學生在與物質情境的交融與對話中,不斷地解讀其中的價值寓意,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進的感覺。
組織——制度類環境,負載著整個學校的組織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制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性格發展。學校要營造民主、嚴謹、以人為本的制度環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素質,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博愛、誠信、團結、互助的人際關系。
文化——心理類環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穩定地體現著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學生擁有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應加強校訓、校風、校歌、校徽等象征著大學精神載體的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強化群體行為舉止對個體行為舉止的影響。
2、充分發揮校園科技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科技活動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校園科技文化節、名家論壇等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及各種以科技文化活動為宗旨的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學生在親歷的活動中修身養性、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增強科學人文素養。
3、充分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要創造各種機會,提供必要條件,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接觸社會、服務大眾,開展慰問走訪、體檢義診、導醫護工、科普宣傳、掃盲支教、社會調查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活動,以此培育醫學生“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的優秀品質和立志成才、服務社會的崇高追求。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建設
1、加強醫學生人文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有堅實的學科支撐。要加強醫學人文學科建設,通過人才引進、師資重組和碩士、博士點的建立,逐步培養、聚集一批醫學人文學科優秀學術人才;同時,大力開展醫學人文課題研究,形成一批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使之發揮對醫學人文理論研究、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醫學人文重點學科。
2、努力提高基礎和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
一是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相互滲透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使醫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事、做人和與他人相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把醫德和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二是加強教學實驗實習環節,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臨床操作能力。三是強化高等醫學教育的服務性。醫學院校的教育、科研和醫療衛生服務職能是相輔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師在服務中教,學生在服務中學的形式,以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并力爭在服務中完成由醫學生向醫生的角色轉變的過程。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生實習的目的及意義01-10
醫學論文的格式及寫作方法介紹12-07
寫作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的論文01-21
開題報告在學位論文中的重要性論文12-27
醫學生畢業論文致謝08-10
2018會計畢業論文格式要求及方法06-22
寫作教學之人文教育探究教育論文12-18
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性分析論文11-22
內部審計的企業管理重要性論文08-01